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个回答
2013-10-27
展开全部
诗仙李白的武汉情缘
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年),字太白。今大多认为其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於安西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后随家迁至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一生著述颇多,手稿虽多有遗失,经后人收集整理仅存十之一二,但今存诗仍有千余首,被人称作诗仙。李白25岁时离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7岁时在湖北安陆取妻安家十年,而武汉(时为江夏、汉阳两地)北有汉水可去秦陇,南经洞庭可抵潇湘,长江又东连吴越、西接巴蜀,自是李白多次游历驻足之地。据皮明休先生称,李白关于武汉的诗作就有五十余首。由此可见李白与武汉的情缘之深。
“江城”别名源于李白
李白曾作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玉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lào梅花(梅花落,曲名)。”后来人们便把武汉称作江城。“江城”这一武汉别名的冠名权即非李白莫属。
其实,在李白的诗作中还把其它的几处地方称作江城,如在《襄阳曲四首》中就有:“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此处鞮同堤,襄阳古堤名)。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把襄阳也称为江城,而且可能还早于武汉,但可惜的是襄阳未能把握好“机遇”,至让武汉占先。
李白与汉阳郎官湖
说到冠名权,汉阳城内旧时有一郎官湖,其湖名也是为李白所起。乾元元年(758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经过汉阳,恰遇旧友尚书郎张谓因公来汉(江夏、汉阳),张、李及汉阳地方官泛游城南湖上,张即对李讲:“夫子(李白)可为我(张谓)标之佳名。”李白遂作《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称该湖名郎官湖:“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郎官湖旧在汉阳城南,广达“百顷”,宋时曾被长江“吞没”;明代时已成为东西向的一条宽沟(见明1521年《湖广图经志图》);清末在城东南角仅只剩下一个直径约三十多米的小塘(见清1909年 《汉阳府城附近最新图》);至建国初年,只剩一沟港与城外相通(见1949年《新武汉市街道详图》)。
如今已很少有人了觧这一段历史掌故,即便是当地的一些老人,还误认为“郎官”就是指的李白。还有的文章在介绍这段历史时,也错把“尚书郎张谓”写作“尚书张谓”(可能是笔误。张谓字正言,在此诗稍后的大历年间曾任礼部侍郎,尚书郎仅为尚书的属员),而李白在该诗序中, 又有“乾元岁秋八月,白迁於夜郎”句,“迁”本为贬谪之意,但也可理解为升迁,因此使人误认为李白是降职去夜郎作官。殊不知李白曾任永王李璘的幕僚,因李璘有“谋反”之嫌李白本应杀头,后亏汾阳王郭子仪以爵位担保,才由死刑改无期流放贵州夜郎(见《新唐书.李白》:“璘败,(李白)当诛……至时郭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后又因改元(至德攺乾元,另说因当年天旱而大赦天下)大赦政策的落实,李白才被无罪释放。
李白“搥碎”黄鹤楼
有关李白在武汉的传说故事中,众所周知的当属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了。传说李白兴冲冲地来到黄鹤楼,正准备吟诗作赋以示“到此一游”时,却猛然看见了崔颢题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那首诗,自愧难以逾越,遂叹道:“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发誓从此搁笔不再作诗。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野史戏谈,也知道这首打油诗是一个和尚写的,绝非李白所作。不过在李白的《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确实有“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的诗句,因此李白“搥碎黄鹤楼”的诗句确有此事,估计是李白与南陵县令韦冰曾互相赠诗,其中就有搥碎黄鹤楼的诗句。可惜该诗已经失传,究竞李白为何事要“搥碎黄鹤楼”则难以得知了(李白另一首《醉后答李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中还有:“黄鹤高楼已搥碎”句,但有人称此诗为他人伪作)。
李白与放鹰台
在李白的诗集中,还收录有《观放白鹰二首》,其一为:“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其二为:“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有人称是760年李白去洪山修静寺李邕旧宅凭吊后,来到东湖边放鹰时所作。但在李白的所有诗集校注中,均未见有关于该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的注释,更无写作于今武汉之说。而且从这两首诗中还可看出,第一首写得是“八月”之景,而且从“边风”、“胡鹰”二词看,描写的似应为西北边境之景;而第二首则写得是“十二月”之情,也有人认为此首应是唐代另一诗人高适(约706—765年)不得志时所作(高适诗集中作《见人臂苍鹰》)。此外,在湖北的地方志书中,也均未有李白放鹰台一说,而乾隆《江夏县志》相反倒有:“放鹰台,在洪山后,明楚藩放鹰处。”根本就没有李白什么事。所以说此二首为李白作于此台太过牵强。
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年),字太白。今大多认为其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於安西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后随家迁至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一生著述颇多,手稿虽多有遗失,经后人收集整理仅存十之一二,但今存诗仍有千余首,被人称作诗仙。李白25岁时离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7岁时在湖北安陆取妻安家十年,而武汉(时为江夏、汉阳两地)北有汉水可去秦陇,南经洞庭可抵潇湘,长江又东连吴越、西接巴蜀,自是李白多次游历驻足之地。据皮明休先生称,李白关于武汉的诗作就有五十余首。由此可见李白与武汉的情缘之深。
“江城”别名源于李白
李白曾作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玉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lào梅花(梅花落,曲名)。”后来人们便把武汉称作江城。“江城”这一武汉别名的冠名权即非李白莫属。
其实,在李白的诗作中还把其它的几处地方称作江城,如在《襄阳曲四首》中就有:“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此处鞮同堤,襄阳古堤名)。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把襄阳也称为江城,而且可能还早于武汉,但可惜的是襄阳未能把握好“机遇”,至让武汉占先。
李白与汉阳郎官湖
说到冠名权,汉阳城内旧时有一郎官湖,其湖名也是为李白所起。乾元元年(758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经过汉阳,恰遇旧友尚书郎张谓因公来汉(江夏、汉阳),张、李及汉阳地方官泛游城南湖上,张即对李讲:“夫子(李白)可为我(张谓)标之佳名。”李白遂作《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称该湖名郎官湖:“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郎官湖旧在汉阳城南,广达“百顷”,宋时曾被长江“吞没”;明代时已成为东西向的一条宽沟(见明1521年《湖广图经志图》);清末在城东南角仅只剩下一个直径约三十多米的小塘(见清1909年 《汉阳府城附近最新图》);至建国初年,只剩一沟港与城外相通(见1949年《新武汉市街道详图》)。
如今已很少有人了觧这一段历史掌故,即便是当地的一些老人,还误认为“郎官”就是指的李白。还有的文章在介绍这段历史时,也错把“尚书郎张谓”写作“尚书张谓”(可能是笔误。张谓字正言,在此诗稍后的大历年间曾任礼部侍郎,尚书郎仅为尚书的属员),而李白在该诗序中, 又有“乾元岁秋八月,白迁於夜郎”句,“迁”本为贬谪之意,但也可理解为升迁,因此使人误认为李白是降职去夜郎作官。殊不知李白曾任永王李璘的幕僚,因李璘有“谋反”之嫌李白本应杀头,后亏汾阳王郭子仪以爵位担保,才由死刑改无期流放贵州夜郎(见《新唐书.李白》:“璘败,(李白)当诛……至时郭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后又因改元(至德攺乾元,另说因当年天旱而大赦天下)大赦政策的落实,李白才被无罪释放。
李白“搥碎”黄鹤楼
有关李白在武汉的传说故事中,众所周知的当属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了。传说李白兴冲冲地来到黄鹤楼,正准备吟诗作赋以示“到此一游”时,却猛然看见了崔颢题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那首诗,自愧难以逾越,遂叹道:“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发誓从此搁笔不再作诗。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野史戏谈,也知道这首打油诗是一个和尚写的,绝非李白所作。不过在李白的《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确实有“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的诗句,因此李白“搥碎黄鹤楼”的诗句确有此事,估计是李白与南陵县令韦冰曾互相赠诗,其中就有搥碎黄鹤楼的诗句。可惜该诗已经失传,究竞李白为何事要“搥碎黄鹤楼”则难以得知了(李白另一首《醉后答李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中还有:“黄鹤高楼已搥碎”句,但有人称此诗为他人伪作)。
李白与放鹰台
在李白的诗集中,还收录有《观放白鹰二首》,其一为:“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其二为:“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有人称是760年李白去洪山修静寺李邕旧宅凭吊后,来到东湖边放鹰时所作。但在李白的所有诗集校注中,均未见有关于该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的注释,更无写作于今武汉之说。而且从这两首诗中还可看出,第一首写得是“八月”之景,而且从“边风”、“胡鹰”二词看,描写的似应为西北边境之景;而第二首则写得是“十二月”之情,也有人认为此首应是唐代另一诗人高适(约706—765年)不得志时所作(高适诗集中作《见人臂苍鹰》)。此外,在湖北的地方志书中,也均未有李白放鹰台一说,而乾隆《江夏县志》相反倒有:“放鹰台,在洪山后,明楚藩放鹰处。”根本就没有李白什么事。所以说此二首为李白作于此台太过牵强。
2013-10-27
展开全部
尽管传说中的李白搁笔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无史料实据可考。而今重建于黄鹤楼东侧的那座“搁笔亭”,亦不过是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国子监博士的戏剧大家孔尚任倡议所命。但李白一生中却至少三登黄鹤楼(有诗为证: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15次吟诵黄鹤楼。是对黄鹤楼情有独钟,还是对崔氏的黄鹤楼》耿耿于怀?
窃以为,二者兼而有之。
作为一代“诗仙”的李白,一生中先后15次吟诵同一座楼,这可能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李白有关黄鹤楼的诗篇中,不乏经典佳作。唐玄宗开元年间,风流倜傥的青年诗人李白,踌躇满志地来到江城,在黄鹤楼下送别友人、诗人孟浩然,写下了《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以其开阔的意境和隽永的笔触流传千古。从中,我们仿佛看到年轻的李白,凝视春江中渐远的飞帆,动了离情;船上的孟浩然,回望云水间的江楼,亦如看见依依不去的李白。这留在诗史上的平仄,足以让今人穿越时空的隧道,静立于古黄鹤楼畔,伴“诗仙”共送那远去的孤帆。它不仅堪称送别友人的佳作,也为这座江南名楼增添了诗情画意般的诱人姿色。其中的“烟花”一词,则可能引自崔诗中的“烟花江上使人愁”。
李白写武汉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五月自然也没有梅花可落,《梅花落》是古代一名曲。
李白遭贬谪后,又作《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汉从此有了“江城”之别号。需要说明的是“落梅花”其实是笛曲名“梅花落”之倒置,否则无法解释五月江城何以“落梅花”。
窃以为,二者兼而有之。
作为一代“诗仙”的李白,一生中先后15次吟诵同一座楼,这可能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李白有关黄鹤楼的诗篇中,不乏经典佳作。唐玄宗开元年间,风流倜傥的青年诗人李白,踌躇满志地来到江城,在黄鹤楼下送别友人、诗人孟浩然,写下了《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以其开阔的意境和隽永的笔触流传千古。从中,我们仿佛看到年轻的李白,凝视春江中渐远的飞帆,动了离情;船上的孟浩然,回望云水间的江楼,亦如看见依依不去的李白。这留在诗史上的平仄,足以让今人穿越时空的隧道,静立于古黄鹤楼畔,伴“诗仙”共送那远去的孤帆。它不仅堪称送别友人的佳作,也为这座江南名楼增添了诗情画意般的诱人姿色。其中的“烟花”一词,则可能引自崔诗中的“烟花江上使人愁”。
李白写武汉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五月自然也没有梅花可落,《梅花落》是古代一名曲。
李白遭贬谪后,又作《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汉从此有了“江城”之别号。需要说明的是“落梅花”其实是笛曲名“梅花落”之倒置,否则无法解释五月江城何以“落梅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7
展开全部
《黄鹤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7
展开全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轻栽空悠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