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中老人是代喜增,具体质料如下:
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60年来,他用镐刨锹挖的方法,岁者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2005年获由《老年日报》评则雀嫌选出的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
作家梁衡曾拜访他并写出《青山不老》一文,此文已被选入小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孙手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内容简介: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作家梁衡曾《青山不老》一文中的老人,是:代喜增。
代喜增生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解放前举家搬到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刚搬到大架山村时,住的是土坯房,四周都是荒山,每到下雨的时候都发山洪,夏天得修几次房子。为保住山上的水土,代喜增领着全家人开始种树。从他46岁开始,这一种就是60年。
60年下来,老人亲手栽下的树累计有百万余棵,40多公顷,除了5000多棵果树外,全都献给了国家。老人上了年纪后,树种不动了,就当起护林员。他的一句口头禅是:“这满山的腊局指树就是我的子孙。轮配”
扩展资料:
课文点评
文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腊胡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
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是代喜增。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60年来,他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2005年获由《老年日报》评选出的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
代喜增生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解放前举家搬到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刚搬到大架山村时,住的是土坯房,四周都是荒山,每到下雨的时候都发山洪,夏天得修几次房子。为保住山上的水帆粗侍土,代喜增领着全家人开始种树。从他46岁开始,这一种就是60年。
“栽树也凳携有好处,保水保土”。老人反复说的这句话,乍听起来确实没有闪光之处,但细品味起来,却比那些廉价闪光的语言要光鲜的多。“栽树有好处”这正是老人半个多世纪植树生涯认准的一个理儿。
辽源市林业局局长李延安对此是这样评价的:“我们推崇百岁植树老人代喜增,不仅仅是为了树立一个先进典型,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希望像他老人家这样,把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相依相存,和谐发展的这种追求,逐渐变成更多人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