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10-22
展开全部
主要气候类型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2013-10-22
展开全部
纬度0~30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纬度30~60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还有高山气候(海拔高度2000米以上的山)
一般在北半球大陆西岸是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东岸是季风气候,中就是大陆性气候(南半球反之),地中海是特例
注: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直接表现在各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上。一般可分为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方面。
(1)纬度地带性。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它是地带性因素造成的,即由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而导致各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它是按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分的,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纬度带。另外,以最热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和最冷月平均气温18℃等温线作为划分寒、温、热三带的界线,这种气候带,称之为温度带。基本上也是按纬度划分,沿纬向伸展的。
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各气候类型都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跨大陆东西。例如:在低纬度地带,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是赤多雨气候;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是热带干湿季气候;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向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度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度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从各大陆来说,非洲气候纬度地带性最为突出。因为它的轮廓较之其它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热带地区,其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地处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度地带性也表现明显,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2)非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因为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北半球中纬地区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产生有规律的差异。
在中纬地带各大陆西岸,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并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在大陆东岸相应地区,亚欧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美大陆由于面积较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欧大陆强烈,海陆间季风环流不如亚欧大陆明显,因而北美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相应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南半球,大陆面积不广,南美大陆向温带纬度紧缩,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又没有南伸到南纬40°以南的陆地,所以大陆东岸不出现季风型气候,气候类型构成不完整,分布也较局限。
在中纬远离海洋的广大内陆地区,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按所处纬度高低,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高耸庞大的山地,在气候上表现出独特的垂直地带性。其高度变化如同纬度变化,但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水平纬度带在成因上和具体特征上,并不完全相同,山地垂直分带的多寡和顺序,主要取决于山地的高度和所处的纬度。有足够高度的赤道地区的高山,具备有最完整、复杂的垂直分带图谱,而高纬苔原地带的高山,垂直分带的图谱最为简单。另外,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山地,距海远近或坡向不同,其垂直分带的开端和顺序也有极大差异。
纬度30~60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还有高山气候(海拔高度2000米以上的山)
一般在北半球大陆西岸是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东岸是季风气候,中就是大陆性气候(南半球反之),地中海是特例
注: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直接表现在各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上。一般可分为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方面。
(1)纬度地带性。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它是地带性因素造成的,即由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而导致各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它是按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分的,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纬度带。另外,以最热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和最冷月平均气温18℃等温线作为划分寒、温、热三带的界线,这种气候带,称之为温度带。基本上也是按纬度划分,沿纬向伸展的。
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各气候类型都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跨大陆东西。例如:在低纬度地带,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是赤多雨气候;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是热带干湿季气候;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向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度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度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从各大陆来说,非洲气候纬度地带性最为突出。因为它的轮廓较之其它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热带地区,其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地处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度地带性也表现明显,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2)非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因为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北半球中纬地区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产生有规律的差异。
在中纬地带各大陆西岸,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并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在大陆东岸相应地区,亚欧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美大陆由于面积较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欧大陆强烈,海陆间季风环流不如亚欧大陆明显,因而北美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相应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南半球,大陆面积不广,南美大陆向温带纬度紧缩,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又没有南伸到南纬40°以南的陆地,所以大陆东岸不出现季风型气候,气候类型构成不完整,分布也较局限。
在中纬远离海洋的广大内陆地区,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按所处纬度高低,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高耸庞大的山地,在气候上表现出独特的垂直地带性。其高度变化如同纬度变化,但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水平纬度带在成因上和具体特征上,并不完全相同,山地垂直分带的多寡和顺序,主要取决于山地的高度和所处的纬度。有足够高度的赤道地区的高山,具备有最完整、复杂的垂直分带图谱,而高纬苔原地带的高山,垂直分带的图谱最为简单。另外,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山地,距海远近或坡向不同,其垂直分带的开端和顺序也有极大差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