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农历的二十四节是什么时候有的?又是谁发明的?
展开全部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90度“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歌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中国24节气中英文对照与时间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惊蜇 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谷雨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种 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处暑 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90度“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歌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中国24节气中英文对照与时间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惊蜇 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谷雨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种 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处暑 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5
展开全部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5
展开全部
是 夏朝的时候有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