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会下冰雹?
冰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
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
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
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
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液化成小冰珠;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当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再增大,小冰珠再上升并增大;如此上下翩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冰雹,最后落到地面。
2013-10-25
如果你在夏天爬过山的话,一定还会记得,在山顶上早上和晚上还是非常凉快的,还要穿毛衣或棉衣。在海拔4~5千米的山顶上有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这就说明了,随着高温的升高,气温也在不断下降。在高山顶上如此,那高空呢,一定会更冷些。
在事实之中,高空中的云,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在0℃以下,这样的话,云中的水滴凝结小晶体或雪花降落到地面上。雪花越往下降,空气越热,雪溶化成雨。因此,我们就形成了夏天的雨,最初的雨也是雪花。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在大气层中,有着大量水汽的热空气流,迅速地向高空气中上升。这时,地面上虽然很热,但在高空中却依然很冷。当湿热的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小冰晶从高空降落下来,在降落的同时兼并了很多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在自己身上冻结,成为冰粒;有时候在下降的中途,遇上一股由下往上吹的强风,也就是所说的上升气流,又再一次把它带回高空中去。这些小冰粒在高空中,再度的受冷,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碰撞在一起,并兼并它们,把小水滴冻结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它的表面上又包上一层冰。就是这样,它在空中不停的翻腾,不断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相碰撞,再一次穿上一件又一件冰做的外套,一直到变到一定的重量时上升气流无法再把它带到高空中时,于是就一落千丈,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拾起冰雹,用刀子破开,它的纵剖面层次分明,那是在高空中冰雹所穿的几层冰衣和雪服。
因为冰雹是积雨云和强烈的空气中形成了对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在冬天,空气就比较稳定,上下的气温差不像夏天那么大,空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像夏天那么的强烈,积雨云不容易发生。冰雹也就难以形成。
冰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冰雹形成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融解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结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空气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要有强的风切变。
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g/m3,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夏天地表温度有时候会三十多度,其实在天上并没有这么热,如果能达到一定的距离,能达到零下,比如在天上4千米高度的时候,就已经到达零下了。并且冬天过后是吹南风的,南风含有很多的水分,而冬天则没有。
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