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于2019-01-19
展开全部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
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米芾(1051—1108)是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米芾能诗善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其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珊瑚帖》等。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元袁桷在《清宫居士集》中称,米芾曾师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奋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北宋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莆(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构字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尽现妍丽遒劲之态。
蔡襄为人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
蔡襄墨迹
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官方《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宋仁宗曾诏令他书写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和迩英阁御撰碑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蔡襄书法墨迹多为尺牍诗翰。传世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 等珍品。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他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犊》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蹈循晋唐故土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恬淡,颇具晋唐人的韵致。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楷书入宋以后,蔡襄应是宋代楷书的第一人。《昼锦堂记》 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品。它汲取颜书笔意成之,严谨遒劲、方圆兼备,颇有颜楷宽博大度的风神。此作乃蔡襄为当朝重臣韩琦所书。为了表示对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每字单独写上几十遍,择其最佳者进行拼合,故《昼锦堂记》又号“百衲碑”。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开来写,无论字间的呼应,还是章法的贯气都会受到破坏,因之《昼锦堂记》是得失参半的——单个字是完美的,整体的排布上却存有顾盼失神之弊。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明季徐青藤尝评蔡襄书云:“蔡襄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点出了蔡襄书法的优劣长短。蔡襄固然不是一个崭新风格型的大师,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承前启后,为后世所瞩目。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
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米芾(1051—1108)是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米芾能诗善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其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珊瑚帖》等。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元袁桷在《清宫居士集》中称,米芾曾师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奋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北宋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莆(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构字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尽现妍丽遒劲之态。
蔡襄为人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
蔡襄墨迹
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官方《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宋仁宗曾诏令他书写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和迩英阁御撰碑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蔡襄书法墨迹多为尺牍诗翰。传世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 等珍品。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他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犊》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蹈循晋唐故土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恬淡,颇具晋唐人的韵致。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楷书入宋以后,蔡襄应是宋代楷书的第一人。《昼锦堂记》 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品。它汲取颜书笔意成之,严谨遒劲、方圆兼备,颇有颜楷宽博大度的风神。此作乃蔡襄为当朝重臣韩琦所书。为了表示对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每字单独写上几十遍,择其最佳者进行拼合,故《昼锦堂记》又号“百衲碑”。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开来写,无论字间的呼应,还是章法的贯气都会受到破坏,因之《昼锦堂记》是得失参半的——单个字是完美的,整体的排布上却存有顾盼失神之弊。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明季徐青藤尝评蔡襄书云:“蔡襄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点出了蔡襄书法的优劣长短。蔡襄固然不是一个崭新风格型的大师,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承前启后,为后世所瞩目。
展开全部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莆(襄阳漫士)。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唯独列于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谁,却历来就有争议。一般认为所谓蔡是指蔡襄(君漠),他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谓之“散草”,自成一体,非常精妙。宏仁宗尤爱其书,曾“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又“令书温成后父碑”(《宋史·蔡襄传》)。蔡襄的书法艺术也为当时文人所重视,黄庭坚曾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欧阳修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苏武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既然是“本朝第一”,既然其书法已可“主盟”,那么,列于四家应是当之无愧的。然而,明清以来,又有另一种说法一认为从四家的排列次序及书风的时代特色来说,“蔡”原本是指蔡京,只是后人厌恶其为人,才以蔡襄取代了他。明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渭京也。后人恶其为人,乃厅去之而进君漠书耳。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京笔法姿媚,非君漠可比也。”明代孙镀也说;“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漠,则前后辈倒置……”(《书画跋跋》)安世凤《墨林快事》进而替蔡京书名被掩抱不平,说;蔡卞胜于蔡京,蔡京又胜于蔡襄,“今知有禁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清杭世骏《订讹类编续编》也将“苏黄米蔡非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可见,明清时“蔡京说”曾有很大影响。
平心而论,“蔡京说”的提出确有一定的道理。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与保待着较多“古法”的蔡襄相比,蔡京的书法似乎更富有新意,也更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胃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其二,蔡襄的书法在北宋前期被推为“本朝第一”,但自北宋中期宋代书法新风貌形成后,人们对蔡襄书法渐有微词。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就多次提到“近岁论君漠书者,颇有异论’”,“仆以君漠为当世第一,而论者或不然”。虽然苏轼始终坚持蔡襄为第一的看法,但至少在北宋中后期,人们对蔡襄的评价已不那么一致了。其三,从排列次序看,苏、黄、米三家的排列有明显的年辈次序,蔡襄是仁宗时人,年辈最高,列于哲宗、徽宗时的米芾之后,确有些疑问。
对此,坚持“蔡襄说”者提出反驳,认为“宋四家”之说,虽然迄今未见于宋人文献,但南宋遗民、元朝人王存,已明确提出过“四家”之说。他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称蔡襄书法“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位置为四家。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从放笔为佳。若君漠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可见王存不仅指出当时有四家之说,而且四家明确无误是苏、黄、米、蔡。此外,在书法史上,蔡襄的书法成就以全面著称,楷、行、草书皆独树一帜,且又有屏弃帖学,振兴书风的贡献,因此,从总体上看,其成就显然是超过蔡京的。至于排列次序,近人张伯驹曾在《宋四家书》一文中指出,“按次序应是蔡、苏、米、黄,普追读为苏、黄、米、蔡,以阴阳平上去顺日,遂成习惯”。说明这一排列仅为读音上的顺口而形成,与四大家的年辈高下并无关系。
看来,“蔡京说”并非无稽之谈,而“蔡襄说”也有理有据。由于蔡京身为“六贼”之一,人们从感情上实难接受他,于是人们多倾向于蔡襄说。不过,这一问题的最后定论,似乎应有待于宋代文献的确证。
平心而论,“蔡京说”的提出确有一定的道理。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与保待着较多“古法”的蔡襄相比,蔡京的书法似乎更富有新意,也更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胃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其二,蔡襄的书法在北宋前期被推为“本朝第一”,但自北宋中期宋代书法新风貌形成后,人们对蔡襄书法渐有微词。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就多次提到“近岁论君漠书者,颇有异论’”,“仆以君漠为当世第一,而论者或不然”。虽然苏轼始终坚持蔡襄为第一的看法,但至少在北宋中后期,人们对蔡襄的评价已不那么一致了。其三,从排列次序看,苏、黄、米三家的排列有明显的年辈次序,蔡襄是仁宗时人,年辈最高,列于哲宗、徽宗时的米芾之后,确有些疑问。
对此,坚持“蔡襄说”者提出反驳,认为“宋四家”之说,虽然迄今未见于宋人文献,但南宋遗民、元朝人王存,已明确提出过“四家”之说。他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称蔡襄书法“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位置为四家。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从放笔为佳。若君漠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可见王存不仅指出当时有四家之说,而且四家明确无误是苏、黄、米、蔡。此外,在书法史上,蔡襄的书法成就以全面著称,楷、行、草书皆独树一帜,且又有屏弃帖学,振兴书风的贡献,因此,从总体上看,其成就显然是超过蔡京的。至于排列次序,近人张伯驹曾在《宋四家书》一文中指出,“按次序应是蔡、苏、米、黄,普追读为苏、黄、米、蔡,以阴阳平上去顺日,遂成习惯”。说明这一排列仅为读音上的顺口而形成,与四大家的年辈高下并无关系。
看来,“蔡京说”并非无稽之谈,而“蔡襄说”也有理有据。由于蔡京身为“六贼”之一,人们从感情上实难接受他,于是人们多倾向于蔡襄说。不过,这一问题的最后定论,似乎应有待于宋代文献的确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宋四家
宋四家是书法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书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
宋人是很有创造力的,当他们建国的时候,博大的唐朝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高峰,如何超越唐朝,他们走了一条精工内敛之路,不同于唐人的博大豪放,他们是内秀、精美、安闲,他们在唐诗之外,发展了词这一民间形式,并且使它的品格得以提升,成为与唐诗齐名的又一种文学形式,在抒写人们感情的方面更进了一步;相对于艳丽的唐三彩,宋人的瓷器,则是恬静素雅,哥定汝钧官五大名窑至今看来还是那么完美,透着安详雍容沉静,宋人的绘画、宋人的书法、宋人的图书,现在看来都是精品。至今我们印刷品的字体,都是宋人创造的,宋人创造了一个文化高峰。
宋代的书法不同于唐朝的,是他是尚意的。我们看唐人的书法,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笔笔严谨,法度森严,象是正襟危坐的将军,透着大度、沉稳、安详,一如他们的时代。再看宋人的书法,宋四家的书法,则是天真烂漫,处处充满笔情墨趣,可以想象在晴窗之下,喝了一杯茶、看了两叶书,忽有所想,兴之所至,铺纸研墨的挥洒,那份自在、随意。不仅仅是四家,还有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范成大、朱熹,读他们的字,仿佛看到他们在象你微笑走来。宋人的艺术,是人间的艺术,透着亲切。
苏黄米蔡四家生活的时代相近,除了蔡襄稍微年长,基本上都是同时,苏轼1101年去世,米芾1107年去世,黄庭坚1105年去世,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彼此欣赏。这种欣赏使后人羡慕。苏轼说:念吾元章……超迈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瘴毒,今真见之!……恨二十年,相从元章不尽。苏轼评蔡襄的字: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累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黄庭坚推重苏轼书法,不止一次说:东坡道人……本朝善书解当推为第一。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他还自谦说:余书不足学……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从这些字句里,我们看不到文人相轻的痕迹,到是文人相亲。宋代的文人似乎彼此都很欣赏:欧阳修的让苏轼一马,王安石的大度、苏轼的对后学的奖掖、陆游、辛弃疾的激赏、朱熹、陈亮的的学术论争,都是一种君子情怀。这似乎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特点吧:宽容。
米芾死后20年,金人攻进了汴梁,大量的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铜人、漏刻,大量的图书、地图以及各种工匠等,连同徽钦二帝都被掳走,北宋灭亡了。宋代文化划上了句号。
这两年,有三件宋代文物拍出了天价: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缂丝米芾的书法、米芾《研山铭》。其中,《研山铭》在12月6日的拍卖中,以定向拍卖的方式,2999万元收归国有。据说,如果自由竞拍的话,将超过5000万。
宋四家是书法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书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
宋人是很有创造力的,当他们建国的时候,博大的唐朝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高峰,如何超越唐朝,他们走了一条精工内敛之路,不同于唐人的博大豪放,他们是内秀、精美、安闲,他们在唐诗之外,发展了词这一民间形式,并且使它的品格得以提升,成为与唐诗齐名的又一种文学形式,在抒写人们感情的方面更进了一步;相对于艳丽的唐三彩,宋人的瓷器,则是恬静素雅,哥定汝钧官五大名窑至今看来还是那么完美,透着安详雍容沉静,宋人的绘画、宋人的书法、宋人的图书,现在看来都是精品。至今我们印刷品的字体,都是宋人创造的,宋人创造了一个文化高峰。
宋代的书法不同于唐朝的,是他是尚意的。我们看唐人的书法,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笔笔严谨,法度森严,象是正襟危坐的将军,透着大度、沉稳、安详,一如他们的时代。再看宋人的书法,宋四家的书法,则是天真烂漫,处处充满笔情墨趣,可以想象在晴窗之下,喝了一杯茶、看了两叶书,忽有所想,兴之所至,铺纸研墨的挥洒,那份自在、随意。不仅仅是四家,还有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范成大、朱熹,读他们的字,仿佛看到他们在象你微笑走来。宋人的艺术,是人间的艺术,透着亲切。
苏黄米蔡四家生活的时代相近,除了蔡襄稍微年长,基本上都是同时,苏轼1101年去世,米芾1107年去世,黄庭坚1105年去世,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彼此欣赏。这种欣赏使后人羡慕。苏轼说:念吾元章……超迈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瘴毒,今真见之!……恨二十年,相从元章不尽。苏轼评蔡襄的字: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累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黄庭坚推重苏轼书法,不止一次说:东坡道人……本朝善书解当推为第一。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他还自谦说:余书不足学……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从这些字句里,我们看不到文人相轻的痕迹,到是文人相亲。宋代的文人似乎彼此都很欣赏:欧阳修的让苏轼一马,王安石的大度、苏轼的对后学的奖掖、陆游、辛弃疾的激赏、朱熹、陈亮的的学术论争,都是一种君子情怀。这似乎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特点吧:宽容。
米芾死后20年,金人攻进了汴梁,大量的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铜人、漏刻,大量的图书、地图以及各种工匠等,连同徽钦二帝都被掳走,北宋灭亡了。宋代文化划上了句号。
这两年,有三件宋代文物拍出了天价: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缂丝米芾的书法、米芾《研山铭》。其中,《研山铭》在12月6日的拍卖中,以定向拍卖的方式,2999万元收归国有。据说,如果自由竞拍的话,将超过5000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苏黄米蔡
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这一时代造就了
北宋四大家,人们称为“蔡苏黄米”。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宋四家广汲晋唐遗蕴,锐意革新,各具所长。四家之妙,于此表露无遗。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经伏波神祠》
黄庭坚行书墨迹卷。建中靖国元年山谷五十七岁时所书。卷后自题云:“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佑中黄鲁直书?”盖其晚年得意之笔。明代文徵明评其:“真得折钗、屋漏之妙。”有影印本行世。
米芾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蔡襄
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这一时代造就了
北宋四大家,人们称为“蔡苏黄米”。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宋四家广汲晋唐遗蕴,锐意革新,各具所长。四家之妙,于此表露无遗。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经伏波神祠》
黄庭坚行书墨迹卷。建中靖国元年山谷五十七岁时所书。卷后自题云:“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佑中黄鲁直书?”盖其晚年得意之笔。明代文徵明评其:“真得折钗、屋漏之妙。”有影印本行世。
米芾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蔡襄
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8-03-09
展开全部
苏黄米蔡,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此四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