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为什么要过午不食?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所谓的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但是身体有特殊需要的除外(例如病人)。正中午指的不是中午十二点,是以太阳升到正中天为准。
佛教认为:清晨是天食时,即诸天的食时;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日暮是畜生食时;昏夜是鬼神食的时候。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写道: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是故佛陀制定之: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持过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处,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与利益,无有限制。
佛教认为:清晨是天食时,即诸天的食时;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日暮是畜生食时;昏夜是鬼神食的时候。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写道: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是故佛陀制定之: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持过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处,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与利益,无有限制。
展开全部
佛教在受戒以后,过午不食。(如果没有受戒,不受影响)。
天主教的斋日中,午前不食。(如果不是斋日,不受影响)。
此二教的时间规定,恰好相反。
这是因为各大宗教的传统不同,而导致的。
至于说“和尚过午不食”,此说法是错误的。
只有受戒的,过午不食。不受戒者,不受此限。
和尚,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有受戒的,也有不受戒的。不一定都是过午不食。
和尚的含义是:佛法大师。
无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无论受戒的,或不受戒的。只要是佛法大师,那就是和尚。
而有许许多多的出家人,许许多多的受戒者,并不是佛法大师,他们都不算和尚。
也就是说:
出家人不一定都是和尚,因为他们不一定都精通佛法。
在家人中也有和尚,因为也有精通佛法者。
有3个词语,无数的人搞混乱了:和尚,比丘,比库。
成为和尚的条件是:精通佛法,为人师表。只是最高难的。
成为比库的条件是:受持佛陀制定的,比库戒律。这是中等难度。
成为比丘的条件是:成为出家人,按照百丈清规的生活方式,去修行佛法。这相对简单。
每当看到“比库”1词,我的心中,总是涌动着,无限的深深敬仰。
每当看到“比丘”1词,我的心中没有什么感觉,因为那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罢了。
天主教的斋日中,午前不食。(如果不是斋日,不受影响)。
此二教的时间规定,恰好相反。
这是因为各大宗教的传统不同,而导致的。
至于说“和尚过午不食”,此说法是错误的。
只有受戒的,过午不食。不受戒者,不受此限。
和尚,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有受戒的,也有不受戒的。不一定都是过午不食。
和尚的含义是:佛法大师。
无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无论受戒的,或不受戒的。只要是佛法大师,那就是和尚。
而有许许多多的出家人,许许多多的受戒者,并不是佛法大师,他们都不算和尚。
也就是说:
出家人不一定都是和尚,因为他们不一定都精通佛法。
在家人中也有和尚,因为也有精通佛法者。
有3个词语,无数的人搞混乱了:和尚,比丘,比库。
成为和尚的条件是:精通佛法,为人师表。只是最高难的。
成为比库的条件是:受持佛陀制定的,比库戒律。这是中等难度。
成为比丘的条件是:成为出家人,按照百丈清规的生活方式,去修行佛法。这相对简单。
每当看到“比库”1词,我的心中,总是涌动着,无限的深深敬仰。
每当看到“比丘”1词,我的心中没有什么感觉,因为那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罢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4
展开全部
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人人都少不了进餐(吃饭),而进餐次数通常以一日三餐为标准。可在东南亚区,佛教的信徒们却每日只食两餐:早上起床后的一餐和中午十二点钟的一餐,过了中午一点他们就不再进食了。
因为在佛教里,午时前乃供佛所需,午时后则共鬼神所要了。在我国汉族地区,僧侣们除了诵经和料理佛事之外还要耕种劳作,由于生活结构不同,所以他们晚上还得吃点东西,不过,这时的晚餐人们称之为“药食”(即少食)。
实质上,所谓的一日三餐,只是人们的一个习惯问题。当然,开始体验只吃两餐,想必人们有些难受,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步地调整了过来,到那时,人们也就习已为常,不会觉得很饿了。诚然,从医学或生理学的观点看,少食和短时间不食,也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机体代谢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是整个身体的20%左右。倘若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那么,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这时大脑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饭饱神虚”。
因此,孔子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庄子在《外篇》中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即使《黄帝内经》也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重在不‘过’。”再说,在人体的大;小肠中,都存有大量的渣滓和病菌。如果我们在十几个小时内不吃食物,肠中的污物细菌就容易排掉,人体就不会生病。相反,一旦我们食量过大,必定增加消化和转化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脏、肝胆等都得不到休息,这又怎能不影响身体的健康呢?!
据说,佛陀当初求道,为了在物质上解除人间的饥苦,抛开荣华富贵,他特地到苦行林里去修行,首先所训练的就是减餐和不食。
如今,生活在物质文明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世界里,人们虽说没有必要去“效法”佛陀当年的减餐或不食,但试行一下“过午不食”或少食,对人的健康而言,想必不会有坏的结果。
因为在佛教里,午时前乃供佛所需,午时后则共鬼神所要了。在我国汉族地区,僧侣们除了诵经和料理佛事之外还要耕种劳作,由于生活结构不同,所以他们晚上还得吃点东西,不过,这时的晚餐人们称之为“药食”(即少食)。
实质上,所谓的一日三餐,只是人们的一个习惯问题。当然,开始体验只吃两餐,想必人们有些难受,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步地调整了过来,到那时,人们也就习已为常,不会觉得很饿了。诚然,从医学或生理学的观点看,少食和短时间不食,也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机体代谢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是整个身体的20%左右。倘若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那么,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这时大脑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饭饱神虚”。
因此,孔子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庄子在《外篇》中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即使《黄帝内经》也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重在不‘过’。”再说,在人体的大;小肠中,都存有大量的渣滓和病菌。如果我们在十几个小时内不吃食物,肠中的污物细菌就容易排掉,人体就不会生病。相反,一旦我们食量过大,必定增加消化和转化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脏、肝胆等都得不到休息,这又怎能不影响身体的健康呢?!
据说,佛陀当初求道,为了在物质上解除人间的饥苦,抛开荣华富贵,他特地到苦行林里去修行,首先所训练的就是减餐和不食。
如今,生活在物质文明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世界里,人们虽说没有必要去“效法”佛陀当年的减餐或不食,但试行一下“过午不食”或少食,对人的健康而言,想必不会有坏的结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是古代印度的生活习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已,并非佛教独有的戒律,种种对戒律的解释多是后世附会,不足为信。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养生传统,现代医学也提倡晚饭少吃。清代皇家也是只有早饭午饭,晚上顶多进些点心。
中国僧人从唐代以后放弃了这个传统,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教修行生活对经济的破坏也引起了僧人自己的反思,百丈清规规定,僧人每天要进行定量的劳动之后才允许进食,体力消耗的增大让过午不食无法坚持,遂逐渐废弃。
中国僧人从唐代以后放弃了这个传统,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教修行生活对经济的破坏也引起了僧人自己的反思,百丈清规规定,僧人每天要进行定量的劳动之后才允许进食,体力消耗的增大让过午不食无法坚持,遂逐渐废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想给一个特别的答案,因为佛教的戒律是非常严格的,并且也非常值得研究的,可以说戒律处处是学问,既体现了佛学智慧,又体现了天道自然的规律在里面,大到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不饮酒。小到放屁时应站的位置,过路口应该保持的位置与次序等。处处体现于人为善,反过来也得到他人尊重与方便。这时再来解释过午不食,很可能当时的古印度一天也就两顿饭,早上一顿,半中午一顿,而如果过了中午有的人家可能较早一点就吃完饭了,而僧人又是乞食的,您说当人家已经吃完了,您正好去乞食,人家给您重做也不合适,不做也不合适,所以佛陀干脆就定下来过午不食,也就是正午之前大家还都没吃完或还没吃,这样就不会给施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保证僧人能吃上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