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7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8
展开全部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兖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兖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推荐于2018-03-28
展开全部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易中天品三国~我想这是客观又经典的评价…… 汉朝末年,有一个叫做许子将的人见到曹操后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你这个人如果生在太平的时代,可能成为能干之重臣,大如果你生在乱世,你竟会成为奸诈的英雄。从此以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了评价曹操最经典的一句话。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都能看出曹操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
曹操有血有肉,有理性也有野性,即会耍诈又会耍狠,同时也诚实厚道,他既能容人,有心胸狭窄,既豪情万丈,又滥杀无渡,既挟天子已令诸侯,又终生不肯废汉帝自己取而代之。
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文采泱泱,武略滔滔,足智多谋,这使得他在战乱纷飞的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军事:兵行诡道
《三国志》中写道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大概有3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胜利的。战场上的曹操将兵行诡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战吕布,曹操时而诈死诱吕布来袭,时而令老幼妇孺充任疑兵,最终是吕布命丧白门楼。
破袁绍,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绍德援军到达之前将乌巢给烧了。日后对付袁谭、袁尚的时候,采取了郭嘉的计谋,耐心等待,最终等来了二袁的分裂。不费一兵一卒,等到了公孙康送来的二袁人头。
通过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兵之道确实很了得,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狼狈。长坂坡一战,为了突出了赵云和张飞万人莫敌,就把曹操当个陪衬来写,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曹操是大获全胜,而刘备只是没有全军覆没而已。
曹操为数不多的败仗中,最出名的是赤壁之战。但凭良心说,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前半段是占据了上风,而且是绝对性的,对于最后的失败,可能是曹操一生胜仗太多,使得他过分的相信自己。
总体来说,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文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不得不说,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又很高的成就。
曹操的诗特别出名,大多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贫苦生活。如《篙里行》中的 “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实地反映出了汉朝末年的社会状况,被誉为“汉末实录”。
另一首《龟虽寿》咏叹了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观沧海》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瑟瑟秋风。
人品:多疑与宽宏
曹操的多疑历来被后世所“称赞”,也难怪,曹操就这点能令人将他记住。《三国演义》由一回写道,曹操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夜里好杀人,叫他们不要打扰自己,并在当天晚上杀了一个人,其实曹操夜里不会杀人,它是他被周围的人杀才故意这样做的,这不得不说,曹操的多疑性格十分严重。
相反,曹操对人有时候却十分宽容。如张秀曾经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当张秀来投向的时候却盛宴款待;陈琳曾经帮助袁绍写过一篇文章,文章将曹操的祖宗八代一网打尽,骂的曹操狗血喷头,结果陈琳仍然在曹操的手下得到了重用。这种对人的宽容也许是后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的原因。
用人:唯才是举
刘备的手下有“五虎上将”,之所以列出这五虎是因为人太少了,以此来掩饰人才的缺乏;东吴孙权的手下挂得上名的也只有甘宁、周瑜、鲁肃那几个。相比之下,无论哪个时段,曹操的手下都是猛将如云。
在曹操的用人之道里面,只有四个字:“唯才是用”。不论是名声不好的还是贫苦人家的,只要有能力,曹操都会委以重任。具体的看来,曹操的手下有自己的族人(曹仁,曹洪,夏侯敦),有素不相识的(典伟,许褚),有在行伍战阵之中发现(李典,于禁),更有从战俘里面收服的(张辽,徐晃),还有一些没有被历史记载的人(陈桥,满宠)。这些人都是经过曹操的慧眼提拔以后才得以建功立业的。
曹操也善于各取所长,如许褚、典韦有武力,忠诚守法,平时曹操名他们做自己的虎威,打仗的时候救命他们做先锋;文聘原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在江南一带很有威信,于是曹操就命他镇守江夏,抵御孙权。
曹操与袁绍相比,没有袁绍的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和孙权相比,没有父兄留下来的大好基业;和刘备相比,没有那悠远的帝王系谱可供露脸。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打造的!
曹操病死于洛阳,一生南征北战,令后人追随。
这就是我眼中的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我想这是客观又经典的评价…… 汉朝末年,有一个叫做许子将的人见到曹操后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你这个人如果生在太平的时代,可能成为能干之重臣,大如果你生在乱世,你竟会成为奸诈的英雄。从此以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了评价曹操最经典的一句话。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都能看出曹操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
曹操有血有肉,有理性也有野性,即会耍诈又会耍狠,同时也诚实厚道,他既能容人,有心胸狭窄,既豪情万丈,又滥杀无渡,既挟天子已令诸侯,又终生不肯废汉帝自己取而代之。
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文采泱泱,武略滔滔,足智多谋,这使得他在战乱纷飞的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军事:兵行诡道
《三国志》中写道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大概有3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胜利的。战场上的曹操将兵行诡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战吕布,曹操时而诈死诱吕布来袭,时而令老幼妇孺充任疑兵,最终是吕布命丧白门楼。
破袁绍,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绍德援军到达之前将乌巢给烧了。日后对付袁谭、袁尚的时候,采取了郭嘉的计谋,耐心等待,最终等来了二袁的分裂。不费一兵一卒,等到了公孙康送来的二袁人头。
通过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兵之道确实很了得,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狼狈。长坂坡一战,为了突出了赵云和张飞万人莫敌,就把曹操当个陪衬来写,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曹操是大获全胜,而刘备只是没有全军覆没而已。
曹操为数不多的败仗中,最出名的是赤壁之战。但凭良心说,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前半段是占据了上风,而且是绝对性的,对于最后的失败,可能是曹操一生胜仗太多,使得他过分的相信自己。
总体来说,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文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不得不说,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又很高的成就。
曹操的诗特别出名,大多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贫苦生活。如《篙里行》中的 “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实地反映出了汉朝末年的社会状况,被誉为“汉末实录”。
另一首《龟虽寿》咏叹了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观沧海》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瑟瑟秋风。
人品:多疑与宽宏
曹操的多疑历来被后世所“称赞”,也难怪,曹操就这点能令人将他记住。《三国演义》由一回写道,曹操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夜里好杀人,叫他们不要打扰自己,并在当天晚上杀了一个人,其实曹操夜里不会杀人,它是他被周围的人杀才故意这样做的,这不得不说,曹操的多疑性格十分严重。
相反,曹操对人有时候却十分宽容。如张秀曾经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当张秀来投向的时候却盛宴款待;陈琳曾经帮助袁绍写过一篇文章,文章将曹操的祖宗八代一网打尽,骂的曹操狗血喷头,结果陈琳仍然在曹操的手下得到了重用。这种对人的宽容也许是后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的原因。
用人:唯才是举
刘备的手下有“五虎上将”,之所以列出这五虎是因为人太少了,以此来掩饰人才的缺乏;东吴孙权的手下挂得上名的也只有甘宁、周瑜、鲁肃那几个。相比之下,无论哪个时段,曹操的手下都是猛将如云。
在曹操的用人之道里面,只有四个字:“唯才是用”。不论是名声不好的还是贫苦人家的,只要有能力,曹操都会委以重任。具体的看来,曹操的手下有自己的族人(曹仁,曹洪,夏侯敦),有素不相识的(典伟,许褚),有在行伍战阵之中发现(李典,于禁),更有从战俘里面收服的(张辽,徐晃),还有一些没有被历史记载的人(陈桥,满宠)。这些人都是经过曹操的慧眼提拔以后才得以建功立业的。
曹操也善于各取所长,如许褚、典韦有武力,忠诚守法,平时曹操名他们做自己的虎威,打仗的时候救命他们做先锋;文聘原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在江南一带很有威信,于是曹操就命他镇守江夏,抵御孙权。
曹操与袁绍相比,没有袁绍的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和孙权相比,没有父兄留下来的大好基业;和刘备相比,没有那悠远的帝王系谱可供露脸。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打造的!
曹操病死于洛阳,一生南征北战,令后人追随。
这就是我眼中的曹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2
展开全部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2
展开全部
枭雄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2
展开全部
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