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史记的读后感,600到800字之间,初三水平
2个回答
2013-10-25
展开全部
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感悟平凡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只要想起《平凡的世界》中“苦难的哲学”,我们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少平,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 《红楼梦》读后感 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生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可以让人为之研究一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她有那么点“窝囊”,当然,这词儿并不怎么适合她。哎,黛玉真叫我又爱又恨啊! 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与其他两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红楼梦》,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藏真经,对情节的描述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管谁看了都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2013-10-25
展开全部
还是需要你自己来筛选一下啦……
1读《史记》有感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共有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回顾了各种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我详看了其中的卷九,也就是项羽本纪,对项羽的人生颇有感触。
这本书详细地写了项羽的生平,从少时跟随父亲项梁起义到后来的楚汉相争,再到垓下自刎,详细写了项羽的生平。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项羽就是这等少有人之一:在赵国被围在巨鹿时,他破釜沉舟,救出了赵国部队;在只有二十八个子弟兵跟随他时,他号召士兵勇猛杀敌,杀敌数百… …而在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时,他认为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自刎乌江,遗恨千古。
在这样的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项羽的英雄面。而为什么项羽会有这等结局?一是因为项羽对人疑心太重。亚父就是其一。刘邦使出了离间计,项羽立马就怀疑了亚父,亚父在气愤、伤心之时,背上长了个脓疮,病死了,项羽也少了个谋士。二是因为他两线作战,正面与刘邦交锋,后面韩信在彭城牵制着他,使项羽首尾不能相顾,并各个击破。项羽有这么两个大失误,失败也不足为奇了。
如果刘邦是英雄,项羽就是枭雄。胜者为王败者寇,为了胜利,英雄和枭雄为了天下而争斗,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像这样的英雄和枭雄的斗争,历史上还有很多,例如刘备和曹操争斗,刘知远与赵匡胤争斗,… …数不胜数。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不会因小人一时得势正义就消失,也不会因正义满天下就没了邪恶,这也是这段历史好看的地方吧。
史记真是一本好书。
2很难得最近有些闲暇,便拿出已放在书架里很久的太史公的《史记》出来阅读。能通读一遍《史记》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了。记得以前曾经想通读一遍《红楼梦》,但是每次读到第二册就放弃了,可能我的个性不适合阅读《红楼梦》这种具有细腻情怀的巨著吧。《史记》也许更加适合于我。
读《史记》我不禁深深被那些两千余年前的文字所吸引,文字的后面是不朽的思想和一个永远伟大的灵魂,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两千年,但两千年前那一个一个伟大的人物都跃然纸上。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才可以叫做“不朽”和“永恒”,也明晰了这世界上真有不世的天才。
儒家治学希望“立功、立言、立德”,然而在几十年间能做到这些的又有几人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光潇潇而去,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看来只有在史书中体会英雄的意境了。不读《史记》永远都是个遗憾,而读《史记》这本书永远都不会太晚。
另外有:
一、文王渭滨遇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篈,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齐太公世家》
众所周知,姜子牙有经国济世之才。但没有遇到文王时穷困潦倒、年迈卑微且尚无成事。然而姜子牙终究才学,因有才学而有抱负,有抱负而壮志满怀,他不为自己的贫贱和苍老自卑,大胆而自信的他坐在渭水之滨直线垂钓并放言道“愿者上钩”他就是在等待文王,显而易见且处心积虑。一见文王就倾谈治国之策,毫不隐瞒自己自负的才学。终于他如愿以偿的一与周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东征西战,经国济世,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开辟了一段新的历史。
二、秦穆公慧眼识才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秦本纪》
韩愈曾感慨:“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秦穆公,千里马终将“老死于骈枥之间”而失去其为千里马的意义,百里傒虽然曾经做过虞国大夫,但虞国灭亡之后他就成为俘虏又被作为陪嫁奴仆入秦,甚至后来竟至于被楚国边境的几个乡下人扭送到市场上叫卖,成为人尽可唾的卑微之人,其人虽有才,然虞君、晋公不识,乡下无人只知,终沦为市奴,百里傒虽为千里马,但其处境尴尬而不能扬蹄日奔千里。使其成为千里马的是秦穆公,秦穆公不为他卑微的身份所干扰,慧眼识才而写就了“举百里傒于市”的美谈,秦穆公乃一国之君,百里傒为一市奴,两人身份千差万别。秦穆公是排除了众议及一些相当的困难才作到的吧!他这种求人惟贤的心态,及“授之国政”任人不疑的态度是值得今人品味的。
三、祁傒举贤不为私
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傒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晋世家》
伯乐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也有个人的喜好厌恶,若伯乐明明看出那是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但因为这匹马踢了他一脚而口是心非的说“这匹不是千里马”悲剧的味道就更浓了一层。因此社会更呼唤有良知的伯乐,如祁傒的伯乐,胸怀坦荡,不顾忌个人的任何私利。“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推荐就推荐最能胜任的人。
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鲁周公世家》
我们常听某些干部大谈用人经时把“重用无才之人”作为金定律,关键是怕手下人成绩超过自己,此时周公吐哺对我们的教育就显得尤其深刻,周公贵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但终为人臣,毕竟不能事事得意,他举荐的人得到圣上信任并导致自己被疏远也未可知,但周公一心以天下为己任,招贤纳士,辅佐成王。且求贤达到痴迷的地步竟至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这样的胸怀,怎样的品质!社会,尤其是当今社会,要发展,就要人才,要人才,就要周公
五、桓公捐嫌任管仲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齐太公世家〉
有了“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的祁傒,还需要一个能为“仇”“子”施展才华提供空间的人,这个人就是桓公。当鲍叔牙极力推荐而他自己也认识到管仲的经世致用之才时千方百计地把管仲从鲁国迎回。
“厚礼以为大夫,任政。”并支持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桓公终成霸业。在管仲问题上,人们多推崇鲍叔牙的知人和管仲的贤能。殊不知正是齐桓公为他们双方提供了一个空间,使得他们名垂青史啊!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知。"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中荐人、纳贤的故事对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现在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正值国家用人之际。这更要求没我们要头脑清醒,有才之人勇于自荐,求才之人善于发现,识才之人大力举荐,用才之人求贤若渴,当政之人则为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进而使所有人才“就力陈列
1读《史记》有感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共有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回顾了各种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我详看了其中的卷九,也就是项羽本纪,对项羽的人生颇有感触。
这本书详细地写了项羽的生平,从少时跟随父亲项梁起义到后来的楚汉相争,再到垓下自刎,详细写了项羽的生平。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项羽就是这等少有人之一:在赵国被围在巨鹿时,他破釜沉舟,救出了赵国部队;在只有二十八个子弟兵跟随他时,他号召士兵勇猛杀敌,杀敌数百… …而在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时,他认为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自刎乌江,遗恨千古。
在这样的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项羽的英雄面。而为什么项羽会有这等结局?一是因为项羽对人疑心太重。亚父就是其一。刘邦使出了离间计,项羽立马就怀疑了亚父,亚父在气愤、伤心之时,背上长了个脓疮,病死了,项羽也少了个谋士。二是因为他两线作战,正面与刘邦交锋,后面韩信在彭城牵制着他,使项羽首尾不能相顾,并各个击破。项羽有这么两个大失误,失败也不足为奇了。
如果刘邦是英雄,项羽就是枭雄。胜者为王败者寇,为了胜利,英雄和枭雄为了天下而争斗,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像这样的英雄和枭雄的斗争,历史上还有很多,例如刘备和曹操争斗,刘知远与赵匡胤争斗,… …数不胜数。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不会因小人一时得势正义就消失,也不会因正义满天下就没了邪恶,这也是这段历史好看的地方吧。
史记真是一本好书。
2很难得最近有些闲暇,便拿出已放在书架里很久的太史公的《史记》出来阅读。能通读一遍《史记》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了。记得以前曾经想通读一遍《红楼梦》,但是每次读到第二册就放弃了,可能我的个性不适合阅读《红楼梦》这种具有细腻情怀的巨著吧。《史记》也许更加适合于我。
读《史记》我不禁深深被那些两千余年前的文字所吸引,文字的后面是不朽的思想和一个永远伟大的灵魂,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两千年,但两千年前那一个一个伟大的人物都跃然纸上。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才可以叫做“不朽”和“永恒”,也明晰了这世界上真有不世的天才。
儒家治学希望“立功、立言、立德”,然而在几十年间能做到这些的又有几人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光潇潇而去,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看来只有在史书中体会英雄的意境了。不读《史记》永远都是个遗憾,而读《史记》这本书永远都不会太晚。
另外有:
一、文王渭滨遇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篈,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齐太公世家》
众所周知,姜子牙有经国济世之才。但没有遇到文王时穷困潦倒、年迈卑微且尚无成事。然而姜子牙终究才学,因有才学而有抱负,有抱负而壮志满怀,他不为自己的贫贱和苍老自卑,大胆而自信的他坐在渭水之滨直线垂钓并放言道“愿者上钩”他就是在等待文王,显而易见且处心积虑。一见文王就倾谈治国之策,毫不隐瞒自己自负的才学。终于他如愿以偿的一与周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东征西战,经国济世,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开辟了一段新的历史。
二、秦穆公慧眼识才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秦本纪》
韩愈曾感慨:“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秦穆公,千里马终将“老死于骈枥之间”而失去其为千里马的意义,百里傒虽然曾经做过虞国大夫,但虞国灭亡之后他就成为俘虏又被作为陪嫁奴仆入秦,甚至后来竟至于被楚国边境的几个乡下人扭送到市场上叫卖,成为人尽可唾的卑微之人,其人虽有才,然虞君、晋公不识,乡下无人只知,终沦为市奴,百里傒虽为千里马,但其处境尴尬而不能扬蹄日奔千里。使其成为千里马的是秦穆公,秦穆公不为他卑微的身份所干扰,慧眼识才而写就了“举百里傒于市”的美谈,秦穆公乃一国之君,百里傒为一市奴,两人身份千差万别。秦穆公是排除了众议及一些相当的困难才作到的吧!他这种求人惟贤的心态,及“授之国政”任人不疑的态度是值得今人品味的。
三、祁傒举贤不为私
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傒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晋世家》
伯乐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也有个人的喜好厌恶,若伯乐明明看出那是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但因为这匹马踢了他一脚而口是心非的说“这匹不是千里马”悲剧的味道就更浓了一层。因此社会更呼唤有良知的伯乐,如祁傒的伯乐,胸怀坦荡,不顾忌个人的任何私利。“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推荐就推荐最能胜任的人。
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鲁周公世家》
我们常听某些干部大谈用人经时把“重用无才之人”作为金定律,关键是怕手下人成绩超过自己,此时周公吐哺对我们的教育就显得尤其深刻,周公贵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但终为人臣,毕竟不能事事得意,他举荐的人得到圣上信任并导致自己被疏远也未可知,但周公一心以天下为己任,招贤纳士,辅佐成王。且求贤达到痴迷的地步竟至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这样的胸怀,怎样的品质!社会,尤其是当今社会,要发展,就要人才,要人才,就要周公
五、桓公捐嫌任管仲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齐太公世家〉
有了“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的祁傒,还需要一个能为“仇”“子”施展才华提供空间的人,这个人就是桓公。当鲍叔牙极力推荐而他自己也认识到管仲的经世致用之才时千方百计地把管仲从鲁国迎回。
“厚礼以为大夫,任政。”并支持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桓公终成霸业。在管仲问题上,人们多推崇鲍叔牙的知人和管仲的贤能。殊不知正是齐桓公为他们双方提供了一个空间,使得他们名垂青史啊!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知。"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中荐人、纳贤的故事对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现在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正值国家用人之际。这更要求没我们要头脑清醒,有才之人勇于自荐,求才之人善于发现,识才之人大力举荐,用才之人求贤若渴,当政之人则为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进而使所有人才“就力陈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