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的区别是:
1、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3、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扩展资料:
根据1972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指出,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
至2013年6月,中国已有45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5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48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百科-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以具体的实物形式保存下来的体现文化方面的遗产,比如北京的紫禁城、西安的兵马俑等,都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扩展资料:
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范围
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参考资料:物质文化遗产(百度百科)
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之所在。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这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后者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产,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由于其所具有的物质性,它们又是以一定的形态
( 形制、形式 )
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有形的,其形状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这是由于人们建造、制作、生产的用途、目的与当时所具有的物质材料和文化、科技水平不同所决定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公约规定的任何一类来看,都是极其丰富的。
上述我国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前者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归宿。
扩展资料
分类介绍
有形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无形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和古琴以及新疆的木卡姆和与蒙古国联合申办的蒙古长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遗产
区别:
1、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实物的,像长城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音乐,美术,之类的,属于思想之类的东西。
2、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之所在。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这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3、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产,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没有这个限制。
它们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
扩展资料:
有形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是传统的“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文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壁画、近代重要历史遗址、代表性建筑物等不动文物、重要文物、艺术品等动文物。古今中外的文献、手稿、书籍、资料,以及建筑风格的可移动文物,均匀分布或与环境、风景相结合,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团体、团体和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实践、表演、表现、知识和技能”。OOLS、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是指各种团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遗产
推荐于2017-11-26
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之所在。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这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后者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产,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由于其所具有的物质性,它们又是以一定的形态 ( 形制、形式 ) 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有形的,其形状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这是由于人们建造、制作、生产的用途、目的与当时所具有的物质材料和文化、科技水平不同所决定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公约规定的任何一类来看,都是极其丰富的。例如,我国 56 个民族有 82 种语言;表演艺术中的戏曲艺术,据 1959 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 360 余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剪纸在甘肃陇东、陕北、晋南、河北蔚县等地有广泛分布;中国是礼仪之邦,各种礼仪繁多,—年四季有节庆,各民族有自己的节日;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度,仪民间诸神,据不完全统计,主要神祗有 200 多种,等等。
上述我国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前者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