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先秦时期,姓和氏两者是分离的,简单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
现在说说秦始皇的姓,秦始皇姓嬴,这个姓源于舜时期的伯益(也叫大业),被舜赐姓嬴。伯益最擅长的本领是驯化鸟兽,畜牧和狩猎,而这些祖传的本事成为了其后裔发家助力,在商朝伯益一族成为显贵,到了伯益十世孙蜚廉的时候,蜚廉和大儿子恶来都成为商朝的重臣,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恶来被周武王杀死了。蜚廉的二儿子叫做季胜,季胜应该是投降了周武王,侍奉新建立的周政权。
季胜的曾孙造父善御,就是擅长驾马车,造父在徐偃王作乱的时候给周缪王驾车,兼程驱赶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乱,有大功,得宠于周缪王,周缪王就把赵城这个地方封给造父,造父一族人从此就以赵为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土命氏),这就是赵氏的来源,造父也成为了赵氏的得姓始祖,造父一族就成为了嬴姓赵氏,其后代建立了赵国。
说完了季胜一系,就回过头来说说季胜的哥哥恶来一系,恶来因为被周武王杀死,恶来的后代因为恶来的缘故,在新政权之下境遇并不好过,只得依附于得宠于周王室的同宗造父,《史记》上说非子一系依附造父,所以也跟着造父族氏赵了。到了恶来的五世孙非子的时候,非子因为擅长养马,马匹繁衍的很快而受到周孝王的宠幸,周孝王就封给了非子附庸的地位,封地在秦地,让非子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非子就成为了秦国的始封之君。因为秦国是恶来的后代,赵国是季胜的后代,这两者都是出自蜚廉,所以这就是秦赵同宗的由来。
前面说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也就是说从伯益开始,他的后代都是姓嬴,到了造父这里还是姓嬴,这个姓是改变不了的,那么能改变的就只能是氏了,氏以别贵贱,通俗来说就是大小宗的区别,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造父因为被封在赵城,就以赵为氏,那么造父就是嬴姓赵氏了。而《史记》里面说非子一系因为依附造父,所以也跟着造父族氏赵了。非子一系因为失势,而依附得宠的造父一族,并且以造父族的赵氏为自己的氏,这个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按宗法制,在蜚廉一族,恶来一系是大宗,季胜一系是小宗,现在小宗盖过大宗,非子一系依附造父,氏赵都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谁让自己失势,造父得宠呢!但是非子自己争气,马养得好,得到了周孝王的宠幸,直接被封为了附庸,并且得到了恢复嬴姓祭祀的权力,这样地位一下子就超出了造父一系。
想想非子一系本是大宗,却因为失势而长期依附于小宗,现在地位超过造父一系,有了祭祀嬴姓的权力,更有了封邑,那么这个依附小宗得来的赵氏是否有继续保留的必要。如果继续保留赵氏,那么氏所以别贵贱的作用就无从谈起,也就直接承认了非子一系从大宗直接沦落为小宗,嬴姓赵氏的小宗,造父一系的小宗,但明明自己才是大宗。所以非子在地位超过造父一系后,应该另立氏,以区别贵贱。那么另立什么氏,按照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传统,就是以非子的封邑秦作为非子新的氏,即秦国是嬴姓秦氏,所以秦国国君一系应该是嬴姓秦氏。但是《史记》里面明确记载秦始皇叫赵政,是否非子没有改氏,继续沿用赵氏?
其实不然,《史记》里面,非子之后,出了秦始皇之外,没有其他人氏赵,这才是可疑之处。如果非子的赵氏继续沿用,那么作为秦国始封之君的非子的氏,在非子以后的秦国宗室里,特别是国君,几乎没有人使用,继承祖先的爵位却不使用祖先的氏,简直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这在先秦宗法制里简直不可思议。继承祖先爵位的只能是大宗,而大宗是不会改氏的,大宗绝嗣小宗才会入继。赵氏有分出小宗邯郸氏,邯郸氏在一般情况下没有资格入继赵氏,除非赵氏大宗全部死绝。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会有赵政的记载呢,恐怕和他出生在赵国有关,或者是太史公一直认为秦国是嬴姓赵氏。这一点应该和秦汉之际姓氏合二为一有关,已经混淆了。秦始皇出生时在赵地,以赵为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继承国君之位后,再用赵氏显然不妥,只能改回秦氏,所以很多文献中也有称秦始皇为秦政的。所以综上所述,秦始皇的姓是嬴,氏可以是赵,也可以是秦,个人以为秦更符合实际,因为和秦国国君的氏名实相副。在秦汉姓氏合流之际,叫秦始皇为嬴政应该是正确的,秦政也是可行的,赵政也可以,有些文献中还称之为吕政,原因来自秦始皇乃是吕不韦之子一说。但是说到底,作为伯益后裔的秦始皇,只能是姓嬴。
推荐于2018-12-05
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赵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赵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2021-01-28
“嬴政”这个名字其实是后人生造出来的,史学家们已经考证出现存最早出现“嬴政”一名的文章出现于西汉末王莽时期,作者是一个小吏。这篇文章得比《史记》这些经典晚了一百多年,但却莫名其妙地把“嬴政”传播开了,甚至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普通百姓熟知,真的可以说是遗毒深远。
为什么不能叫“嬴政”呢?不是姓嬴吗?
对啊,是姓嬴。但是初接触先秦史者不知道的是,姓这个字,在先秦时表示的是部族名称,也就是族名。所谓“嬴姓”是古语概念,换成今天的话则是“嬴族”。先秦时还没有形成汉族,甚至华夏族也只是后世学者定义的,当时人们的族属概念主要还是自己先前所属的部族(也就是部落),一个人的祖先来自哪个部族,他就“姓”什么,所以这个姓是不放在名字里的。而我们现在放在名字前面的姓则是家庭的名号,它就是先秦时期的氏,后来被混称为“姓”或“姓氏”。“嬴”就是舜帝赐给伯益所统率的部落的名号,而秦始皇家庭的祖先就是这个部落的成员,所以秦始皇家族“姓"嬴,但他不能叫"嬴政",他只能因为是嬴族里的赵氏家族的成员而叫“赵政”。
秦国和赵国 祖上是同一脉 有人说因为秦始皇是赵人所生 所以才有争议叫赵政 纯属放屁加无知 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 同样都是赢姓赵氏 这在史书有明确记载
而赵国的王室 比如说赵武灵王赵雍 现代人直接就写赵雍 而在秦国 当时的时代 秦始皇是叫赵政的 秦孝公也应该叫赵渠梁 而不是嬴渠梁 两国王室是同姓同氏 一个祖宗 而现代很多缺乏历史知识的人按照现在的感觉 看史书写秦国是赢姓赵氏 想当然的就给秦国王族弄了个赢姓加到名字里 其实是很可笑的行为 应该赵作为姓才对 还是那句话 战国时代称氏不称姓
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姓 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战国时代的氏!
2013-10-23
这里“赵氏”指始皇子孙,如不知始皇以赵为氏,将误解此句为灭了其他的赵氏。?日本人陇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于是《始皇本纪》说:“周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由此为赵氏,是秦之所以氏赵。”其实也就认为是赵政,而非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