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秋月,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平湖秋月位于福海北岸,与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
雍正朝就已经建成,正殿为三间大殿,檐下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正殿北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挂乾隆御笔“花屿兰皋”匾,西北角有游廊与流水音亭相连接,殿前有临水敞厅三间,临水敞厅紧临水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厅内可欣赏福海西岸与东岸的美丽景色,也是去暑纳凉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从此口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的。桥的东端高台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匾,与杭州西湖“两峰插云”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每到九九重阳节,此处是帝后登高之处。
扩展资料
平湖秋月本景于1728年(雍正六年)前建成。东侧五孔桥外之重檐高台四方亭,额曰“两峰插云”,亦取杭州西湖景名。1810年,修葺长春园的鉴园,并新见品题。是年,福海北岸平湖秋月之镜远洲当为新改建。本景西南临湖庭院在1811年(嘉庆十六年)前后改建成为一处三卷大殿,并增悬匾额“镜远洲”,嘉庆帝屡有题咏。
有文道:“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不辨天光与水光,结(王加磷右边)池馆庆霄凉,蓼烟荷露正苍茫。白傅苏公风雅客,一杯相劝舞霓裳,此时谁不道钱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湖秋月 (圆明园景观)
2013-10-22
苏轼《水明楼》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
放生鱼鸟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浪能令山俯仰,风帆似与月装回。
未成大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虽然平湖秋月景区的实际面积在西湖十景是最小的,但它的展示面积确是最大的。跌宕起伏的山峦缭绕着轻薄的迷雾是她的轮廓,灯火斑斓的楼台掩映在桃柳的枝桠间是她的眉宇,一湖暗蓝的外西湖湖水荡漾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是她的眸光。人们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的悠长,文化的幽深。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编辑本段]三.水月涤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夜之月,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美术木雕项目的摇篮,既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西泠书画院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会集了江南众多的书画篆刻名家,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承接传统文化方面显现了独特的魅力,一直备受书画界关注。画院始终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为发展宗旨,艺术追求多元,创作交流活跃。在深研传统,面向当代,广泛联络、对外艺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一些重大展览当中频频获奖,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编辑本段]四.月夜吟咏 《平湖秋月》
--扬眉
似一碗纯香的老酒闲置在小孤山的山麓,
酒面飘散着清幽的香气,
荡漾着柔静的清波;
似一粒通透的宝石镶嵌在钱塘江的岸边,
戒面反射着晶莹的光泽,
辉映着橘黄的朗月。
望湖楼上推开樟木的窗棂,
看远山跌荡近岭起伏,
环绕着花雕的银樽,
六朝的江山到今无恙风景依旧;
望湖楼中入坐花梨的桌椅,
眺浩月当空星瀚稀疏,
跌落在善酿的青瓷,
千古的玉兔于今更明娇羞依然。
南北的高峰苍劲巍峨,
在湖面留下了深邃的倩影,
印证着古老的传说;
上下的天竺群峦起伏,
在湖畔漂浮着稀薄的雾霭,
述说着历史的烟云。
拂堤的垂柳柳浪蜿蜒,
环绕着星光斑斓的水面,
水面上飞舞着娇巧的夜莺;
踏波的莲荷荷叶翩跹,
舞动着团硕幽绿的长裙,
裙幅间泄露着纤细的玉足。
驾一叶扁舟撇入香雪海的海塘,
融进灰朦的夜色里,
聆听着南屏山的晚钟振动于湖面;
划一双木浆拨开桂花露的露池,
驶入浓郁的熏风中,
吸嗅着南满陇的桂香飘逸在身边。
轻柔的波涌动着船弦,
吴音越语地述说着痴心的私话,
那是冷桥边的小小羡慕着良才;
浩瀚的水铺盖着山川,
清波柔光地叨念着呢哝的絮语,
那是断桥旁的素珍幽会着许仙。
朗朗的月呀印落在瀛洲的潭边,
披青烟拢秋水一介无影,
淡寒纱撩星辰数楫有波;
悠悠的岭呀缠绕在西子的眉间,
送金风传清爽衣带渐宽,
沾秋露凝寒气肌肤湿滑。
缈缈的波呀凝聚在蓬莱的亭中,
涌潮金泻锦带楼阁高耸,
踏白堤推阮墩水色幽深;
浩浩的光呀覆盖在钱塘的福地,
看水天会一色平湖高远,
览疏星伴彩云秋月悠新。 [编辑本段]五,移山盛月 圆明园的平湖秋月
位于福海北岸西部,仿杭州西湖同名景,1728年(雍正六年)前建成。东侧五孔桥外之重檐高台四方亭,额曰“两峰插云”,亦取杭州西湖景名。1810年本年,修葺长春园的鉴园,并新见品题。是年,福海北岸平湖秋月之镜远洲当为新改建。本景西南临湖庭院在1811年(嘉庆十六年)前后改建成为一处三卷大殿,并增悬匾额“镜远洲”,嘉庆帝屡有题咏。
平湖秋月三卷大殿基址现今发掘出土,两峰插云五孔石桥也加已修复。
历史文献记载:位于福海北岸,主景居西部。建自雍正年间。境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致。五孔桥东侧之高台重檐四方亭为“两峰插云”,亦取西湖景名,是乾隆皇帝重阳登高之处。本景西部庭院,嘉庆时期改建成三卷大殿,增额“镜远洲”。
有文道:“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不辨天光与水光,结(王加磷右边)池馆庆霄凉,蓼烟荷露正苍茫。白傅苏公风雅客,一杯相劝舞霓裳,此时谁不道钱塘。” [编辑本段]六.清音伴月 轻音乐《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原系古曲,在北方的流行曲名中“闺舞”,现在流传的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有说以江南丝竹八大套中的《欢歌》发展而成,此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 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
这是广东抒情乐曲中的佳品。该曲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洁秋月清辉下的西湖幽静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静谧,晚风轻拂、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著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青山, 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整个西湖好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全曲一气呵成,酣畅抒情,被誉为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此曲之旋律主要以五声音阶级进而成,并以高胡作旋律的主奏乐器,在演奏上利用了大量滑指技巧,表现出平湖秋月憩静的一面。在旋律的演奏中高胡将明朗清澈的音色,及扬琴、横箫、秦琴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独特韵味都表现出来。曲调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但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乐曲由高胡拉出优美的旋律,乐队稍加点缀,在创作中吸收了浙江民间音乐的素材,因而这首乐曲听起来既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又有江南音乐的韵味。曲属大单乐段体,小巧玲珑。
《平湖秋月》的旋律秀美,流畅如歌,明媚流畅,音调婉转,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具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的特点:节奏变化自由丰富,旋律线多跃进,有时幅度较大。现在有高胡、洞箫、笛子、古筝、琵琶、钢琴、二胡等多种演奏形式。
雍正朝就已经建成,正殿为三间大殿,檐下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正殿北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挂乾隆御笔“花屿兰皋”匾,西北角有游廊与流水音亭相连接,殿前有临水敞厅三间,临水敞厅紧临水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厅内可欣赏福海西岸与东岸的美丽景色,也是去暑纳凉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从此口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的。桥的东端高台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匾,与杭州西湖“两峰插云”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每到九九重阳节,此处是帝后登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