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成语故事一: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成语故事二: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
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三: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担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开导他:“天不过是一团积聚起来的大气罢了,不用担心它会塌下来。”那个人听后更加担心了,说:“照你这样讲,太阳、月亮岂不都要掉下来吗?”朋友说:“日、月、星辰,不过是大气积聚而成的一些会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伤不到人。”那人听后,又问:“那么地会陷下去吗?”朋友又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块罢了,怎么会陷下去呢!”这下,那个人才放下心来。
杞人忧天—忧:担心。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故事四: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黔地无驴,后来有人从外地买回-头,在当地没什么用,只好放在山下。山里的老虎也没见过驴子,以为是个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远远地观察。有一次,驴子突然吼叫一声,老虎吓得掉头就跑,但是日子一长,考虑发现驴子没什么本事,就吃了它
黔驴技穷—黔:今贵州一带。穷,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俩而本事有限。
成语故事五: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要买一双鞋子。他先用一根绳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尺码的绳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时候忘记带了。来到集市上,走进一家某鞋店,这才发现那根绳子忘在家里,赶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来,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没买成。有个过路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那个郑人却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郑:郑国。履:鞋子。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六: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先是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见没有人买,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说:“我这把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围的人都很纳闷儿,又觉得吹得很可笑,就问:“既然这么说,那么,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卖兵器的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说话、办事前后矛盾,相互抵触。
成语故事七:叶公好龙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叶子高,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有个嗜好—喜欢龙。他的武剑上画着龙,屋子内外的墙上绘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连衣服、被帐上也都绣着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来到他家里,把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吓得转身就跑,失魂落魄。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喜欢外表像龙而实际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好:喜欢。比喻表面上喜欢或赞赏,实际上并不爱好。
成语故事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无法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 ,他们各自向海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投到海里,箫韩湘子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驴、鼓、玉朝笏、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领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
成语故事九: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錡。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自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
成语故事十: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部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成语故事十一: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善于弹
琴,而且弹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抬头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于是就决定弹一首曲子给牛听。一曲终了,牛却毫无反应.照样原地吃草。他又弹奏了几首,牛还是不加理会。最后,公明仪明白了,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大讲道理,白费口舌。
成语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接踵,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
楚王不知
成语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
成语故事十四: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十五:恶贯满盈
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因此,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极大欢迎。大军打过黄河后,周武王向全体将士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泰誓》中写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作恶太多,就像用绳子串钱一样.已经串满了一根绳子。这样的人,天意一定要让人杀了他。
恶贯满盈---贯:串物或钱的绳子。盈:满。比喻罪大恶极,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成语故事十六: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奢的人。当他担任田部吏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征收租税,平原君赵胜拒不交租。于是,赵奢依法杀了平原君手下的九个打手.平原君大怒,耍杀掉赵奢。赵奢毫不畏惧,他对平原君说:“你身为贵国的贵公子,纵容家人拒不交租,这是无视国家法律的行为。以你的地位和权势,如果能够奉公守法,那么上上下下都会敬佩你、效法你。”平原君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家人交上租税。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成语故事十七:华而不实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名叫阳处父,喜欢高谈阔论。有一次,宁赢前去投奔他。可没过几天,宁赢就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说:“阳处父这个人好讲空话,不办实事,这就好像一棵树,花开得虽然好看,可不结果实.你想想看,像这样华而不实的人.别人一定都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必定会受到连累的。”果然,一年后,阳处父就被人杀了。
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实)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而无实际内容。
成语故事十八: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名叫冯谖。有一次,他对孟尝君说,为了躲避灾难,狡猾的兔子都为自己准备三个洞穴。他建议孟尝君也为自己多找几个藏身的地方,并亲自为孟尝君开辟了三个藏身的“洞穴”: 一是把薛地人们欠孟尝君的债券全都烧了,叫人们记住孟尝君的好处;二是向梁惠王鼓吹孟尝君的才能,等到梁惠王来请时,又劝说孟尝君不去,使齐王用更隆重的礼节再度请孟尝君做相国;三是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冯谖说,当这“三窟”建好后,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窟—狡:狡猾。窟:洞穴。比喻掩蔽的方法要多有几个上,才便于逃避灾祸。 ——摘抄《成语故事>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成语故事二: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
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三: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担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开导他:“天不过是一团积聚起来的大气罢了,不用担心它会塌下来。”那个人听后更加担心了,说:“照你这样讲,太阳、月亮岂不都要掉下来吗?”朋友说:“日、月、星辰,不过是大气积聚而成的一些会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伤不到人。”那人听后,又问:“那么地会陷下去吗?”朋友又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块罢了,怎么会陷下去呢!”这下,那个人才放下心来。
杞人忧天—忧:担心。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故事四: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黔地无驴,后来有人从外地买回-头,在当地没什么用,只好放在山下。山里的老虎也没见过驴子,以为是个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远远地观察。有一次,驴子突然吼叫一声,老虎吓得掉头就跑,但是日子一长,考虑发现驴子没什么本事,就吃了它
黔驴技穷—黔:今贵州一带。穷,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俩而本事有限。
成语故事五: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要买一双鞋子。他先用一根绳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尺码的绳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时候忘记带了。来到集市上,走进一家某鞋店,这才发现那根绳子忘在家里,赶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来,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没买成。有个过路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那个郑人却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郑:郑国。履:鞋子。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六: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先是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见没有人买,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说:“我这把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围的人都很纳闷儿,又觉得吹得很可笑,就问:“既然这么说,那么,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卖兵器的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说话、办事前后矛盾,相互抵触。
成语故事七:叶公好龙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叶子高,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有个嗜好—喜欢龙。他的武剑上画着龙,屋子内外的墙上绘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连衣服、被帐上也都绣着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来到他家里,把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吓得转身就跑,失魂落魄。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喜欢外表像龙而实际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好:喜欢。比喻表面上喜欢或赞赏,实际上并不爱好。
成语故事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无法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 ,他们各自向海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投到海里,箫韩湘子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驴、鼓、玉朝笏、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领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
成语故事九: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錡。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自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
成语故事十: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部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成语故事十一: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善于弹
琴,而且弹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抬头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于是就决定弹一首曲子给牛听。一曲终了,牛却毫无反应.照样原地吃草。他又弹奏了几首,牛还是不加理会。最后,公明仪明白了,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大讲道理,白费口舌。
成语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接踵,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
楚王不知
成语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
成语故事十四: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十五:恶贯满盈
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因此,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极大欢迎。大军打过黄河后,周武王向全体将士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泰誓》中写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作恶太多,就像用绳子串钱一样.已经串满了一根绳子。这样的人,天意一定要让人杀了他。
恶贯满盈---贯:串物或钱的绳子。盈:满。比喻罪大恶极,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成语故事十六: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奢的人。当他担任田部吏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征收租税,平原君赵胜拒不交租。于是,赵奢依法杀了平原君手下的九个打手.平原君大怒,耍杀掉赵奢。赵奢毫不畏惧,他对平原君说:“你身为贵国的贵公子,纵容家人拒不交租,这是无视国家法律的行为。以你的地位和权势,如果能够奉公守法,那么上上下下都会敬佩你、效法你。”平原君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家人交上租税。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成语故事十七:华而不实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名叫阳处父,喜欢高谈阔论。有一次,宁赢前去投奔他。可没过几天,宁赢就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说:“阳处父这个人好讲空话,不办实事,这就好像一棵树,花开得虽然好看,可不结果实.你想想看,像这样华而不实的人.别人一定都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必定会受到连累的。”果然,一年后,阳处父就被人杀了。
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实)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而无实际内容。
成语故事十八: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名叫冯谖。有一次,他对孟尝君说,为了躲避灾难,狡猾的兔子都为自己准备三个洞穴。他建议孟尝君也为自己多找几个藏身的地方,并亲自为孟尝君开辟了三个藏身的“洞穴”: 一是把薛地人们欠孟尝君的债券全都烧了,叫人们记住孟尝君的好处;二是向梁惠王鼓吹孟尝君的才能,等到梁惠王来请时,又劝说孟尝君不去,使齐王用更隆重的礼节再度请孟尝君做相国;三是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冯谖说,当这“三窟”建好后,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窟—狡:狡猾。窟:洞穴。比喻掩蔽的方法要多有几个上,才便于逃避灾祸。 ——摘抄《成语故事>
2013-10-25
展开全部
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他看见远远地有只狼跟着,就时刻提防着。几个月过去了,狼只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一只羊。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成语“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内部。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成语“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内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