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六字诀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降低成本,“人”的因素第一
“人”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首先,它是具有规范动作、富有责任心的人;其次,是自主行动,独立创造价值。作为企业来说,首先应由具有规范动作、有组织观念、富有责任心,具有群性本质的“人”,这是最基本的;其次是通过企业持续不断地检验,使人逐渐升华为主观能动、富有创业智慧的人。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没有止境、无限延续的过程。
以 “企业的全员全面质量管理”为例。全员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员工面对具体的产品质量提出来的。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其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人员严把质量关,如发现零部件、材料制作、加工精练程度有缺陷,在可能的条件下,追加人力、物力、财力,尽量进行质量缺陷的弥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全员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这就是以产品质量零缺陷作为产品成本的出发点,它把重点放在操作人员的每一个加工程序的连续性的自我质量控制上。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纠正,不允许有问题的产品转移到下一道工序。它要求每一个员工具有 “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管理意识。它贯穿于整个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并充分发挥操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笔者所说明的“人”的概念和要求。它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日本运用推广,创造了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入全员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我国的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运行理念。
本文所说的“人”就是在成本控制的企业行为的大前提下,自主作业、自主控制成本的新型的人。
二、降低成本的“市”的因素
“市”指市场应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这里的市场需求包括变化着的市场容量、市场潜力、市场承载弹性等因素,这里主要指某种产品的市场占有或者控制份额。它既是一个静态的量——现实的量,也是一个不断转化为现实的量。适时生产系统要求实现“零存货”。这既是一个前提,又是一个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大量降低存货成本和仓储成本,节约支出。
“市”的因素,首先是一个量的因素;其次是一个动态的量的因素;再次是一个以“利”来衡量的量的因素,三者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市”的因素。
三、降低成本的“物”的因素
“物”是指产品设计所涵盖的全部需要的物化成本。即产品性能、采用的材料、工艺流程和生产成本都有关键性影响的设计方案所花费的产品成本,这都属于“物”的因素。根据某一权威部门统计,某一产品的成本有60%-80%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已经基本确定,产品投入生产以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是很大。因此,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放在产品的设计阶段。
产品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估计出产品的销售价格,再由企业的目标利润和它的盈利率确定产品的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确定目标成本后,设计人员和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就可以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进行设计。如果产品的全部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的设计是可行的;反之,则应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挤压,直到可行为止。第二步必须考虑产品的科技含量(主要指性能、寿命、专利技术)。这就是全部的需要物化的成本,即“物”的因素。
四、降低成本管理的“连”的因素
“连”是指全面降低作业成本链的管理。建立理想作业链,这就必须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在采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减少链的长度。实现成本共享、资源共用、程序简化、操作流畅、环环相扣、耗费最低,并且使整个作业链在动态中仍能不断地获得更新和改进。这就是一个动态的“连”字。既指具体的工艺、车间、厂房连接,又指管理上的各个职能部门的连接与指令的绝对畅通。当然“连”应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总之,各个工艺“连”得越紧凑,资源利用越充分,程序越简化,操作环环相扣,成本就越低,竞争优势就越大。
五、进行成本核“算”,确立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核算的程序
成本核“算”,主要指“算”的对象和程序。在作业法下,成本采用多种标准,以作业为核算对象,对同质成本库分别进行分配。计算过程与程序:确定作业,划分作业中心-按作业中心设成本数据库-将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产品上-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建立成本反馈制度。成本数据库按成本中心进行设计,每一个成本数据库代表那个成本中心,同质动因的成本可以进行合并,并进行相应的成本归集和分配。月末各个作业成本中心的成本进行汇总和归集,有序地分配到已完工的产成品和尚未完工的在产品上,确定单位生产的成本和企业生产的总成本。
首先,明确会计成本核算内容和服务对象,改革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一是成本内容应包括科技价值。凡外购的专利或专有技术,都有实际价格,应根据成品的寿命和周期进行分配,计入相应的产品成本中;自创的专利,也应评估进行计算。二是产品成本不应包括数量巨大非正常的停工损失和废品损失。产品废品损失涉及材料采购、材料检测等问题,更应看到工艺和操作的问题,甚至有些废品损失也很难分清具体原因。至于停工损失,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把停工损失计入产品成本,那么成本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三是改变对定额成本的变动及其差异的分摊。目前企业对实际成本和定额成本的差异处理方法主要采取直接分摊,由于定额的标准是过去生产成本数字,不随物价上涨、流程的改进、技术的运用而得到及时的修正,因而不能准确计算生产成本。建议采用定额标准时结合实物量,再换算成货币量,从而能及时修正。
其次,关注准确计算已发生的成本和费用的同时,及时释放生产成本的准确信息。
六、为降低成本而“测”
是指成本反馈和成本报告制度基础上的总体测算。用意是将成本支出、成本变化和成本动态,及时而准确综合地反映到企业管理者手中,从而使“测”有的放矢。这里的“测”主要是指企业决策者或管理者对未来事物的运行规律和轨迹进行测算和评估,趋利避害,及时抓住经济运行的规律,为企业谋求发展、有目的地降低产品成本消耗而“测”。传统的成本报告只反映或着重反映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信息。实际上,生产成本只是成本发生的一个环节,在产品市场调查阶段、产品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和后续服务阶段都将发生成本或者费用,只报告生产阶段是不够的。为了彻底控制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必须将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都报告上来,并按每一环节、每一阶段来累计产品生产引发的总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报告方法被称为“产品生命周期报告法”,即以产品寿命周期作为成本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够使企业管理者重视产品成本的各个环节,从全局上控制企业的一切成本支出与支出细节,并能将整个产品成本支出降至最低。
通过以上六个字的分析,从管理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就是对六字诀的理解和运用,说起来抽象用起来实际。它能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完善业绩核算和考核系统,而且能使企业改变组织结构,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过程管理,适应市场竞争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一、财务领域控制
提高资金运作水平,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加强资金调度与使用;第三要降低存货比例,加强存货管理。通过以上措施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筹资成本。
二、策略管理领域控制
技术创新,寻求新出路。在成本降低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只有从创新着手来降低成本,从技术创新上来降低原料用量或寻找新的、价格便宜的材料替代原有老的、价格较高的材料。
以销定产,避免盲目生产不适销对路的产品而造成积压。
三、采购领域控制
一般来说,采购部门要根据企业生产计划来编制,而企业生产计划是根据销售计划来制定的,这样环环相扣,只要销售计划不出大的偏差,采购计划就大体上是合理的。
四、生产领域控制
1、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合理组织安排生产,避免设备忙闲不均;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合理安排班次,增加设备实际工作时间,实行专业化协作等等,这样可以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扩展资料: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降低成本
一、全流程
企业要对产品设计、工艺、采购、制造、销售、使用的整个过程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不仅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控制,也要对生产前的设计、工艺和生产后的销售、使用所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有效的成本控制,主要是要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
事前控制,要认真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同计划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在必要时调整计划和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事中控制,又称执行控制,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与核心工作。
最后是事后控制,又称反馈控制,主要是分析执行情况,将其与控制标准相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并实施,防止问题再度发生。
二、全员化
企业要树立全员成本控制的理念,而不是仅靠管理者自己。
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增强成本意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所谓全员参与成本控制。
企业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内外资源,只有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才能真正实现费用成本、时间成本和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
因此,企业要积极构建全员成本管理模式,分解指标,明确责任,严格考核,牢固树立起干部员工“效益为先、降耗为本”的理念,确保企业效益最大化。
企业可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指标分解。
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实际条件与职能分工,将成本指标按年、季、月将费用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实行归口分级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从上到下,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有指标,构成严密、细致的全员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2、严肃月度成本计划,超前控制。
创业企业要制定成本计划,逐月公布下发,月底严格考核兑现,节奖超罚。月底对当月成本完成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成本费用超降原因,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降低成本意见,上报企业决策层,作为成本改进决策参考。
3、坚持勤算账、算细账的工作方法,要求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都要算成本账,分析成本情况,明确投入与产出关系,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坚决完成计划任务下的成本指标。
三、标准化
成本管理要力求做到量化,能够定量的要定量,不能定量的要定性,做到成本管理有标准可依。
标准成本是一种计划成本,这是进行成本管控的标杆。
企业把成本标准化就是要管理者建立各种成本定额,如采购成本定额、生产工艺定额、劳动工资定额、销售成本定额等。
定额成本是企业项目运营成本的现行定额,它反映了当期应达到的成本水平。
合理的成本定额是衡量企业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通过定额化管理,创业企业可避免费用开支的盲目和随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运营和管理效益。当然,成本定额也是对成本责任考核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四、责任化
实行目标成本责任管理,要将指标层层分解,实行定额定量管理和限额消耗承包,从而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真正落实到个人,并起到促进员工“天天精打细算,月月经营核算”的作用。
同时,还要根据员工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这种经济责任要与企业的费用、支出、利润相关联,更要与员工个人的经济利益及其个人在企业的发展相关。
只有企业内部的每个员工都来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消耗的发生,企业才会具有低成本竞争力。
这就是企业的成本责任,只有成本责任清晰,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上下同心来共同降低成本。
2013-10-26
2.选择适应资源能力的竞争模式.降低企业成本,舒缓由于竞争带来的成本压力.获取成本领先优势.
3.利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原理,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4.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和有效使用资源,寻找和利用无需支付成本的资源组合.实现成本倍减.
5. 利用产品特色.打破传统成本壁垒.增加盈利能力.
6.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无形损耗.
7.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存货及资金成本
8.在企业内部成本达到极限时.如何利用外部资源有效突破成本瓶颈.
2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