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写鲁迅的文章

还需要作者的姓名... 还需要作者的姓名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0-24
展开全部
 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去看闲书。我所说的闲书,便是跟专业无关又能引起阅读兴趣的那一类书。比如,我手头上的这本《鲁迅书影录》。

  孙郁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数年来在这个领域内辛勤开垦,成绩斐然。这本书,应该是孙郁先生研究之余的边角料,但确是饶有趣味。

  书中收集鲁迅的书影,现今多已难见,对于读书人来说,无疑可以由这本书大饱眼福。我拿到书时,便是先略过文字,将其中书影浏览一遍。从这些书影当中,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装帧风格,书影大多素雅大方,让人过目难忘。其实不仅是鲁迅的书影如此,当时的许多书籍都是这样。比照当下花里胡哨的封面,实在想不起来哪一本曾经让我怦然心动。

  鲁迅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关于其人其文其事,诸多名家曾经费尽笔墨。谢泳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刊名中的文化精神》,视角新颖,见地深刻,在那篇文章中,谢泳比较了胡适和鲁迅曾经办过的刊物的名字。受了这个思路的启发,我在《鲁迅书影录》这本书中比较注意鲁迅的集子都取了什么样的书名,注意之下,发现鲁迅的小说和他办过的杂志一样,书名多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是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如《彷徨》、《坟》等。与同时代人的书名比如胡适的《尝试集》比较,缺少了一份明快和平和。

  记得山西作家韩石山曾经说过:读鲁迅的书是长脾气的,读胡适的书是长学问的。这话我很以为然,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鲁迅幼年失怙,饱受世态炎凉,看尽人世冷暖,这些经历,在鲁迅的文字和思想乃至以后的经历上都有体现,我认为这个体现就是:冷眼看世界。

  1928年前后,鲁迅在上海,当时上海的文坛曾经有一次对鲁迅的集体“围剿”,其中便有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中对鲁迅的指责:“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1932年,《三闲集》出版,鲁迅在序言中直言不讳:“以射仿吾也。”也是在那个时期,一位上海的文学家曾经就鲁迅的口音发过一番议论,鲁迅自然是不满的,索性将1932年至1933年所作的51篇文字结集为《南腔北调集》……

  这些故事,被后来人经意或者不经意地效仿,我想也就是长脾气的原因。不过,鲁迅看世界用的是一双“冷眼”,怀里揣的却是一颗“热心”。他决心要用文字来唤醒国人。然而,在这“热心”之外,鲁迅又是绝望的,他不相信未来存在什么“黄金世界”,所以对于让他失望的社会,他并不想去建设什么,他自己说,他不过是“在黑暗中捣乱”。也正是这“绝望”,让他一眼看穿了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本质:吃人。他一出手,文字对于本来就已经腐朽的旧社会便有了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这“绝望”和“热心”,在他一本集子的序言里被他不经意地写了出来:“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热心”和“绝望”,恰恰是他“深刻”的根源,后世的人们学不来的。

  我曾经注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代许多从事鲁迅研究的学者,最后都淹没在鲁迅巨大的阴影当中,没有了自己。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得,最后只好自己糊弄自己:体认到鲁迅“深刻”之处的,缺乏“热心”或是“绝望”;具有“热心”的人,未必“绝望”或者是未必能够体认鲁迅的“深刻”。孙郁先生认为鲁迅在毁坏了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又构建了一个新世界。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在这本书中得到阅读的愉悦。
匿名用户
2013-10-24
展开全部
 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去看闲书。我所说的闲书,便是跟专业无关又能引起阅读兴趣的那一类书。比如,我手头上的这本《鲁迅书影录》。

  孙郁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数年来在这个领域内辛勤开垦,成绩斐然。这本书,应该是孙郁先生研究之余的边角料,但确是饶有趣味。

  书中收集鲁迅的书影,现今多已难见,对于读书人来说,无疑可以由这本书大饱眼福。我拿到书时,便是先略过文字,将其中书影浏览一遍。从这些书影当中,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装帧风格,书影大多素雅大方,让人过目难忘。其实不仅是鲁迅的书影如此,当时的许多书籍都是这样。比照当下花里胡哨的封面,实在想不起来哪一本曾经让我怦然心动。

  鲁迅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关于其人其文其事,诸多名家曾经费尽笔墨。谢泳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刊名中的文化精神》,视角新颖,见地深刻,在那篇文章中,谢泳比较了胡适和鲁迅曾经办过的刊物的名字。受了这个思路的启发,我在《鲁迅书影录》这本书中比较注意鲁迅的集子都取了什么样的书名,注意之下,发现鲁迅的小说和他办过的杂志一样,书名多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是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如《彷徨》、《坟》等。与同时代人的书名比如胡适的《尝试集》比较,缺少了一份明快和平和。

  记得山西作家韩石山曾经说过:读鲁迅的书是长脾气的,读胡适的书是长学问的。这话我很以为然,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鲁迅幼年失怙,饱受世态炎凉,看尽人世冷暖,这些经历,在鲁迅的文字和思想乃至以后的经历上都有体现,我认为这个体现就是:冷眼看世界。

  1928年前后,鲁迅在上海,当时上海的文坛曾经有一次对鲁迅的集体“围剿”,其中便有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中对鲁迅的指责:“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1932年,《三闲集》出版,鲁迅在序言中直言不讳:“以射仿吾也。”也是在那个时期,一位上海的文学家曾经就鲁迅的口音发过一番议论,鲁迅自然是不满的,索性将1932年至1933年所作的51篇文字结集为《南腔北调集》……

  这些故事,被后来人经意或者不经意地效仿,我想也就是长脾气的原因。不过,鲁迅看世界用的是一双“冷眼”,怀里揣的却是一颗“热心”。他决心要用文字来唤醒国人。然而,在这“热心”之外,鲁迅又是绝望的,他不相信未来存在什么“黄金世界”,所以对于让他失望的社会,他并不想去建设什么,他自己说,他不过是“在黑暗中捣乱”。也正是这“绝望”,让他一眼看穿了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本质:吃人。他一出手,文字对于本来就已经腐朽的旧社会便有了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这“绝望”和“热心”,在他一本集子的序言里被他不经意地写了出来:“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热心”和“绝望”,恰恰是他“深刻”的根源,后世的人们学不来的。

  我曾经注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代许多从事鲁迅研究的学者,最后都淹没在鲁迅巨大的阴影当中,没有了自己。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得,最后只好自己糊弄自己:体认到鲁迅“深刻”之处的,缺乏“热心”或是“绝望”;具有“热心”的人,未必“绝望”或者是未必能够体认鲁迅的“深刻”。孙郁先生认为鲁迅在毁坏了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又构建了一个新世界。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在这本书中得到阅读的愉悦。

答案补充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