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850年8月,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辈都是贵族,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没落了。父亲做了交易所的经纪人。他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评论,见解独特。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分居了,他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栋别墅里。幼年时的莫泊桑喜欢在苹果园里玩耍,在草原观看打猎,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干活。这些经历使莫泊桑从小就熟悉了农村生活。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他写诗,到儿子成为著名作家时,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学[1-2] 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亲是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另一位为莫泊桑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的是他13岁在卢昂中学学习时的文学教师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个著名的巴那派诗人,他经常指导莫泊桑进行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5
展开全部
前 言
70 年代末,我参与主编的3 卷本《外国名作家传》问世后,一些读者来
信,对这部小传的结集欢迎之余,表达了对更详尽的外国作家传记的渴求。
我则回答说这有待于两方面的工作:翻译外国人撰写的外国作家传记;发展
我们国人撰写此类作品的事业。我还不揣冒昧地表示:在这后一个方面我个
人愿略尽绵力。我是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工作的。我的尝试从事大型法国作家
传记的写作,便在那时下定了决心。1981 年,承《名作欣赏》双月刊的厚意,
发表了拙著《大仲马》。接着又发表了这部《莫泊桑传》。《莫泊桑传》的
间世,可以说是我交上的第二份答卷。
用外国文学工作者习用的语汇来说,法国属于“文学大国”之列。法兰
西文学的苍穹,明星璀璨。每一颗明星都有其值得一书的历史。我首先选择
大仲马,固然与当时大仲马小说在我国甚为流行,广大读者对其人其事兴趣
陡增这一具体环境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鉴于自己初次撰写大型外国作家传
记,宜从难度较小者入手,而大仲马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恰为其传记的撰
写提供了较为方便的条件。
我继而打算为莫泊桑作传,则出于不同的考虑。公认为“短篇小说之王”
的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在我
国读者中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此外,比之于许多作家,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
实践的联系也格外密切。没有童少年时代诺曼第农村的生活,就不可能产生
《绳子》和《一生》;没有普法战争中的亲历和见闻,就不可能产生《羊脂
球》和《米隆老爹》;没有“行政牢房”的10 年体验,就不可能产生《遗产》
和《项链》;同样,没有成名后与上流社会的接触,也就不可能产生《漂亮
朋友》和《温泉》。如果说不了解大仲马在1830 年7 月革命中的表现对理解
其历史小说并无大碍,那么,不了解莫泊桑的生平、思想和气质,就肯定对
理解他笔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风俗画造成这样那样的障碍。由此可见,撰写莫
泊桑的传记实在是一件更有意义的工作。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同雨果、左拉、司汤达等许多文学名家相比,
莫泊桑一生绝少戏剧性的社会政治活动,而其私生活又糜烂之极。一部真实
的传记,诚如郁达夫所说,应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
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写来”。但这样去写莫泊桑的生平,怎样掌握分
寸,怎样避免产生消极的效果,这些问题显然给传记的写作增加了难度。所
以尽管作了初步的选择,我依然不无犹豫。
说来有趣,我撰写的《莫泊桑传》的决断,还是在巴黎一家电影院里做
出的。前年年底完成了《大仲马》,去年4 月我就前往法国进行学术考察。
我初抵巴黎的日子,一部名为《吉·德·莫泊桑传》的新影片正在许多电影
院首轮放映,巨大的广告时时映入我的眼帘。在和一些法国作家、学者的交
往中,他们也总问我是否去看了这部传记影片。我既已有了为莫泊桑作传的
初衷,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可是,我满怀浓兴去观看的这部影片,却不
仅令我失望,而且令我愤怒了。因为,在这部影片中,莫泊桑在福楼拜指导
下那传为佳话的勤奋习作的过程,他成名后在同疾病的顽强斗争中写出一部
部杰作的情况,那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宝贵生活经历,几乎被抹煞
殆尽;有的只是对作家私生活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赤裸裸的丑恶渲染,以及作
家癫痫发作时被强行捆绑、被长时间高压水流冲击的令人惨不忍睹的场面。
总之,天才作家的形象被阉割了、歪曲了,剩下的只是狂人——色情狂和精
神病狂。资产阶级文艺以追求刺激性招徕顾客我是知道的,但竟至于肆意糟
踏本应引为民族骄傲的一位天才作家,实出我意料之外。气愤之下,我想,
如果我写莫泊桑传,一定要力求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观点去恢复其本来面
貌。我将着力勾勒他富有教益的成才之路,帮助读者了解他们久已熟稔的那
些名篇佳作产生的来龙去脉,俾使进一步认识这位作家的经验和成就。我将不回避那不可抹煞的私生活,而要以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鲜明否定的态度对莫
泊桑私生活中的荒唐事择要写来,务使读者痛感资本主义社会龌龊风尚对一
个文学天才的毒害。就这样,我不但做出了撰写《莫泊桑传》的最后决断,
而且明确了后来在撰写过程中勉力遵循的指导思想。
在为时数月的学术考察期间,《莫泊桑传》的准备工作成为我的活动项
目之一。除了尽可能地搜集有关莫泊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外,在历经大半
个法国的旅行中,我有意识地安排访问了这位作家曾经长期生活的地方,或
了解和核实某些材料,或实地感受那激励过作家的思想感情并再现于他的笔
下的风物。
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第,我参观了旅游指南上标明为“莫泊桑出生地”
的米洛美尼尔堡。我知道研究家们对此处是否莫泊桑出生地意见分歧,而且
大多数人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当我在途中把这一情况告诉同行的当地法国朋
友时,他们竟大吃一惊。参观中,一位朋友向导游者追问究竟。导游者回答:
“主人(古堡现在的所有者)说是生在这里。”这缺乏信心的回答,使我在
传记第一章中鲜明地倒向了否定派。
同样在诺曼第,我还去了莫泊桑上过中学的鲁昂,福楼拜蛰居的克鲁瓦
塞,真正的莫泊桑出生地费冈,以及莫泊桑长期生活过的埃特尔塔。这些地
方都曾作为莫泊桑小说的背景。身临其境,我深深地感到莫泊桑笔下的景物
描写是多么力透纸背。埃特尔塔海滨的景象给我的感受尤深。那两座著名的
海上拱门,真像是立于海边的两只大象把长长的鼻子置于海中。同行的法国
友人称赞我的联想。我说应该称赞的是莫泊桑,我是在他的长篇小说《一生》
中读到这个形象的比喻的。那就是我在这部传记的第三章中引述的莫泊桑对
埃特尔塔海滨的那段精彩描绘。
在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带,我到过莫泊桑逃避北方的严寒而经常栖
居的戛纳,沿着和莫泊桑当年同一条铁路线,进而到过作家母亲居住的尼斯。
我曾仁立在风景如画的地中海岸边久久地眺望大海,遥想着“漂亮朋友”号
乘风游弋的雄姿。
至于巴黎,这莫泊桑生活过、工作过、欢乐过、痛苦过的城市,我在那
里度过两个多月的时光。漫游巴黎,我经常惊异地发现自己置身于莫泊桑的
足迹曾经到过或者他的主人公们的喜剧或悲剧曾经发生过的背景之中。这里
是慕柳街福楼拜的旧居,莫泊桑常在这里聆听福楼拜和左拉等前辈的交谈。
这里是布洛涅树林,《散步》中的那个老公务员就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里是凯旋门,《骑马》中的主人公就是在这儿出了车祸。这里是蒙梭公园,
莫泊桑曾经常在这儿散步,园中还耸立着他的纪念像。..抚今追昔,感触
良多! 在巴黎,我曾两度前往凭吊莫泊桑在蒙帕那斯墓地第二十六区的简朴的
坟墓。据说莫泊桑生前曾表示过要直接葬于土中的愿望,他的这一愿望受到
了尊重。但也有相反的说法。我无法探明究竟。可是每次我沉思在他的坟边,
不知何故,我总是感到他确系和大地紧紧相连。这也许是这位作家深邃的现
实主义精神赋予我的联想,就像我在为中文本《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所作
的序言中说的:“莫泊桑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巨人,正是牢牢立足于现实生
活的大地上;他的力量首先就来自他同现实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曾在给一位同志回信中说:“写好外国作家传记,一要精通外语,二
要占有丰富资料,三要有精深研究,四要有很强的中文组织和表达能力,五
还要有从事这一工作的热情。除了最后的一项,我自知在其它几个方面都甚
为欠缺。”拙著《莫泊桑传》,以及前次的《大仲马》,皆系学步之作,粗
漏及不妥之处定然不少,唯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英伦,于北京
丛书总序
戈宝权
在我的案头上,摆着厚厚的一摞书,是刚从“秋风万里芙蓉国”的湖南
捎来的,它们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惊喜不已,湖南文艺出版社竟在出版界
不景气的今天,接连出版了那么多世界名人传记,我感到欣慰。丛书主编郭
锷权同志在信中告诉我,第一辑十二种书印了两万套,第二辑十二种书初版
拟印一万套。据我所知,在全国几百家出版社中,成辑出版如此多世界名人
传记,实属少见。
翻阅这套丛书之后,我百感交集。我们的社会今天太需要这样的图书了。
如果三十年前某个出版社能如此系统地、不间断地出版这样一套介绍世界名
人的大型丛书,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出书,受这套丛书恩泽的中国人,尤其
是青少年,就能更多一些,这种潜移默化的效应是无法估量的。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以魄力和道义为青少年和全社会做了一件
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我多次去过俄罗斯,并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前苏联有一个著名的“青
年近卫军出版社”,从1933 年开始到苏联解体时为止近60 年间,几乎不曾
间断地出版《名人传记丛书》。这套丛书是俄国文星高尔基倡导的。早在十
月革命前夕,他曾设想为遭受战争和愚昧蹂躏的俄罗斯青少年编辑出版一套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并聘请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威尔斯等人撰稿。1916 年
12 月,他写信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请求他执笔写一本贝多芬传,回信中,
罗曼·罗兰颇为感慨地说:
“我们成年人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将留给我们子孙的,是一份可
怜的遗产,我们将留给他们十分忧郁的生活。这场荒谬的战争(指第一次世
界大战——编者)便是我们道德衰竭、文化没落的明证。我们应当提醒我们
的后代,各个民族都曾有过——而且现在也有——伟大的人物、高尚的心灵。
您自己非常了解,在今天没人比下一代更需要我们关怀的了。”
高尔基给前苏联千千万万青少年做了一件为后人称道的实事。这套丛书
囊括了近千位世界名人的生平和奋斗史。其中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师、宇航员等。雨露滋润着世间生灵、半个
多世纪来,前苏联的教育机构造就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润物
细无声”,许多青少年受益于这套丛书。郭锷权同志告诉我,他去年在访俄
期间亲眼看到,在许多学校、工厂、机关的图书馆里仍珍藏着这套丛书,甚
至在一些教授、新闻记者、中学教师、工人、农民的家庭小图书库里也把它
当作家珍收藏起来。
人生如一湾小溪。历史是一条长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由杰出分子
和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著名人物,不断更新和完善自
己所处时空的文明史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发明的火
车,从利物浦驶向世界,推动了英国的产业革命,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
程。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缩短了人类历史昔日缓慢的航程。毕达哥拉斯、达尔
文、诺贝尔等巨人更是人类杰出的精英。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
泰、歌德、雪莱、拜伦、车尔尼雪夫斯基、雨果等人杰则用智慧、良知去剖
析世界,剖析灵魂,讴歌正义和真善美,揭露暴力和专制,他们给世界注入
了新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美好、善良和希望,他们企盼着人类社会不断自
我完善,跨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文明的、公正的门槛。
作为一名作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并以一个读者的名义,我衷心希望湖
南文艺出版社持之以恒,继续出好这套对我国社会和现实,对广大读者,特
别是青少年读者带来知识、榜样、良知、智慧和力量的丛书。我国的读者需
要这套丛书,我们应该向教师和家长推荐这套丛书,希望他们的学生和子女
认真读一读这些书,从中汲取营养,师法世界英才不畏艰辛,敢于攀登知识
高峰,勇于探索正确人生之路,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为真理和正义献身;
学习名人对祖国、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贪图安逸
和享受,应该成为青少年的新风尚、新道德准则。全民族文化素质下降,拜
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的抬头是社会大厦精神支柱倾覆的不祥之兆。
我希望青少年朋友首先要追求人生开拓、奋进的真谛——猎取知识。我相信,
伟大的中华民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定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一株文化
与知识的参天大树。我确信,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中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
对人类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像诺贝尔、贝多芬、达尔文、列夫·托尔
斯泰一样的举世英才。
70 年代末,我参与主编的3 卷本《外国名作家传》问世后,一些读者来
信,对这部小传的结集欢迎之余,表达了对更详尽的外国作家传记的渴求。
我则回答说这有待于两方面的工作:翻译外国人撰写的外国作家传记;发展
我们国人撰写此类作品的事业。我还不揣冒昧地表示:在这后一个方面我个
人愿略尽绵力。我是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工作的。我的尝试从事大型法国作家
传记的写作,便在那时下定了决心。1981 年,承《名作欣赏》双月刊的厚意,
发表了拙著《大仲马》。接着又发表了这部《莫泊桑传》。《莫泊桑传》的
间世,可以说是我交上的第二份答卷。
用外国文学工作者习用的语汇来说,法国属于“文学大国”之列。法兰
西文学的苍穹,明星璀璨。每一颗明星都有其值得一书的历史。我首先选择
大仲马,固然与当时大仲马小说在我国甚为流行,广大读者对其人其事兴趣
陡增这一具体环境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鉴于自己初次撰写大型外国作家传
记,宜从难度较小者入手,而大仲马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恰为其传记的撰
写提供了较为方便的条件。
我继而打算为莫泊桑作传,则出于不同的考虑。公认为“短篇小说之王”
的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在我
国读者中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此外,比之于许多作家,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
实践的联系也格外密切。没有童少年时代诺曼第农村的生活,就不可能产生
《绳子》和《一生》;没有普法战争中的亲历和见闻,就不可能产生《羊脂
球》和《米隆老爹》;没有“行政牢房”的10 年体验,就不可能产生《遗产》
和《项链》;同样,没有成名后与上流社会的接触,也就不可能产生《漂亮
朋友》和《温泉》。如果说不了解大仲马在1830 年7 月革命中的表现对理解
其历史小说并无大碍,那么,不了解莫泊桑的生平、思想和气质,就肯定对
理解他笔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风俗画造成这样那样的障碍。由此可见,撰写莫
泊桑的传记实在是一件更有意义的工作。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同雨果、左拉、司汤达等许多文学名家相比,
莫泊桑一生绝少戏剧性的社会政治活动,而其私生活又糜烂之极。一部真实
的传记,诚如郁达夫所说,应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
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写来”。但这样去写莫泊桑的生平,怎样掌握分
寸,怎样避免产生消极的效果,这些问题显然给传记的写作增加了难度。所
以尽管作了初步的选择,我依然不无犹豫。
说来有趣,我撰写的《莫泊桑传》的决断,还是在巴黎一家电影院里做
出的。前年年底完成了《大仲马》,去年4 月我就前往法国进行学术考察。
我初抵巴黎的日子,一部名为《吉·德·莫泊桑传》的新影片正在许多电影
院首轮放映,巨大的广告时时映入我的眼帘。在和一些法国作家、学者的交
往中,他们也总问我是否去看了这部传记影片。我既已有了为莫泊桑作传的
初衷,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可是,我满怀浓兴去观看的这部影片,却不
仅令我失望,而且令我愤怒了。因为,在这部影片中,莫泊桑在福楼拜指导
下那传为佳话的勤奋习作的过程,他成名后在同疾病的顽强斗争中写出一部
部杰作的情况,那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宝贵生活经历,几乎被抹煞
殆尽;有的只是对作家私生活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赤裸裸的丑恶渲染,以及作
家癫痫发作时被强行捆绑、被长时间高压水流冲击的令人惨不忍睹的场面。
总之,天才作家的形象被阉割了、歪曲了,剩下的只是狂人——色情狂和精
神病狂。资产阶级文艺以追求刺激性招徕顾客我是知道的,但竟至于肆意糟
踏本应引为民族骄傲的一位天才作家,实出我意料之外。气愤之下,我想,
如果我写莫泊桑传,一定要力求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观点去恢复其本来面
貌。我将着力勾勒他富有教益的成才之路,帮助读者了解他们久已熟稔的那
些名篇佳作产生的来龙去脉,俾使进一步认识这位作家的经验和成就。我将不回避那不可抹煞的私生活,而要以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鲜明否定的态度对莫
泊桑私生活中的荒唐事择要写来,务使读者痛感资本主义社会龌龊风尚对一
个文学天才的毒害。就这样,我不但做出了撰写《莫泊桑传》的最后决断,
而且明确了后来在撰写过程中勉力遵循的指导思想。
在为时数月的学术考察期间,《莫泊桑传》的准备工作成为我的活动项
目之一。除了尽可能地搜集有关莫泊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外,在历经大半
个法国的旅行中,我有意识地安排访问了这位作家曾经长期生活的地方,或
了解和核实某些材料,或实地感受那激励过作家的思想感情并再现于他的笔
下的风物。
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第,我参观了旅游指南上标明为“莫泊桑出生地”
的米洛美尼尔堡。我知道研究家们对此处是否莫泊桑出生地意见分歧,而且
大多数人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当我在途中把这一情况告诉同行的当地法国朋
友时,他们竟大吃一惊。参观中,一位朋友向导游者追问究竟。导游者回答:
“主人(古堡现在的所有者)说是生在这里。”这缺乏信心的回答,使我在
传记第一章中鲜明地倒向了否定派。
同样在诺曼第,我还去了莫泊桑上过中学的鲁昂,福楼拜蛰居的克鲁瓦
塞,真正的莫泊桑出生地费冈,以及莫泊桑长期生活过的埃特尔塔。这些地
方都曾作为莫泊桑小说的背景。身临其境,我深深地感到莫泊桑笔下的景物
描写是多么力透纸背。埃特尔塔海滨的景象给我的感受尤深。那两座著名的
海上拱门,真像是立于海边的两只大象把长长的鼻子置于海中。同行的法国
友人称赞我的联想。我说应该称赞的是莫泊桑,我是在他的长篇小说《一生》
中读到这个形象的比喻的。那就是我在这部传记的第三章中引述的莫泊桑对
埃特尔塔海滨的那段精彩描绘。
在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带,我到过莫泊桑逃避北方的严寒而经常栖
居的戛纳,沿着和莫泊桑当年同一条铁路线,进而到过作家母亲居住的尼斯。
我曾仁立在风景如画的地中海岸边久久地眺望大海,遥想着“漂亮朋友”号
乘风游弋的雄姿。
至于巴黎,这莫泊桑生活过、工作过、欢乐过、痛苦过的城市,我在那
里度过两个多月的时光。漫游巴黎,我经常惊异地发现自己置身于莫泊桑的
足迹曾经到过或者他的主人公们的喜剧或悲剧曾经发生过的背景之中。这里
是慕柳街福楼拜的旧居,莫泊桑常在这里聆听福楼拜和左拉等前辈的交谈。
这里是布洛涅树林,《散步》中的那个老公务员就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里是凯旋门,《骑马》中的主人公就是在这儿出了车祸。这里是蒙梭公园,
莫泊桑曾经常在这儿散步,园中还耸立着他的纪念像。..抚今追昔,感触
良多! 在巴黎,我曾两度前往凭吊莫泊桑在蒙帕那斯墓地第二十六区的简朴的
坟墓。据说莫泊桑生前曾表示过要直接葬于土中的愿望,他的这一愿望受到
了尊重。但也有相反的说法。我无法探明究竟。可是每次我沉思在他的坟边,
不知何故,我总是感到他确系和大地紧紧相连。这也许是这位作家深邃的现
实主义精神赋予我的联想,就像我在为中文本《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所作
的序言中说的:“莫泊桑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巨人,正是牢牢立足于现实生
活的大地上;他的力量首先就来自他同现实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曾在给一位同志回信中说:“写好外国作家传记,一要精通外语,二
要占有丰富资料,三要有精深研究,四要有很强的中文组织和表达能力,五
还要有从事这一工作的热情。除了最后的一项,我自知在其它几个方面都甚
为欠缺。”拙著《莫泊桑传》,以及前次的《大仲马》,皆系学步之作,粗
漏及不妥之处定然不少,唯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英伦,于北京
丛书总序
戈宝权
在我的案头上,摆着厚厚的一摞书,是刚从“秋风万里芙蓉国”的湖南
捎来的,它们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惊喜不已,湖南文艺出版社竟在出版界
不景气的今天,接连出版了那么多世界名人传记,我感到欣慰。丛书主编郭
锷权同志在信中告诉我,第一辑十二种书印了两万套,第二辑十二种书初版
拟印一万套。据我所知,在全国几百家出版社中,成辑出版如此多世界名人
传记,实属少见。
翻阅这套丛书之后,我百感交集。我们的社会今天太需要这样的图书了。
如果三十年前某个出版社能如此系统地、不间断地出版这样一套介绍世界名
人的大型丛书,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出书,受这套丛书恩泽的中国人,尤其
是青少年,就能更多一些,这种潜移默化的效应是无法估量的。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以魄力和道义为青少年和全社会做了一件
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我多次去过俄罗斯,并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前苏联有一个著名的“青
年近卫军出版社”,从1933 年开始到苏联解体时为止近60 年间,几乎不曾
间断地出版《名人传记丛书》。这套丛书是俄国文星高尔基倡导的。早在十
月革命前夕,他曾设想为遭受战争和愚昧蹂躏的俄罗斯青少年编辑出版一套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并聘请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威尔斯等人撰稿。1916 年
12 月,他写信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请求他执笔写一本贝多芬传,回信中,
罗曼·罗兰颇为感慨地说:
“我们成年人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将留给我们子孙的,是一份可
怜的遗产,我们将留给他们十分忧郁的生活。这场荒谬的战争(指第一次世
界大战——编者)便是我们道德衰竭、文化没落的明证。我们应当提醒我们
的后代,各个民族都曾有过——而且现在也有——伟大的人物、高尚的心灵。
您自己非常了解,在今天没人比下一代更需要我们关怀的了。”
高尔基给前苏联千千万万青少年做了一件为后人称道的实事。这套丛书
囊括了近千位世界名人的生平和奋斗史。其中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师、宇航员等。雨露滋润着世间生灵、半个
多世纪来,前苏联的教育机构造就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润物
细无声”,许多青少年受益于这套丛书。郭锷权同志告诉我,他去年在访俄
期间亲眼看到,在许多学校、工厂、机关的图书馆里仍珍藏着这套丛书,甚
至在一些教授、新闻记者、中学教师、工人、农民的家庭小图书库里也把它
当作家珍收藏起来。
人生如一湾小溪。历史是一条长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由杰出分子
和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著名人物,不断更新和完善自
己所处时空的文明史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发明的火
车,从利物浦驶向世界,推动了英国的产业革命,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
程。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缩短了人类历史昔日缓慢的航程。毕达哥拉斯、达尔
文、诺贝尔等巨人更是人类杰出的精英。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
泰、歌德、雪莱、拜伦、车尔尼雪夫斯基、雨果等人杰则用智慧、良知去剖
析世界,剖析灵魂,讴歌正义和真善美,揭露暴力和专制,他们给世界注入
了新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美好、善良和希望,他们企盼着人类社会不断自
我完善,跨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文明的、公正的门槛。
作为一名作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并以一个读者的名义,我衷心希望湖
南文艺出版社持之以恒,继续出好这套对我国社会和现实,对广大读者,特
别是青少年读者带来知识、榜样、良知、智慧和力量的丛书。我国的读者需
要这套丛书,我们应该向教师和家长推荐这套丛书,希望他们的学生和子女
认真读一读这些书,从中汲取营养,师法世界英才不畏艰辛,敢于攀登知识
高峰,勇于探索正确人生之路,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为真理和正义献身;
学习名人对祖国、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贪图安逸
和享受,应该成为青少年的新风尚、新道德准则。全民族文化素质下降,拜
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的抬头是社会大厦精神支柱倾覆的不祥之兆。
我希望青少年朋友首先要追求人生开拓、奋进的真谛——猎取知识。我相信,
伟大的中华民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定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一株文化
与知识的参天大树。我确信,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中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
对人类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像诺贝尔、贝多芬、达尔文、列夫·托尔
斯泰一样的举世英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