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老被贬官?
4个回答
2013-10-21
展开全部
因为他站错了党派,不是司马光那一派的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谢上表》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北宋新旧两党之争时,是个非常敏感的词,在当时特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这个例行公事的谢恩表触怒了—群朝廷上的“新进”。“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速赴台狱,欲置之死。”(《宋史?苏轼传》)这就是史称“乌台诗案”。(“乌台”为御史台别名)七月二十八日朝廷太常博士皇甫遵领台卒到湖州捉拿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舒亶、李定等人不仅从苏轼的谢恩表中找出了“讥切时事,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 (舒亶上神宗表章语)的内容来,而且从苏轼大量诗文屮,挖掘出反对变法.甚至对皇帝大不敬的话来,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甚至挖掘出苏轼有不臣之举,如苏轼有《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一是:‘凛然相对敢相欺,直于临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此诗竟被分析成了”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蜇龙,非不臣而何?”这种欲加之罪,罗织罪名的做法,连宋神宗也感到穿凿附会,荒唐至极,驳斥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从《宋史?王安石传》中,我们还知道,宋神宗本不想严惩苏轼,他曾对王安礼(王安石之弟)说:“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这就说明神宗下苏轼乌台,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平息“新近”们的怨恨。而苏轼在狱中“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而作诗二首给弟弟苏辙,神宗阅后也产生怜悯之心,第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在苏轼被关押乌台的四个月中,遇上了太皇太后病笃,在弥留之际,她告诫神宗:“不可冤滥,致伤中和”,并亲自为苏轼求情。元老重臣范镇、吴充以及很受神宗信任的王安礼都多次上奏章,请求减免对苏轼的处罚。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因此这个案件并没有按照那些宵小之徒的意愿置苏轼于死地,二是一直拖到年底,才由神宗皇帝下旨,责授苏轼为检校水部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出狱之后,于元丰三年(1080)大年初一,就带着长子苏迈离京,至二月一日到达黄州,正式开始了黄州的贬谪生活。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在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念奴娇》这首豪放词,而其下阕的感伤语句正反映出“乌台诗案”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以上所谈。应是苏轼之贬的真正原因。
2013-10-21
展开全部
他读书多年学得其中精要于是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在那个不充许分权的年代要是跟当权人不在一条路线上就很危险了被贬是常理之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1
展开全部
因为他与宰相不在同一阵营,观点不同,自然会被挤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1
展开全部
一共四次
政见不合
政见不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