
试比较屈原与杜甫作品的艺术风格比较?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屈原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具特色。总体来说,屈原的作品艺术风格更加独特,而杜甫的作品则更注重社会现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力量。屈原的骚体诗具有句式上的突破、章法上的革新以及体制上的扩展等特点。他的诗歌形式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在章法上,屈原的骚体诗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在体制上,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杜甫则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以社会现实为主题,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杜甫的诗歌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在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杜甫的诗歌风格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综上所述,屈原和杜甫的作品各具特色。屈原的艺术风格独特,而杜甫的作品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两位诗人的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力量。屈原的骚体诗具有句式上的突破、章法上的革新以及体制上的扩展等特点。他的诗歌形式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在章法上,屈原的骚体诗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在体制上,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杜甫则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以社会现实为主题,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杜甫的诗歌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在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杜甫的诗歌风格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综上所述,屈原和杜甫的作品各具特色。屈原的艺术风格独特,而杜甫的作品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两位诗人的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2013-10-19
展开全部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说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可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下面择其要者,结合杜甫诗歌略作分析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单是吟咏诸葛亮的诗篇,就有不少。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人虽在篇首就点出“悲秋”,但悲秋之情并不一定从“悲”字入手,“尽欢”饮酒、“笑倩旁人”“醉把茱萸”,将自己的悲伤隐藏在强颜欢笑里,想诗人“醉把茱萸”之时,不置一言,却已经胜过千言万语,朦胧的醉眼中,是否可以看见诗人的含泪的微笑?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来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章法上的开合变化。“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作者以“万方多难”作为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颔联写登高所见景色,由此引出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开阔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饱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义正辞严,于焦虑中透出对国家民族的坚定自信。但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国君的忠诚,也有对国君错庸无能的失望,还包括空有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不满与怨恨,所以尾联借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来。正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
当然,沉郁顿挫只是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而风格的多样性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杜甫也有清新自然的诗歌,如“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三》)“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等,写出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说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可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下面择其要者,结合杜甫诗歌略作分析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单是吟咏诸葛亮的诗篇,就有不少。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人虽在篇首就点出“悲秋”,但悲秋之情并不一定从“悲”字入手,“尽欢”饮酒、“笑倩旁人”“醉把茱萸”,将自己的悲伤隐藏在强颜欢笑里,想诗人“醉把茱萸”之时,不置一言,却已经胜过千言万语,朦胧的醉眼中,是否可以看见诗人的含泪的微笑?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来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章法上的开合变化。“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作者以“万方多难”作为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颔联写登高所见景色,由此引出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开阔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饱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义正辞严,于焦虑中透出对国家民族的坚定自信。但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国君的忠诚,也有对国君错庸无能的失望,还包括空有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不满与怨恨,所以尾联借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来。正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
当然,沉郁顿挫只是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而风格的多样性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杜甫也有清新自然的诗歌,如“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三》)“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等,写出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9
展开全部
拳拳爱国心,对国家的忧虑和人们大众的同情但杜甫还包含一种失落与无奈的感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屈原就是对家破国完心灰意冷的感觉了
屈原就是对家破国完心灰意冷的感觉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9
展开全部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所处背景,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屈原的诗雄健高峻,范仲淹的苍凉悲壮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
屈原的生活年代,正处于战国中后期激烈的争夺时期,故其思想与庄子一样,亦铸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其一,屈原生活的楚怀、顷襄王两代,正逢楚国由盛而衰的时期,国内矛盾重重,国外问题尖锐复杂,而国际形势总的趋势,则由大国纷争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这一特定的环境,对一个有深邃目光和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思想家来说,必须作出回答。其二,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经过长期的相互辩难和相互吸收的过程,在文化思想上亦渐呈融合与总结之势,故屈原的思想纷呈异彩,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表现了其兼收并蓄、博大宽阔的胸怀。
李白拥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才艺,却不得以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李白的一生为理想而奋斗却败得一次比一次惨。他志在安社稷,济苍生,而玄宗却需要歌功讼德,点缀升平;他致力于勘乱杀敌,而肃宗却专心于剪除异己。他在诗中愤怒地抗议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和扼杀。李白刚正不阿,愿曲意逢迎,不屑于与世俗沉沦,卑视庸才权贵的权要。
范仲淹的幼年经历了诸多悲苦与不幸。他幼年丧父,不得不随改嫁的母亲远赴异乡。不仅在生活上遭受磨难和凄苦,在精神上也饱尝压抑与屈辱的滋味。正是这样屈辱而不幸的身世和经历,使范仲淹从小就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及底层民众的苦难与不平。一旦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思想便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范仲淹的公心和社会责任感,萌发于较早的时期。他早年曾祈祷神灵,但愿从事两种职业:一作宰相,二当良医。他解释说:“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能改斋漫录》卷13)范仲淹从小就接触社会底层生活,形成了对贫苦大众极大的同情心。因此,渐渐长大的范仲淹,不愿与继父家的朱氏兄弟为伍,却将周围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视为密友,这就更多地接触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当时,地处黄河三角洲的长山县,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一旦遇上水旱蝗灾年景,本来就不宽裕的百姓更是朝不保夕,生活难以为继。这些苦难的社会图景对一个尚未成熟、还没有走上社会的青年人,无疑是一个活生生的深刻教育。生活在这一社会环境下,范仲淹从小养成了“不苟言笑、善于思考的习惯”,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对变化动荡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思和考虑。而当他出仕为官直接面对这些悲惨现实时,就不得不努力探索解决的良方。 邹平的水土养育了他,这里的文化熏染了他。因而可以说,黄河三角洲是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孕育形成的最原始的土壤。反过来,范仲淹的忧乐观,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后来者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辅佐君主,救济天下,使尧舜时代的清明之治在当世重现。但坎坷的人生和动乱的时代,使他长期沦落社会下层,因而逐渐走向人民,成为一位替黎民百姓呼喊的伟大诗人。杜甫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君与国原本难以割裂。早年杜甫曾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来比喻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如同葵菜和豆叶天性向阳,不能改变。愿意用自己的心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为国家中兴、解救苍生,诗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虽然杜甫一生潦倒,但始终执著于关怀现实政治,思考关于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现实。可见杜甫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
屈原的生活年代,正处于战国中后期激烈的争夺时期,故其思想与庄子一样,亦铸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其一,屈原生活的楚怀、顷襄王两代,正逢楚国由盛而衰的时期,国内矛盾重重,国外问题尖锐复杂,而国际形势总的趋势,则由大国纷争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这一特定的环境,对一个有深邃目光和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思想家来说,必须作出回答。其二,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经过长期的相互辩难和相互吸收的过程,在文化思想上亦渐呈融合与总结之势,故屈原的思想纷呈异彩,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表现了其兼收并蓄、博大宽阔的胸怀。
李白拥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才艺,却不得以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李白的一生为理想而奋斗却败得一次比一次惨。他志在安社稷,济苍生,而玄宗却需要歌功讼德,点缀升平;他致力于勘乱杀敌,而肃宗却专心于剪除异己。他在诗中愤怒地抗议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和扼杀。李白刚正不阿,愿曲意逢迎,不屑于与世俗沉沦,卑视庸才权贵的权要。
范仲淹的幼年经历了诸多悲苦与不幸。他幼年丧父,不得不随改嫁的母亲远赴异乡。不仅在生活上遭受磨难和凄苦,在精神上也饱尝压抑与屈辱的滋味。正是这样屈辱而不幸的身世和经历,使范仲淹从小就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及底层民众的苦难与不平。一旦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思想便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范仲淹的公心和社会责任感,萌发于较早的时期。他早年曾祈祷神灵,但愿从事两种职业:一作宰相,二当良医。他解释说:“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能改斋漫录》卷13)范仲淹从小就接触社会底层生活,形成了对贫苦大众极大的同情心。因此,渐渐长大的范仲淹,不愿与继父家的朱氏兄弟为伍,却将周围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视为密友,这就更多地接触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当时,地处黄河三角洲的长山县,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一旦遇上水旱蝗灾年景,本来就不宽裕的百姓更是朝不保夕,生活难以为继。这些苦难的社会图景对一个尚未成熟、还没有走上社会的青年人,无疑是一个活生生的深刻教育。生活在这一社会环境下,范仲淹从小养成了“不苟言笑、善于思考的习惯”,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对变化动荡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思和考虑。而当他出仕为官直接面对这些悲惨现实时,就不得不努力探索解决的良方。 邹平的水土养育了他,这里的文化熏染了他。因而可以说,黄河三角洲是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孕育形成的最原始的土壤。反过来,范仲淹的忧乐观,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后来者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辅佐君主,救济天下,使尧舜时代的清明之治在当世重现。但坎坷的人生和动乱的时代,使他长期沦落社会下层,因而逐渐走向人民,成为一位替黎民百姓呼喊的伟大诗人。杜甫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君与国原本难以割裂。早年杜甫曾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来比喻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如同葵菜和豆叶天性向阳,不能改变。愿意用自己的心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为国家中兴、解救苍生,诗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虽然杜甫一生潦倒,但始终执著于关怀现实政治,思考关于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现实。可见杜甫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