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首杜甫的诗,加赏析!谢谢!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0-26
展开全部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陷贼长安时所作。诗写诗人对月思念家室。其写思念不是从自己长安这边说起,而是从鄜州那边的妻子说起,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益见思念之深。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颔联写女儿随母亲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伤情。颈联设想妻子看月时的情景,“云鬟湿”说明妻子伫立望月之久。尾联写希望,盼望能够聚首相依。可见老杜钟情之至,也说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全诗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春夜的雨景,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紧扣一“喜”字作文章,处处都在写“喜”。首联把春雨写成有情之物,它在该来的时候就来了,一可喜也。颔联写春雨悄悄地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二可喜也。颈联写雨中涂景,野径云黑,渔火闪烁,好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好雨定会下个通宵吧!三可喜也。尾联写想象雨后的情景。经过一夜春雨滋润的锦官城定是百花盛开、春意更浓,此四可喜也。浦起龙说此诗“喜”意都从罅(xià)缝里迸透”,正道出了此诗的特点。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匿名用户
2013-10-26
展开全部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④未了⑤。
造化⑥钟神秀,阴阳⑦割昏晓。
荡胸生层⑧云,决⑨眦入归鸟。
会当⑩凌⑾绝顶,一览众山小。


[编辑本段]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青:山色。 5.未了:不尽。 6.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7.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8.曾:通“层”。 9.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登上。
原文
[编辑本段]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④不胜簪⑤。

注释
[编辑本段]

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
②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③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④浑欲:简直。欲:将要;就要。
⑤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胜:承受
原文
[编辑本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编辑本段]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投:投宿
3.逾:越过;翻过。
4.一何:何等,多么。苦:凄苦。
5.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某某某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6.戍:守卫,保卫。
7.附书:捎信。
8.惟:同“唯”(通假字),唯一的意思。“惟有”:就是只有的意思。
9.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长已矣:永远完了。
10.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11.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2.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3.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应:应征。
14.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5.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16.绝:断绝,没有。
17.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26
展开全部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咏怀古迹(其三)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

  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二句引出明妃,说“尚有村”,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三四句承上转出一出深宫,竟死塞外之意。“一去”二字说得痛切。“紫台”,汉宫名。“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得凄绝。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独留”,“向黄昏”,“青冢”,都透出明妃之怨恨。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厉,是以虚笔运实事。“省识”与“空归”对文,“省识”即详识。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又可想而知了。故“画图省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一去紫台”、“独留青冢”,说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怨,这里饱含家国之思,因此六句引出“环佩归魂”。美如明妃,抱恨绝域,因而此句说其死之遗恨未偿,故曰“归魂”;而此“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结尾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琴操》:“昭君作怨思之歌。”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结尾一气喷薄,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咏怀古迹》组诗借古迹以咏怀,叹庾信之“萧瑟”,伤宋玉之“空文藻”,悲明妃之“怨恨”,感怀蜀主身后之“虚无”,奴惜诸葛孔明之大功不成。诗人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因此全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登高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也被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开篇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风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于声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眺望,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生命,这里指到了晚年;“悲秋”二字写得深沉,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在这一联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尾联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三联表现感情,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26
展开全部
望岳_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戈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晓。[br/]诗中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其意境开阔,格调高昂。[br/]春望_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br/]本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中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做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做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其中的名句“烽火………万金”,使人感到意味无穷。(写不开了,我给你补充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