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论仁,论君子的译文?
论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巧言令颜色,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约,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快乐。仁者安仁,知的利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求生而害仁,有杀身成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为仁由己,而由人吗?颜渊回答”:“请问其目?“你说:“不合礼的现象,不是礼不要听,不要说不礼,非礼勿动。颜渊回答”:“回虽不敏,请事斯说话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去见贵宾,使百姓如承大祭。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说”:“我虽然笨,请事斯说话了。”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慈的人,他说话很谨慎。”他说:“他说话很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你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居处恭,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仁在孔子,孔子说:“能在五种品德为仁矣。我问他”,说:“恭、宽、信、敏捷、惠。恭则不侮辱,宽则得多,信则人信任他,敏则有功,惠就足以使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广施于民而能成多,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你说:“什么事在仁,一定是圣人吗!尧、舜还是病等!仁德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够就近取譬,可以说是仁的方法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与贵,这是人们想要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停止。贫穷与卑贱的人,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不以其道得之,不走了。君子去仁,怎么能叫?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举措必定在这,颠沛必于是。”
论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能牢固;以忠信为主,无友不如自己的人;过错,就不要怕改变。“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孔子说:”先做他们说,然后从的。“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常戚戚。“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子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译文:孔子说:”不忧不惧,这叫做君子了吗?“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孔子说:“我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自己的行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以。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人质,礼以行的,孙用出来的,相信以成就。君子啊!”
扩展资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
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孔子的思想归结起来,可以用一个字表示,“仁”。在《论语》中,就有许多篇幅都谈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语境下是不一样的,如孔子的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都曾问孔子何为仁。
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这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关。不过总的来看,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这是毫无疑问的。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
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原文节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扩展资料
出自:《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主要内容: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局面,这本是好事。但是,对于君子而言,富与贵应当取之有道。即便贫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应有道,这才是君子所为。
而这个道,就是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切都照 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有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动。”曰:“其言也初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初乎?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件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 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於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於安逸。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有利也能够实行仁道。」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证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证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孔子说:「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称得上是君子?君子即使在极短的时间之间也不会违背仁道,匆忙的时侯都是一样,困顿的时侯都是一样紧守仁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知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颜渊曰:「请问其目。」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樊迟问仁。
樊达问怎样才算是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大志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保存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性命来成就仁道。」
论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於改过。」
子贡问君子。
子贡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说:「先把自己想说的实行了,然后才说出来。」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孔子说:「君子只知道道义,小人心中只知道利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境坦白舒泰光明磊落,小人则经常忧虑不安。」
司马牛问君子。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甚麼值得担忧惧怕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会为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以。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把道义作为行事的跟本原则,按照礼法去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现,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事情。这是真正君子了。」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甚麼事都依靠自己,小人甚麼事都责求别人。」
【注 释】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身於贫困的境地,否则就会为非作歹,也不可以长久处身於安乐的境地,否则就会骄奢淫逸。约,贫。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知慧的人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知,通智。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正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好,喜爱。音耗。恶,厌恶。音「乌去声」。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用正当的方法而获得富贵,君子是不会接受的。之,它,指富贵。处,接受。这句说君子不会苟得富贵而害仁。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从正当的途径擉脱贫贱,君子也不会逃避的。之,指贫贱。去,逃避。音许。这句说君子能安於贫贱,不会勉强去擉脱贫贱而害仁。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麼称得上是君子呢?恶乎,怎麼。
无终食之闲违仁——连一顿饭这麼短暂的时间,也不违背仁道。终食,一顿饭。闲,与「间」同。
造次必於是——匆忙急促的时侯,一定紧守仁道。造次,匆忙,急促。必於是,必存心於此,即一定紧守仁道的意思。
颠沛——本义是跌倒。引申为潦倒,困顿。
知者不感——有知慧的人,对事物理解透彻,不会困惑迷乱。
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能克制私欲,乐天知命,没有忧愁苦恼。
勇者不惧——有勇气的人,果断勇敢,不会惊惶恐惧。
颜渊——(前五二一——前四九0),名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一切言行都合乎礼法。复礼,返於礼,即合於礼。
一日——一旦,有朝一日。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都赞扬你能够合於仁德。归仁,称仁,称扬合於仁德。
目——条目,细目。
不敏——迟钝,不聪明。这是自谦的说法。
事斯语——依照这话去实践。事,奉行。斯,此,指上文提到的「非礼勿视」等项。
樊迟——(前五五一——前?),名须,字子迟,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学生。
居处恭——生活恭谨庄重。居处,持身之道,指生活上起居动静等的表现。
执事敬——做事严肃认真。
与人忠——和人交往忠诚。
之夷狄——到文化落后的夷狄地方。之,到,作动词用。夷狄,原称未开化的民族,这里指文化落后的夷狄之邦。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会为保全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性命来成就仁道。
不重则不威——不庄重就没有威仪。
主忠信——(做人处事)以尽忠和守信为主。忠,是竭诚尽心。信,是言行一致。
无友不如己者——不结交不像自己一般(讲究忠信)的人为朋友。无,通毋,禁止之词。友,作动词用,结交朋友。
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去改正。惮,害怕。音但。
子贡——(前五二0——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今河南省淇县)人。孔子的学生,以口才佳而出名。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自己想说的实行了,然后才说出来。从,跟从,接著说出的意思。之,指实行了的事。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心中只知道道义,小人心中只知道利益。喻,知道。
坦荡荡——形容心境宽广舒泰。坦,平。荡荡,宽广的样子。君子依理行事,故心境宽广舒泰。
长戚戚——经常忧虑不安。小人被名利所困,患得患失,自然忧虑多多。
司马牛——名耕,字子牛,春秋时宋人。是孔子学生。
内省不疚——自我反省,无愧於心。疚,愧。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反是——与这些相反。是,此,这些。意思是小人不成人之美,成人之恶。
耻其言而过其行——所说的话超过自己所能做的,便觉耻辱。,耻作动词用,怠到羞愧的意思。而,无义,作用在舒缓语气。过,超过。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把道义作为行事的根本,按照礼法去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现,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孙,同逊,谦逊的意思。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本领,不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病,忧虑,担心。不己知,不知道自己。病,忧虑,担心。不己知,不知道自己,不赏识自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甚麼事都责求自己,小人甚麼事都责求别人。,求责,求责备追究。
不想复制,不过百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