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10-20
展开全部
长城是横卧在我国北方的一条巨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6300余公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中国的万里长城在世界上是鼎鼎有名的。它是中原汉族统治阶级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屏障。只要北方的游牧民族攻破了这道强大的关口,越过长城,那么中原、包括长江以南的江山就难保不被吞并。所以,长城从战国时期一直修到明朝,说到修建的时间之长,工程之巨,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建筑能与之相比。
长城的用途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因为当时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处,相对中原王朝来说还处于生产力相当低下的阶段,有的部族经常劫掠外族,侵犯内地,对中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威胁。在古代作战主要靠骑兵和步兵的条件下,高大指差的城墙便成为安全的屏障,有军队把守就更难逾越。长城的修建,还有利于开发屯田、保护屯田,促进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保障通讯和商旅往还的安全,方便了文书的传递、使节和商旅来往。
早在战国时候,七雄之一的北方强国燕国修建了易水长城,位置在燕国南部边界,大致相当于今河北易县西南,向东到文安县,长约500余里。修这道长城的起因是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燕国曾把一位著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一时安定。东胡人对秦开很信任。后来秦开回燕国,发兵大攻东胡,把东胡赶出1000多里以外。此后燕便筑起北界长城以防东胡的骚扰。当时也有其他国家修筑长城,后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就把一段段六国长城连接了起来,这才有了“万里长城”的名称。
这条秦长城,在今天的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将军带30万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后,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北面和东面连赵、燕的旧长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旧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南部洮河边 ,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完整的长城是明朝修筑的,而秦长城则废弃在风沙肆虐的荒野,所以,对唯前皮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秦长城,或者说早期的长城是什么样子,就成了一个未知之谜。从现在临洮北边秦长城遗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层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层压得非常坚实的黄土,黄土上筑起有夯土层的城墙,夯土层为黄色粘土夹碎石。2000多年前的人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夯筑办法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从南北朝到元代,中间有很多王朝都修过长城,但规模都不如秦汉时代。而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朱元璋从开国建国号的第一年(1368年 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北京北面居庸关等处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 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此后共计大规模修长城达18次之多,到弘治十三年(1500年 基本完工,全长12700余里,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
明长城的特点是: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在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到二十几重。并在长城南北设了许多城堡、烽火台,用来■望敌情,传递警报。长城对明朝的意义在哪里呢?明朝建立以后,原来的统治者元蒙贵族逃回蒙古,不断南下骚扰掠夺,东北又有女真族兴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朱元璋在即将打下江山的时候,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对修筑各地城墙很下功夫。全国各州府县的城墙都用砖包砌,修得十分牢固,长城的工程当然就更为浩大。
长城的建筑主要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尽量利用陡险的山脊,外侧峭直,内侧平缓。并开山取石,凿成整齐的条石,内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坚实。黄土地带主要用土夯筑。沙漠地带用芦苇和红柳枝条层层铺沙粒小石子,例如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如此,保存下来的城墙,沙粒石子已经压实,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粘结在一起,相当坚固。望楼的阶梯则用几十层纤维粘叠而成。明朝的长城在重要地段用砖石垒砌,就地开窑厂烧砖瓦,采石烧石灰。
这么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人力物力,的确不是一个朝代就能完成的。在遥远的古代,生产和安全条件如此艰苦,那些修长城的劳力不知运用什么技术手段完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建筑。我们通过史料得知,修长城的劳力主要是戍防军队,其次是强征的民夫,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秦汉时有一种刑罚叫“城旦”,就是罚去修长悔枣城的人,白天看守巡逻,夜里修筑长城,十分辛苦,这种刑罚一般为期4年。明代修长城时没有施工和运输的机械,主要靠人力搬运,大条石一块就有2000多斤,大城砖一块也有30多斤,内含沙石子,非常坚硬,石刻不动。搬运方法主要是排成长队传递,也采用了手推小车、滚木、撬棍、绞盘等简单的工具。有时还利用畜力替代人力,传说八达岭在修建过程中,曾让毛驴驮着装满石灰的筐,在山羊角上系了城砖轰上山去,代替人力运输。但大量的工作还是靠人力完成的。说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血泪,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中国的万里长城在世界上是鼎鼎有名的。它是中原汉族统治阶级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屏障。只要北方的游牧民族攻破了这道强大的关口,越过长城,那么中原、包括长江以南的江山就难保不被吞并。所以,长城从战国时期一直修到明朝,说到修建的时间之长,工程之巨,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建筑能与之相比。
长城的用途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因为当时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处,相对中原王朝来说还处于生产力相当低下的阶段,有的部族经常劫掠外族,侵犯内地,对中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威胁。在古代作战主要靠骑兵和步兵的条件下,高大指差的城墙便成为安全的屏障,有军队把守就更难逾越。长城的修建,还有利于开发屯田、保护屯田,促进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保障通讯和商旅往还的安全,方便了文书的传递、使节和商旅来往。
早在战国时候,七雄之一的北方强国燕国修建了易水长城,位置在燕国南部边界,大致相当于今河北易县西南,向东到文安县,长约500余里。修这道长城的起因是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燕国曾把一位著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一时安定。东胡人对秦开很信任。后来秦开回燕国,发兵大攻东胡,把东胡赶出1000多里以外。此后燕便筑起北界长城以防东胡的骚扰。当时也有其他国家修筑长城,后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就把一段段六国长城连接了起来,这才有了“万里长城”的名称。
这条秦长城,在今天的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将军带30万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后,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北面和东面连赵、燕的旧长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旧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南部洮河边 ,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完整的长城是明朝修筑的,而秦长城则废弃在风沙肆虐的荒野,所以,对唯前皮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秦长城,或者说早期的长城是什么样子,就成了一个未知之谜。从现在临洮北边秦长城遗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层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层压得非常坚实的黄土,黄土上筑起有夯土层的城墙,夯土层为黄色粘土夹碎石。2000多年前的人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夯筑办法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从南北朝到元代,中间有很多王朝都修过长城,但规模都不如秦汉时代。而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朱元璋从开国建国号的第一年(1368年 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北京北面居庸关等处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 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此后共计大规模修长城达18次之多,到弘治十三年(1500年 基本完工,全长12700余里,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
明长城的特点是: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在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到二十几重。并在长城南北设了许多城堡、烽火台,用来■望敌情,传递警报。长城对明朝的意义在哪里呢?明朝建立以后,原来的统治者元蒙贵族逃回蒙古,不断南下骚扰掠夺,东北又有女真族兴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朱元璋在即将打下江山的时候,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对修筑各地城墙很下功夫。全国各州府县的城墙都用砖包砌,修得十分牢固,长城的工程当然就更为浩大。
长城的建筑主要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尽量利用陡险的山脊,外侧峭直,内侧平缓。并开山取石,凿成整齐的条石,内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坚实。黄土地带主要用土夯筑。沙漠地带用芦苇和红柳枝条层层铺沙粒小石子,例如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如此,保存下来的城墙,沙粒石子已经压实,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粘结在一起,相当坚固。望楼的阶梯则用几十层纤维粘叠而成。明朝的长城在重要地段用砖石垒砌,就地开窑厂烧砖瓦,采石烧石灰。
这么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人力物力,的确不是一个朝代就能完成的。在遥远的古代,生产和安全条件如此艰苦,那些修长城的劳力不知运用什么技术手段完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建筑。我们通过史料得知,修长城的劳力主要是戍防军队,其次是强征的民夫,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秦汉时有一种刑罚叫“城旦”,就是罚去修长悔枣城的人,白天看守巡逻,夜里修筑长城,十分辛苦,这种刑罚一般为期4年。明代修长城时没有施工和运输的机械,主要靠人力搬运,大条石一块就有2000多斤,大城砖一块也有30多斤,内含沙石子,非常坚硬,石刻不动。搬运方法主要是排成长队传递,也采用了手推小车、滚木、撬棍、绞盘等简单的工具。有时还利用畜力替代人力,传说八达岭在修建过程中,曾让毛驴驮着装满石灰的筐,在山羊角上系了城砖轰上山去,代替人力运输。但大量的工作还是靠人力完成的。说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血泪,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2013-10-20
展开全部
石头堆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