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全文内容是怎样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什么意思?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0-19
展开全部
念奴娇·赤壁怀古[1]
--------------------------------------------------------------------------------

苏 轼

大江[2]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6]初嫁了,雄姿英发[7]。羽扇纶巾[8],谈笑间[9],樯橹[10]灰飞烟灭。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人生如梦,一尊[13]还酹[14]江月。

[词意]

大江滚滚向东流,波浪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遗弃了的旧营垒西边,人说是三国周瑜大败曹公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滔水涡翻滚腾跃,像似卷扬起千堆白雪。江山如图如画,一时引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郎公瑾,那时乔家小女初嫁归门;他英姿雄健睿智卓越,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执羽扇,头著纶巾;从容潇洒笑谈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浮想万千。可笑我如此多怀古幽情,竟未老先衰鬓发斑白。啊,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
匿名用户
2013-10-19
展开全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蘇词辨正之四:大江东去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笑谈间、樯艣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词是上继乐府的流风,下承律诗的馀烈而发展起来的诗体,所以有诗馀之称。它本来是歌词,所以宋人也称它为“曲子”,只是它的文学气息比之单纯的曲词更加浓厚。词既为声学,可说是音乐文学,作为一种文体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格律程式,词律便有两义,一为词之音律,二为词之格律。词就格律言大约与诗律相同,但是更精严,因为还要符合音律,因为诗律只讲语言的平仄,而词律则更进一步要求讲四声,诗律一般没有音乐上的具体要求,但词律则讲求宫调的选择、声韵之阴阳、轻浊及喉唇舌齿牙五音等属於音乐范畴的要素,因此诗律相较便简单,仅有语言上的约束,词律则复杂的多。
  本来历代词论家对於词律的说法仍在争论不休,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而词的文学格律到底靠什麼来决定也没有定案。
  古人词之乐谱经已失传,即使明清所谓的词论家也不复分辨,更遑论今人,他们所谓的格律多数尽是指平仄句读韵脚而已,与古人词律实在是大相迳庭,因此历代词话所谓的协不协律的问题其实大都只是论家自己的臆测。
  在词的成熟年代即宋人那里词律与词意与内容是互相兼顾的,出自本心、出自天籁、自然合律,故所作词才高,但是,即使是宋人要做到也并不容易,即使精通音律的词家也不是每一首都可做到尽善尽美。
  所以即使列举古今词作做一统计,也不过只是一个参考,盖宋人不言词律而其词自有律度,宋代以来词乐渐渐失传,後世只能依靠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等文字信息间接的探讨其与音律的关系,这样得出的所谓正格、别格也多数尽指文学格律而非古人的音律,古人诗韵相对简单,做诗态度认真,要求便严,而词韵是为合律顺腔以便席间传唱,词韵要求实宽,了解这一点我们当知道读古人词、论古人词、为古人做总结尺度其实应宽,为时人後人立原则则当严,只可用来规范後人,而不能回头规步前人,切不可本末倒置,以後人所谓的词律、词谱去绳墨古人、指摘古人不协律,实在是胶柱鼓瑟、贻笑大方了。
  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在形成的初期过程中,作家创作对型式、格律、文法必定有一个摸索的阶段,就词而言北宋诸公特别是东坡对格律的突破,实在是难免也是允许的,李清照《论词》有她词史上的意义,但是,她好像忘记词应有的这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她对前辈词家的指摘什麼“句读不葺之诗”、“往往不谐音律”并不公平,事实上正是前辈多方面的尝试,发展形成了词的特点,发现了词别是一家的面目,才令如她这样的後辈坐享其成。
词比诗要求的技巧可能更高一点,而句式更生动,如果以诗的标准来看词中有时候句意与句式会产生矛盾,诗多是整齐的句子的排列,而词长短不齐,有时候在诗中一句就好、在词中却几个句子说同一句话,而每句句法、字数也时有参差,甚至同一词牌下这首词这处的句子以意属上、下首词这处的句子却又连下,有时候二句分作三句,有时候三句合作二句,其实这正是词更灵活的特点、更丰富的本色那就是音乐性,──妙在歌者上下纵横取协尔(杨慎《词品》)。

  所以,我们今天论古人词所要注意的便是对词之句式、断分、字数、平仄甚至格律、音律所把握态度的宽严与通融。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跨下马,掌中刀.于2003-4-3 13:21:44编辑过][/color][/align]
跨下马,掌中刀?/strong> 发表于 2004-8-26 19:16

就《念奴娇》而言,愚想以“宋元人多如此填”为标准、或者罗列宋人《念奴娇》作一总结都不科学,最好亦最简单仅看看东坡前人、自己、同时人如何填就可以了,好像龙榆生先生亦曾作过的那种罗列比较。

今天我们知道在东坡之前应该仅存一首念奴娇,那就是沈唐的“杏花过雨”。

《全宋词》:沈唐,字公述,韩琦之客。官大名府签判,後改辟签判渭州。
李清照《词论》提到他,是北宋初善词者。
韩琦,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天圣五年进士(1027),熙宁八年(1075)卒。
──熙宁八年,时东坡四十岁,在密州任。
韩琦乃东坡敬重的前辈,以门生自许。

沈唐的“杏花过雨”应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9
展开全部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9
展开全部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9
展开全部
苏轼 念奴娇
上片写景,是写赤壁战场景色;下片抒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