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有什么鉴定的窍门,
展开全部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信德斋画廊
2024-10-29 广告
2024-10-29 广告
北京信德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艺术品收藏与交流,现面向社会各界高价征集名人字画。我们深谙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精髓,致力于为藏家与艺术家搭建桥梁。若您手中有珍贵的名人墨迹,无论是古代大家的传世之作,还是近现代名家的精心力作,我...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信德斋画廊提供
展开全部
瓷器鉴定简介如下:
1:年代鉴定,比较复杂,主要是看瓷器表面的反光程度、胎体的颜色、外观形状、构图思路、胎质和釉面的成份等,确定基大概年代。
2:完整度鉴定,观看是否有裂纹、脱釉、磕碰、补接、擦划等
3:艺术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名人制造,是否名人书写、作画等,
4:历史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官窑,是否名人用品,是否有特殊历史意义等。
5:材质鉴定:比如是否特殊精细陶土,胎釉等。
6:稀缺性:稀少的精品瓷器价值更高。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黄色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1:年代鉴定,比较复杂,主要是看瓷器表面的反光程度、胎体的颜色、外观形状、构图思路、胎质和釉面的成份等,确定基大概年代。
2:完整度鉴定,观看是否有裂纹、脱釉、磕碰、补接、擦划等
3:艺术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名人制造,是否名人书写、作画等,
4:历史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官窑,是否名人用品,是否有特殊历史意义等。
5:材质鉴定:比如是否特殊精细陶土,胎釉等。
6:稀缺性:稀少的精品瓷器价值更高。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黄色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纵横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中国文明史,文明古国历史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朴自然节俭的秦汉陶瓷、雄浑大气奢华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浓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荣华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时代特征的民国瓷器,是历史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价值意义所在!
由于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影响,不是传世就是盗墓而来,古瓷能完整留传下来十分稀少和珍贵。所以升值空间极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万元很正常,越窑或者汝窑高古瓷器价值上千万更不罕见,随着中国国民越来越富足,更多投资者开始收藏瓷器,古瓷热持续火爆。但是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也看到这点,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骗取收藏者血汗钱,令人不齿。当今古玩市场都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烧高香了,应验了一句老话“古玩市场水好深”!
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学点瓷器鉴别知识,理论加实践,打铁需自身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我也跟随师父下乡收瓷(铲地皮)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内不敢说的内幕,不法分子做旧瓷器的手法,以及怎么去鉴别真假。
一. 化学品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如果保护得完好,不会像盗墓类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如玉,且底胎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由于节约成本赚取更大利润,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镇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里就看到一个50出头的老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塞给他一包烟套近乎,隐约间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个收150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泼化学品高猛酸钾,具体做法是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涂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为重点,要反复涂抹。大概四十八小时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奇迹出现了,瓷身露胎处、开片和断裂处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觉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颜色过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后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技巧段的师傅为数不多。一般没熟人引荐,是不会帮陌生客户加工的。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店里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各异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贼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你会好奇这种以假乱真的仿品,都销到哪里?其实樊家井一条街大部分客户都是外省来的古玩商店老板,他们半个月来一趟,一个小时之内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现在物流发达,有的在维信看好宝贝图片,打款,直接发快递。过几天后,仿品就出现在各大古玩街!
针对这种赝品的鉴别也不难, 1、用清水将瓷器清洗干净。使用过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擦,手指会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釉层,因为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不规则而自然则为真品。仿品无这现象,因为人为的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都一样。 3、老瓷有自然剥釉现象,因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久远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再剥。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但新瓷由于刚烧制不久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小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内而外,则为真品。
二. 做土锈。主要仿出土瓷器物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最低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六个小时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古旧瓷器就做好了。高明点的大师做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体是: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样由下往上氢氟酸腐蚀釉刷,釉层厚的地方反复涂刷,薄处次数少点,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严重会毫无光泽。假如太亮,可以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于达到出土的效果。顶级大师则采用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强力胶水,撒上黄泥,黄泥采用古墓的泥土,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礼拜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然后在瓷器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昆虫,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气泡,用尖刀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这样就达到做旧效果!
对这种瓷器鉴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因为釉面闪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用牛皮磨砂过的瓷器虽然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呆滞无光泽。所以只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难分别它的真伪!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后,用釉浆(石英,长石,滑石研磨加水调制成)一层一层刷上去做成釉面,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釉浆里面有砂石等杂质,空气含在釉面,当烧制时空气遇热破裂而出形成细微的泡眼,随着岁月老化中气泡都会产生破点。鉴定时必须上手!近观泡眼是否是人为还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无规律可循。一定有毛边,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则不同,那只是一个人工做旧程序!3.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老瓷釉面,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高仿瓷器,显微镜下会出现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注意 这小孔跟棕眼定义不一样。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讲接底就是用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瓷器。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鉴定瓷器时喜欢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点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窑瓷,然后去景德镇进货低廉的做旧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强力胶咬粘,然后小心补彩修整,变成无缝对接。为使釉面色泽统一看上去自然无破绽,加喷强硬度的胶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润泽的油膜,就做成观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瓷器釉面明显比胎新,还要配合化学做旧才完美!
鉴定手法主要为:1.因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话,放大镜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只能细心观察釉面和瓶里面找出破绽。2.一件瓷器,胎、釉、形、画上都是整体细腻自然,比如纹饰,因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纹饰上应该是大气自然而神韵,而不是一条纹饰纹到一半突然不见,对不上,非常不协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是新瓷。3.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现象,明代比较明显,有些已经形成胎红和裂纹,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四。老釉新胎:21世纪初景德镇陆续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方法为:在剥釉时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离,一个老师傅手法熟练的话,一天可以剥5个花瓶瓷器。然后在用烧制好无釉的胎,用强力胶水跟老釉无缝拼接。
鉴定这种瓷器方法也不少:1.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用胶水粘和会有破绽。新胎泥质都是机械研磨,比较细腻,程粉状。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颗粒状。新胎比较扎手。老胎有细腻的手感。2.碗,盘,碟,杯等瓷器在日常应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触较多。在洗刷中都会行成磨蹭也会产一层自然的包浆,所以观察瓷器整体包浆,是否出现一两个地方无包浆现象,则鉴定为做旧品。
五,整体翻旧。这种达到以假乱真的高仿虽成本高,但是没有深厚鉴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难发现它的破绽。传闻景德镇有这技术的大师,年薪都是几百万,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几件瓷器,不反复做同一款瓷器。因为要答应客户市场上不会出现两件一摸一样瓷器。做法很讲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乐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馆参考或翻阅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打印技术复原大概瓷器模样。然后从原料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用明朝永乐时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陈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机,要脚踩泥。釉和色料都用过去的配方,装匣钵,必须柴窑烧,也有的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这些都是按照当时永乐工匠的烧制手法,所以这些大师对古代瓷器历史演变和工匠烧制的技术了如指掌,专研度不亚于专家。这种高超技术做出来的瓷器任凭专家有多丰富阅历还是科学仪器都检测不出个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卖行不在话下。
正所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对这种高仿瓷器也要专门的鉴定手法:1. 嘉庆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经过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庆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质疏松,也有胎厚,但上手后感觉轻飘飘的。所以建议大家有空时去老城区建筑工地上捡旧瓷碎片,或者购买明清青花旧瓷片观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莹剔透的釉水,流畅的线条,回味无穷的青花色和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2.看釉.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挂釉。西周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发展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加入昂贵的玉粉,后来又在玉粉的基础上,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瓷器上釉发展到民国,每个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手感都不一样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领悟出老瓷器的特点。看釉的另一个方法,传世品就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也就是包浆和自然磨损。盗墓出土之类,则一定有土沁。因为入过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迹(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3.看纹。纹包括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瓷器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风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艺水准等,掌握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不会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所以了解纹饰很重要。4.辨其声。用手指弹器皿,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这些知识都是在本人师傅教诲下和日积夜累实践总结而来,非常实用。当你拥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润细媚有细纹的它能让人仿佛置身当时古代气氛中,这就是古瓷奥秘的地方。
由于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影响,不是传世就是盗墓而来,古瓷能完整留传下来十分稀少和珍贵。所以升值空间极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万元很正常,越窑或者汝窑高古瓷器价值上千万更不罕见,随着中国国民越来越富足,更多投资者开始收藏瓷器,古瓷热持续火爆。但是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也看到这点,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骗取收藏者血汗钱,令人不齿。当今古玩市场都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烧高香了,应验了一句老话“古玩市场水好深”!
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学点瓷器鉴别知识,理论加实践,打铁需自身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我也跟随师父下乡收瓷(铲地皮)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内不敢说的内幕,不法分子做旧瓷器的手法,以及怎么去鉴别真假。
一. 化学品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如果保护得完好,不会像盗墓类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如玉,且底胎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由于节约成本赚取更大利润,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镇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里就看到一个50出头的老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塞给他一包烟套近乎,隐约间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个收150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泼化学品高猛酸钾,具体做法是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涂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为重点,要反复涂抹。大概四十八小时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奇迹出现了,瓷身露胎处、开片和断裂处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觉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颜色过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后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技巧段的师傅为数不多。一般没熟人引荐,是不会帮陌生客户加工的。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店里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各异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贼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你会好奇这种以假乱真的仿品,都销到哪里?其实樊家井一条街大部分客户都是外省来的古玩商店老板,他们半个月来一趟,一个小时之内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现在物流发达,有的在维信看好宝贝图片,打款,直接发快递。过几天后,仿品就出现在各大古玩街!
针对这种赝品的鉴别也不难, 1、用清水将瓷器清洗干净。使用过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擦,手指会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釉层,因为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不规则而自然则为真品。仿品无这现象,因为人为的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都一样。 3、老瓷有自然剥釉现象,因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久远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再剥。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但新瓷由于刚烧制不久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小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内而外,则为真品。
二. 做土锈。主要仿出土瓷器物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最低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六个小时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古旧瓷器就做好了。高明点的大师做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体是: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样由下往上氢氟酸腐蚀釉刷,釉层厚的地方反复涂刷,薄处次数少点,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严重会毫无光泽。假如太亮,可以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于达到出土的效果。顶级大师则采用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强力胶水,撒上黄泥,黄泥采用古墓的泥土,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礼拜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然后在瓷器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昆虫,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气泡,用尖刀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这样就达到做旧效果!
对这种瓷器鉴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因为釉面闪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用牛皮磨砂过的瓷器虽然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呆滞无光泽。所以只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难分别它的真伪!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后,用釉浆(石英,长石,滑石研磨加水调制成)一层一层刷上去做成釉面,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釉浆里面有砂石等杂质,空气含在釉面,当烧制时空气遇热破裂而出形成细微的泡眼,随着岁月老化中气泡都会产生破点。鉴定时必须上手!近观泡眼是否是人为还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无规律可循。一定有毛边,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则不同,那只是一个人工做旧程序!3.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老瓷釉面,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高仿瓷器,显微镜下会出现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注意 这小孔跟棕眼定义不一样。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讲接底就是用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瓷器。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鉴定瓷器时喜欢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点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窑瓷,然后去景德镇进货低廉的做旧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强力胶咬粘,然后小心补彩修整,变成无缝对接。为使釉面色泽统一看上去自然无破绽,加喷强硬度的胶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润泽的油膜,就做成观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瓷器釉面明显比胎新,还要配合化学做旧才完美!
鉴定手法主要为:1.因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话,放大镜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只能细心观察釉面和瓶里面找出破绽。2.一件瓷器,胎、釉、形、画上都是整体细腻自然,比如纹饰,因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纹饰上应该是大气自然而神韵,而不是一条纹饰纹到一半突然不见,对不上,非常不协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是新瓷。3.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现象,明代比较明显,有些已经形成胎红和裂纹,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四。老釉新胎:21世纪初景德镇陆续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方法为:在剥釉时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离,一个老师傅手法熟练的话,一天可以剥5个花瓶瓷器。然后在用烧制好无釉的胎,用强力胶水跟老釉无缝拼接。
鉴定这种瓷器方法也不少:1.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用胶水粘和会有破绽。新胎泥质都是机械研磨,比较细腻,程粉状。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颗粒状。新胎比较扎手。老胎有细腻的手感。2.碗,盘,碟,杯等瓷器在日常应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触较多。在洗刷中都会行成磨蹭也会产一层自然的包浆,所以观察瓷器整体包浆,是否出现一两个地方无包浆现象,则鉴定为做旧品。
五,整体翻旧。这种达到以假乱真的高仿虽成本高,但是没有深厚鉴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难发现它的破绽。传闻景德镇有这技术的大师,年薪都是几百万,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几件瓷器,不反复做同一款瓷器。因为要答应客户市场上不会出现两件一摸一样瓷器。做法很讲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乐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馆参考或翻阅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打印技术复原大概瓷器模样。然后从原料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用明朝永乐时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陈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机,要脚踩泥。釉和色料都用过去的配方,装匣钵,必须柴窑烧,也有的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这些都是按照当时永乐工匠的烧制手法,所以这些大师对古代瓷器历史演变和工匠烧制的技术了如指掌,专研度不亚于专家。这种高超技术做出来的瓷器任凭专家有多丰富阅历还是科学仪器都检测不出个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卖行不在话下。
正所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对这种高仿瓷器也要专门的鉴定手法:1. 嘉庆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经过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庆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质疏松,也有胎厚,但上手后感觉轻飘飘的。所以建议大家有空时去老城区建筑工地上捡旧瓷碎片,或者购买明清青花旧瓷片观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莹剔透的釉水,流畅的线条,回味无穷的青花色和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2.看釉.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挂釉。西周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发展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加入昂贵的玉粉,后来又在玉粉的基础上,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瓷器上釉发展到民国,每个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手感都不一样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领悟出老瓷器的特点。看釉的另一个方法,传世品就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也就是包浆和自然磨损。盗墓出土之类,则一定有土沁。因为入过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迹(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3.看纹。纹包括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瓷器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风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艺水准等,掌握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不会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所以了解纹饰很重要。4.辨其声。用手指弹器皿,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这些知识都是在本人师傅教诲下和日积夜累实践总结而来,非常实用。当你拥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润细媚有细纹的它能让人仿佛置身当时古代气氛中,这就是古瓷奥秘的地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找专家鉴定好一点··这些专业知识太难学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代瓷器,真品窑口比较多,各有风采特征;具体是不是真品,补充图片看看就知道;这里就可以鉴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