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 史桂梅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要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1、依据课标生物课程标准(P4)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前有很多学科的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改以来通常说的三维目标也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很多学校也要求老师在写教学目标时要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写,《大连市初中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也是按照这三个维度确定的教学目标,但是生物课标中却没有明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生物专家认为生物课标的能力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个人不能苟同。在编写《课堂教学案例》一书时,朱正威老师当时是说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写,但不必明确列出,以免有的节没有能力或情感目标,空着也不好看。我觉得今天我们仍然暂时按照朱正威老师的意见来写。2、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要全面。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节课中,可以适当地增删,有所侧重。要明确。是指不要过于随意拓展。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一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二要能体现四要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难度适中。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题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目标太笼统、含糊、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试)语句来陈述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表述(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能认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参考课标最后一页(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行为条件:明确限定。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的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谁?(学习者)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二、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本身和作者的编写意图来确定教学重点。 在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最主要、最本质、带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性知识和顺利进行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由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标具体内容标准的水平层次。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往的教学经历以及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确定教学难点,但是更多的难点要靠我们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去发现。其实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参上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而很多时候在讲课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启发,临时发挥的东西效果往往很好,所以在课后最好能补充到教案中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参考资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对知识心里理解的便利与否以及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所以确定难点应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活动能力三方面考虑。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由于知识深奥而学生又缺乏阶梯性知识;由于知识过于陌生而学生又缺乏知识储备造成的;由于探究活动中经验的缺乏、方法的不足、资源的欠缺、思路的狭窄、意志的软弱等造成的。四、课程资源的选择1、手段服从目标,形式服从内容。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该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资源形式的新奇。2、从教材出发走出教材。虽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圄于教材,不能“教”教科书;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和起点3、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在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即使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可能相同。如何注重地区间的差别、城乡间的差别,生活环境的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别等问题。4、注重利用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资源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会觉得“资源短缺”,会觉得活动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讲教科书”的情形。在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无形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这是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借助其他学科、其他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活动,利用社区活动或节假日活动,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重复开展活动。利用好与工厂、农村、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的“关系”,这种无形资源,开展活动时可以省去许多事情。5、儿童参与选择课程资源。正如为了确保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利实效性,应当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样,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也应当让儿童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儿童参与资源的选取可以丰富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儿童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会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