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作为一个快踏入社会的群体,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
扩展资料
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
这一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见修齐治平)结合起来,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说,他最担忧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论,并强调“内省”的修养功夫,要求他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自身。
孟子进而指出,人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尤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现代人整天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为名为利,而不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多么可悲啊!
如有帮助,望采纳哦!
可是这是小练笔啊,写这么少的字,能行吗?
我书上的是课后第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