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的一生怎么样的?

关于他一生的过程,爱情等... 关于他一生的过程,爱情等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0-20
展开全部
邓禹 (公元2-公元58)字仲华,东汉开国名将。刘秀经略河北,主动为其划策。先后任过前将军、大司徒、太傅等职,屡被封候。始终受刘秀的信任和重用。1.大计辅刘邓禹,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自幼聪明、机敏、好学,十三岁时即能诵诗。在长安学习期间,结识了正在京城拜师的刘秀。二人一见如故,甚是投机,随后结为知己。刘秀长邓禹九岁,刘秀在长安期间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年仅二十有余,由此可见,邓禹聪明早熟。王莽政权被风起云涌的起义队伍推翻后,长安一片混乱。为避战乱,邓禹回到家乡。新市、平林等起义将领立汉室后裔刘玄为更始皇帝,定都洛阳之后,有人知道邓禹有才学,举荐他到更始政权中作官。邓禹认定刘玄不足以成大器,因此,拒辞不出。后来,刘秀逃出更始权臣的监视,以代大司马之职持节经略河北。邓禹知道后,自己背干粮,徒步北上追赶刘秀。到了邺(今河北省临漳),赶上了刘秀。刘秀见到邓禹,非常高兴,便问他:"我现在正主持封官授职之事,先生远道而来,想必也为谋求一官半职吧?"邓禹回答说:"不愿也,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刘秀深感惊奇,留他住下,二人彻夜长谈。邓禹说:"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刘秀听后,非常高兴。刘秀打开地图让邓禹看,说道:"天下郡国如是,今始得一。子前言天下不足定,何也?"邓禹却说:"方今海内人思明君,犹赤子之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刘秀听后,更加高兴。看来二者政治见解相同。这进一步巩固了邓禹与刘秀的交情。自此之后,几十年的军事和政治活动,刘秀对邓禹深信不疑,即使邓禹打了败仗,也不加深究。邓禹对刘秀则是忠贞不渝,誓死效力。邓禹向刘秀举荐的人才,无不任用。邓禹成了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最可靠的支柱。2.巧收渔利刘秀经略河北,邓禹为之广揽将才、招兵买马。更始二年,邓禹率军与铜马起义军交战,在刘秀的另一位将领盖延被击败的情况下,邓禹一举破敌,收降铜马数十万军队。随后,邓禹屯兵河内,此地险要而富足,既可广招兵马,又堵住了敌人从南面攻杀刘秀的道路,使刘秀得以在河北站住脚跟。刘秀经略河北成功,不仅扩充了军队、建立起可靠的基干队伍,而且有了巩固的后方根据地,之后,他开始向南、向西扩展。后来,刘秀进逼洛阳,他料定赤眉军必定进攻长安,赤眉与绿林定有一场恶战,决定派一将收取两军相斗之渔利。刘秀知道邓禹深沉大度,处事目光久远,于是,拜他为前将军,中分摩下精兵二万,授以西讨方略,遣之挺进关中。赤眉起义军,作战勇猛、势不可当。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因此,所到之处只知打杀和抢掠,不知安民和抚众,更不知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赤眉所过残毁,百姓不知所归"。邓禹抓住了赤眉的弱点,所克其城,重新建制,抚慰百姓,稳定逃民,师行有纪,禁绝抢掠,决不扰民。因而,邓禹率军所到之处,百姓和官吏"皆望风携负以迎,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至辄停车驻节,以劳来者,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邓禹随赤眉入关西。赤眉拼杀征战,兵锋所至,恨怨皆起,一路打杀,一路灾难,相反,邓禹虽率大军,但以安抚为主,目的不在攻城争地,而在安民立政、广布汉德。因此,邓禹虽出力不多,但却收到了赤眉将领无法想象的结果。他使关西百姓欢迎汉军,迎立汉政权,这为东汉政权的确立深植了根基。3.休兵待敌邓禹收赤眉战胜绿林之渔利,得关西之民心,深受光武帝刘秀的赞扬。他多次写信赞誉邓禹,称他"谋出帷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光武帝拜邓禹为大司马,封他为赞侯。邓禹继续领兵攻打更始军队,在夏阳,战败更始中郎将率领的十万军队。不久,更始政权发生内讧,相互残杀。赤眉军一举攻下长安。更始政权灭亡。此时,邓禹已深得关西民心,聚集了号称百万之众的队伍。赤眉军入主长安,立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打起了恢复汉政权的旗帜。有人劝邓禹乘势攻取长安,消灭赤眉军。邓禹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明白自己所聚集的汉军数量虽多,但却没有抵敌的将领,这支队伍缺乏足够的基干力量,没有什么战斗力。相反,赤眉军方面,初得长安,刚立皇帝,将帅正感新鲜,士兵斗志正盛,而且还有较充足的粮食。此时不可能战胜敌人,攻取长安。他说:"我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炎粟,后无转馈之资;赤眉军刚刚攻克长安,财谷充实,士气昂扬,锐不可当。"邓禹深通谋略,善于判断事物,他料定:"赤眉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岂能长久坚守?"于是,他决定休兵养士,以观敌变。考虑到西北方面的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谷多富饶,他便率领军队休兵北道,筹粮养士,静观长安之变。邓禹的这一方略是正确的。他北上之后,附近的郡县首脑皆来归附,逐渐形成对长安的包围之势。4.败而不馁邓禹休兵养士,就地筹粮,静观长安之变,以寻机图之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尽管光武帝寄书促其进兵,邓禹仍不改变既定策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邓禹的部将冯愔与宗歆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攻杀。冯愔杀了宗歆之后直接攻杀邓禹。邓禹被搞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幸得冯愔护军黄防抓住冯愔,才解救了邓禹。然而,邓禹所率汉军的士气自此大受挫折,军心不振,无力激战。公元26年,长安赤眉军粮食缺乏,闹起饥荒,赤眉军退出长安。邓禹乘虚而入。邓禹入长安后,收西汉十一帝神主送归洛阳,为刘秀争取了政治主动,使他名正言顺地归于刘汉皇统。然而,他坐困危城,并无建树,这是其失策之处。长安缺粮,邓禹只好到云阳征粮。军中日渐慌恐,士卒以枣叶充饥。同年9月,赤眉军再次攻打长安,邓禹作战不利,败走高陵。光武帝十分关注邓禹的情况,知其军中乏粮、内讧和战败等情况,于是派大将冯异率军前来接替邓禹。邓禹深感对不起皇帝,想战胜赤眉军以挽回面子,于公元27年1月,邀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赤眉军。冯异带兵明智而果敢。他认为,赤眉军兵力众多,势头正盛,正面交战必然失败,不如采取声东击西之策,调敌东来,各个击破之。邓禹不听冯异之策,意气用事,孤注一掷,以饥饿无力的军队击打兵锋正锐的赤眉军,结果招致惨败。邓禹仅带二十四名骑兵逃出。邓禹连连失败,损兵折将,有辱皇帝使命,更负皇帝厚望,自觉罪责难逃,于是上书请罪,要求皇帝取消大司徒及封侯,并交还印绶。光武帝对他宽宏大度,只收回了大司徒印绶,保留其封侯。在失败面前,邓禹表现出大将的风度,既自责请罪,又不消沉,而是继续为汉光武帝的一统大业操劳。不久,皇帝又任命他为右将军,在率军攻打延岑的战役中,邓禹再立新功。汉光武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天下太平,论功行赏,邓禹被封为高密侯。食邑四县。他不争权势,试图远离政治。他尽心于家事,孝敬老母,教育子孙。他有十三子,邓禹教他们各学一门技术,以便自己养活自己。他仅食自己的封地,从不向国家伸手要利。公元56年,光武帝起用邓禹为司徒,次年光武帝卒,其子即位,是为明帝,明帝拜邓禹为太傅。公元58年,邓禹病逝,结束了其明达有成的一生。(苑士军《中华名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匿名用户
2013-10-20
展开全部
邓禹图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手下大将邓禹,晚年辞官隐居念佛。他在大堂正中,塑了佛祖释迦牟尼像,烧香点烛,诵读经文。佛祖释迦牟尼见他诚心,特地从西天赶来给他头烫香洞,保他千年不死。
  哪知此事被太上老君知道了,火冒三丈,骑鹤而来,指着邓禹骂道:“你只管拍释迦牟尼的马屁,竟敢不把我太上老君放在眼里,真是狗胆包天!释迦牟尼保你千年不死,我叫
  你立刻就死!”太上老君念念有词,使邓禹头痛欲裂。邓禹只得求饶,答应蓄长头发、戴起道冠,把太上老君的塑像放在大堂正中,把释迦牟尼佛像移到东壁。
  此事又被城隍老爷知道了,他坐轿到邓禹那里,剥下邓禹身上的道袍,摘去邓禹头上的道冠,把邓禹的头发吊在梁上,指着邓禹大骂:“你只对大佛磕头,不给小佛烧香,今天我要吊死你!”邓禹只得再次讨饶,答应塑一尊城隍老爷像,放在大堂正中,把太上老君像搬到西壁。
  大堂里放了三座神像以后,邓禹每天去烧香念经,但总是有点胆战心惊。他想,如果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土地公公、阎王老爷以及各种各样的神仙鬼怪都来找我,都要抢坐正堂,都要我三跪九磕,烧香念佛,那怎么办?他回想当年伙同云台二十八将,跟随刘秀打天下,天不怕,地不怕,不信神仙鬼怪,年年太平无事。现在敬这神敬那仙,反倒遭殃。一气之下,他挥起木棍,把大堂上的三座神像全都打了个粉碎。他想,敬他们不如敬自己。他请手艺高明的塑像师父,给自己塑了一尊像,放在大堂正中,也不烧香,也不念经,从此居然太平无事了。
  这虽然是一则民间传说,但却颇富寓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各方“神仙鬼怪”要你“烧香磕头”之事,究竟怎么办?邓禹敬神的故事倒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启发之一:当初邓禹带兵打仗时天不怕地不怕,为什么?因为他不信神仙鬼怪,他勇气十足,勇往直前。所以做人办事都要有一股正气、勇气,那么邪气就无法侵犯你。
  启发之二:邓禹在晚年辞官隐居念佛,才弄出那些麻烦事来,如果他保持当年打仗时的一股劲,这些麻烦事就没有了。所以,人虽老,但思想不能老,保持朝气,这是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麻烦的好方法。(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不广泛,到明帝时,佛教才正式在中国建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