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个回答
2013-10-21
展开全部
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董仲舒不仅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教育家。 一、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和“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当时读书人的尊敬,纷纷拜他为师。他则以第次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董仲舒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始参加实际的政治活动,先后担任过江都王刘非和胶东王刘端的国相。但在政治上终不得志,于公元前121年托病弃官归家,潜心著书讲学,不问私家产业。朝廷每遇大事,则派人征询董仲舒的意见。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其中以《春秋繁露》和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对贤良策》影响最大。 二、论道德教育 (一)德教是立政之本 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所谓教化,就是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所谓的“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认为王道三纲,可求于天,并用他的“天人感应”、“阳尊阴卑”的理论对这一思想进行论证。尽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及,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概念早已提出,但董仲舒把它提升为“五常”之道并作了新的发挥。“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三纲”与“五常”结合的纲常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三)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于理想人格的形成大多立足于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董仲舒也是如此,他提出的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反映了他对个体的品德要求。 1.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3.“必仁且智”三、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 董仲舒重视教学,他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从“独尊儒术”的思想出发,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培养人才。他认为各经所起的教育效果不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六部教材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 教学方法 董仲舒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系统的论述,他强调学习者应该尽主观努力,才会学有成就。 1.强勉努力 2.专心致志 3.精思要旨 此外,董仲舒在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时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剂)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圣化”表示教师在教学艺术修养上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之前的贾谊早已有这样的思想,所谓“吾取之”,即表示对贾谊思想的汲取和继承。他不仅提倡“圣化”,而且大力去实践,这是值得肯定的。 董仲舒是一位对汉朝政策,特别是文教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但是,成功也并不就等于合理,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
2013-10-21
展开全部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根据政治需要采纳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现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