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开全部
走进碧云寺,一种蕴涵着特别高雅与和谐的庄重感觉,立即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寺院自下而上,依着倾斜的山势建成,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一层比一层升高,优美典雅的景致也一级比一级递进,六进的院落呈现出极强的艺术性,形成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格局,所到之处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北门登临山门大殿,殿中的哼哈二将虽然在文革中惨遭破坏,属于重塑的金身,但威武雄健的身姿,气势轩昂的神态,坚定刚毅的气度,都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之感;二进殿弥勒佛殿正中是一尊明代铸造的大型青铜弥勒佛坐像,袒胸露怀,体态生动自然,满脸笑容,十分可亲可敬,在此处能让人加深了对“大肚能容”内涵的理解,领略了“慈颜常笑”的魅力;三进殿是能仁寂照殿,释迦牟尼端坐中间,这里的佛祖仿佛显现出了一种平等、仁爱的意识,不禁令人产生了一种民主、祥和的向往;四进殿菩萨殿内设有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地藏等五尊菩萨,每一尊菩萨都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身后墙壁上镶嵌着福禄寿吉四星,睿智的眼睛,晶莹明亮,炯炯有神,使人觉得格外的感奋;五进殿为普明秒觉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此处作为了停灵的享殿,是先生遗体的暂厝之地。殿门上有宋庆龄亲手题写的“孙中山纪念堂”匾额,殿内安放着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殿里虽然没有任何铺张或渲染的痕迹,但却能让人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化作用;最后一进院落是金刚宝座塔,中山先生的遗体迁往南京中山陵以后,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衣冠封葬于塔基的拱门里,金刚宝座塔就是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金刚宝座塔是全寺最高的建筑,也是西山东麓的制高点。登临塔顶,京郊景观,一览无余,北京独有的都市风貌可以尽收眼底。我看到远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塔,两座遥相呼应的宝塔不仅使我感到了大千世界的气势恢弘,同时也对碧云寺寺院的精巧布局更加赞羡不已。
我觉得碧云寺的六进院的布局,肯定不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它的构思很可能与中国《周易》六爻理论有一定联系。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辨证思想,体现了阴与阳、静与动、刚与柔、远与近、内与外的有机统一。当然这些还只是表层的现象,更值得称道的,是碧云寺把慈悲的内涵进行了无声的阐释,在自然的流露中昭示了一种静谧中的博大。佛教中,无论是大小乘都是提倡慈悲的,尤其是大乘佛教,更以慈悲济世为己任。《华严经·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在碧云寺里,我反复的审度和思忖,确实感受到这种大慈大悲的力量。
在弥勒佛塑像前,人们往往感到压力是最小的,在神秘色彩极为浓厚的寺院中,也许这里更适合轻松的对话和默默的思考。“弥勒”本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慈氏”。据佛经所载,他住于上界的兜率天,后降生人间,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也有一云游僧,身躯胖大,袒胸露腹,随身携一布袋,四处化缘,见物即乞,随处寝卧,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慈悲一生,端坐而逝。直到临终前还不断念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万。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表现了一种乐于济人,安于无我的高尚胸怀。在“慈氏”面前,我想起了一个把“心存感激”作为处世格言的挚友。挚友有一颗宽怀大度的心,对家人,对朋友,对工作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热诚,甘愿多做贡献,甘于默默承受委屈,这些都当作极平常的事情。我想坚忍也是一种慈悲,是一种功德。与贤人挚友相比,反思自己,察出了渺小和自私。
在寺院中,人们得以瞻仰和缅怀孙中山先生,应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际遇。把一个中国当代伟人的纪念堂设置在佛家寺院里,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独特之举。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第一位伟人”,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仁慈和蔼的贤人。在纪念馆里,珍藏着两幅孙先生的题词。一幅是:“天下为公”,另一幅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共和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年仅59岁的一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仁爱的心,不仅对人民、对朋友,甚至对物也是一样的。据说辛亥革命成功后,有一次孙先生来北京瞻仰碧云寺。看见碧云寺塔顶有一棵松树,树的根部压着许多大石块,就立刻把碧云寺的和尚招呼过来,对和尚说:“树根被石头压着会很痛苦的,应该赶快搬开,这棵树才会有盎然的生意。”这充分体现了孙先生“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的精神。
来碧云寺,必须去参观大名鼎鼎的罗汉堂。这个罗汉堂也是我国四个著名罗汉堂中比较完美的一个。罗汉堂是佛教中功德高尚人的云聚之地,在这里矗立着神形毕肖、情态各异的508尊罗汉,有眉开眼笑的,有怒目圆睁的,有挥拳施脚的,个个都栩栩如生,有极珍贵的艺术价值。罗汉堂的布局是“田”字型,东、西、南、北各个道口分塑有护法神韦驮、地藏菩萨、接引佛、疯僧四尊罗汉。我在韦驮塑像前屏神凝思,突然想起了双林寺中的韦驮塑像来,那座韦驮塑像的最大特点是忠诚,塑像的头部向右转,眼睛却向左看,黑眼球聚凝在眼睛的左上角,表现了韦驮对观音菩萨的无比忠诚。而罗汉堂的这尊韦驮的塑像,是所有虔诚人的护法神。他单手稳扶刀柄,挺胸昂然直立,脸部的肌肉特别丰满,目光炯炯的双眼向前凝视,表现出一种坚毅顽强的气概。看到了韦驮的塑像我感到就像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邂逅相遇一样,一种亲切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在堂内北面的房梁上有一尊最小的塑像,这就是济公的塑像。据说佛祖如来在灵山召集法会排座次时,由于济公在凡间打抱不平而来迟,没有了他的座位,佛祖让他坐在了梁上。虽然济公被称为“梁上君子”,但仍令我感到由衷的敬佩。罗汉堂里还有一尊身着盔甲、气宇轩昂、庄重威严、与众不同的罗汉,这是清代乾隆皇帝自封罗汉所塑的佛像。我看到这尊贵为天子的皇帝装扮而成的罗汉,除了惊异之外,还有一点作戏的感觉。但随后看到一幅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的对联时,似乎又有新的感悟。对联上联是:“果证吉祥云,三千已遍”,下联是:“观融功德水,五百非多”,横批是:“海会应真”。上下贯通起来,我理解大意是:吉祥的云朵,证明了众罗汉修行圆满取得了正果,深广的功德遍及了三千世界;像极乐世界中的功德水一样,融会成达观的真理,具有这样美德的人,五百的数量也不算多;功德圆满的人,终有一天会像江河汇入大海一样聚集一起,那是最诚真,最快乐的境界。
从孙中山纪念堂后拾级而上,顺山势而建的木、石、砖三座牌坊很有特色。我很欣赏第二座汉白玉石雕的牌坊,上面刻着云纹、麒麟、狮子等精美的浮雕,既不同寻常,又兼容并蓄,使人一见倾心,觉得心情特别舒畅。从白玉石雕牌坊回首,可造访流泉环绕的水泉院,这里松柏参天,秀色宜人,来到这里会感到另一番全新的气象。
水泉院清幽安谧,泉水从石壁隙中流出,潺潺有声。院子的南面有一棵著名的“三代树”。据文献记载:这棵树本来生在枯根中,最早是一棵槐树,经历数百年而枯萎,后来在槐树树根里生出一棵柏树,过了数百年再枯萎,最后在柏树根部又生出一棵银杏树来。我站在“三代树”旁,由近及远放眼整个西山,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秀雅翠林,也到处孕育出浓浓的春意。抬头仰视这棵参天大树,虽然仍是早春的季节,银杏树还没有长出茂密的枝叶,但粗壮的树干,丰满的树枝,已使人感到了勃勃的生机。虽然树周围没有碧绿的芳草和美丽的鲜花,但漫山遍野的青松却紧紧伴随着它,鼓励着它,给了它以茁壮生长的巨大勇气。我看到“三代树”的一侧,有一个诗碑,上面有诗云: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晨曦伴,惟有山腰汨汨泉。读了此诗,我的诗意大发,也不禁吟了一首:近羡松青远羡林,默将心曲告白云。葱茏郁茂皆情韵,酿作春潮涌向君。
应该说此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碧云寺的美丽景色中。碧云寺的美绝不是古人所云的“纤侬”、“纤秀”所能够比拟。从“三代树”的接续而生,就已经给人们揭示了世界上万物相依相生的奥秘。倘再把碧云寺的风光细细咀嚼,反复品味,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且还能给人增添无限的激情和活力。
从北门登临山门大殿,殿中的哼哈二将虽然在文革中惨遭破坏,属于重塑的金身,但威武雄健的身姿,气势轩昂的神态,坚定刚毅的气度,都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之感;二进殿弥勒佛殿正中是一尊明代铸造的大型青铜弥勒佛坐像,袒胸露怀,体态生动自然,满脸笑容,十分可亲可敬,在此处能让人加深了对“大肚能容”内涵的理解,领略了“慈颜常笑”的魅力;三进殿是能仁寂照殿,释迦牟尼端坐中间,这里的佛祖仿佛显现出了一种平等、仁爱的意识,不禁令人产生了一种民主、祥和的向往;四进殿菩萨殿内设有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地藏等五尊菩萨,每一尊菩萨都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身后墙壁上镶嵌着福禄寿吉四星,睿智的眼睛,晶莹明亮,炯炯有神,使人觉得格外的感奋;五进殿为普明秒觉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此处作为了停灵的享殿,是先生遗体的暂厝之地。殿门上有宋庆龄亲手题写的“孙中山纪念堂”匾额,殿内安放着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殿里虽然没有任何铺张或渲染的痕迹,但却能让人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化作用;最后一进院落是金刚宝座塔,中山先生的遗体迁往南京中山陵以后,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衣冠封葬于塔基的拱门里,金刚宝座塔就是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金刚宝座塔是全寺最高的建筑,也是西山东麓的制高点。登临塔顶,京郊景观,一览无余,北京独有的都市风貌可以尽收眼底。我看到远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塔,两座遥相呼应的宝塔不仅使我感到了大千世界的气势恢弘,同时也对碧云寺寺院的精巧布局更加赞羡不已。
我觉得碧云寺的六进院的布局,肯定不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它的构思很可能与中国《周易》六爻理论有一定联系。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辨证思想,体现了阴与阳、静与动、刚与柔、远与近、内与外的有机统一。当然这些还只是表层的现象,更值得称道的,是碧云寺把慈悲的内涵进行了无声的阐释,在自然的流露中昭示了一种静谧中的博大。佛教中,无论是大小乘都是提倡慈悲的,尤其是大乘佛教,更以慈悲济世为己任。《华严经·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在碧云寺里,我反复的审度和思忖,确实感受到这种大慈大悲的力量。
在弥勒佛塑像前,人们往往感到压力是最小的,在神秘色彩极为浓厚的寺院中,也许这里更适合轻松的对话和默默的思考。“弥勒”本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慈氏”。据佛经所载,他住于上界的兜率天,后降生人间,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也有一云游僧,身躯胖大,袒胸露腹,随身携一布袋,四处化缘,见物即乞,随处寝卧,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慈悲一生,端坐而逝。直到临终前还不断念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万。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表现了一种乐于济人,安于无我的高尚胸怀。在“慈氏”面前,我想起了一个把“心存感激”作为处世格言的挚友。挚友有一颗宽怀大度的心,对家人,对朋友,对工作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热诚,甘愿多做贡献,甘于默默承受委屈,这些都当作极平常的事情。我想坚忍也是一种慈悲,是一种功德。与贤人挚友相比,反思自己,察出了渺小和自私。
在寺院中,人们得以瞻仰和缅怀孙中山先生,应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际遇。把一个中国当代伟人的纪念堂设置在佛家寺院里,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独特之举。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第一位伟人”,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仁慈和蔼的贤人。在纪念馆里,珍藏着两幅孙先生的题词。一幅是:“天下为公”,另一幅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共和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年仅59岁的一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仁爱的心,不仅对人民、对朋友,甚至对物也是一样的。据说辛亥革命成功后,有一次孙先生来北京瞻仰碧云寺。看见碧云寺塔顶有一棵松树,树的根部压着许多大石块,就立刻把碧云寺的和尚招呼过来,对和尚说:“树根被石头压着会很痛苦的,应该赶快搬开,这棵树才会有盎然的生意。”这充分体现了孙先生“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的精神。
来碧云寺,必须去参观大名鼎鼎的罗汉堂。这个罗汉堂也是我国四个著名罗汉堂中比较完美的一个。罗汉堂是佛教中功德高尚人的云聚之地,在这里矗立着神形毕肖、情态各异的508尊罗汉,有眉开眼笑的,有怒目圆睁的,有挥拳施脚的,个个都栩栩如生,有极珍贵的艺术价值。罗汉堂的布局是“田”字型,东、西、南、北各个道口分塑有护法神韦驮、地藏菩萨、接引佛、疯僧四尊罗汉。我在韦驮塑像前屏神凝思,突然想起了双林寺中的韦驮塑像来,那座韦驮塑像的最大特点是忠诚,塑像的头部向右转,眼睛却向左看,黑眼球聚凝在眼睛的左上角,表现了韦驮对观音菩萨的无比忠诚。而罗汉堂的这尊韦驮的塑像,是所有虔诚人的护法神。他单手稳扶刀柄,挺胸昂然直立,脸部的肌肉特别丰满,目光炯炯的双眼向前凝视,表现出一种坚毅顽强的气概。看到了韦驮的塑像我感到就像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邂逅相遇一样,一种亲切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在堂内北面的房梁上有一尊最小的塑像,这就是济公的塑像。据说佛祖如来在灵山召集法会排座次时,由于济公在凡间打抱不平而来迟,没有了他的座位,佛祖让他坐在了梁上。虽然济公被称为“梁上君子”,但仍令我感到由衷的敬佩。罗汉堂里还有一尊身着盔甲、气宇轩昂、庄重威严、与众不同的罗汉,这是清代乾隆皇帝自封罗汉所塑的佛像。我看到这尊贵为天子的皇帝装扮而成的罗汉,除了惊异之外,还有一点作戏的感觉。但随后看到一幅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的对联时,似乎又有新的感悟。对联上联是:“果证吉祥云,三千已遍”,下联是:“观融功德水,五百非多”,横批是:“海会应真”。上下贯通起来,我理解大意是:吉祥的云朵,证明了众罗汉修行圆满取得了正果,深广的功德遍及了三千世界;像极乐世界中的功德水一样,融会成达观的真理,具有这样美德的人,五百的数量也不算多;功德圆满的人,终有一天会像江河汇入大海一样聚集一起,那是最诚真,最快乐的境界。
从孙中山纪念堂后拾级而上,顺山势而建的木、石、砖三座牌坊很有特色。我很欣赏第二座汉白玉石雕的牌坊,上面刻着云纹、麒麟、狮子等精美的浮雕,既不同寻常,又兼容并蓄,使人一见倾心,觉得心情特别舒畅。从白玉石雕牌坊回首,可造访流泉环绕的水泉院,这里松柏参天,秀色宜人,来到这里会感到另一番全新的气象。
水泉院清幽安谧,泉水从石壁隙中流出,潺潺有声。院子的南面有一棵著名的“三代树”。据文献记载:这棵树本来生在枯根中,最早是一棵槐树,经历数百年而枯萎,后来在槐树树根里生出一棵柏树,过了数百年再枯萎,最后在柏树根部又生出一棵银杏树来。我站在“三代树”旁,由近及远放眼整个西山,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秀雅翠林,也到处孕育出浓浓的春意。抬头仰视这棵参天大树,虽然仍是早春的季节,银杏树还没有长出茂密的枝叶,但粗壮的树干,丰满的树枝,已使人感到了勃勃的生机。虽然树周围没有碧绿的芳草和美丽的鲜花,但漫山遍野的青松却紧紧伴随着它,鼓励着它,给了它以茁壮生长的巨大勇气。我看到“三代树”的一侧,有一个诗碑,上面有诗云: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晨曦伴,惟有山腰汨汨泉。读了此诗,我的诗意大发,也不禁吟了一首:近羡松青远羡林,默将心曲告白云。葱茏郁茂皆情韵,酿作春潮涌向君。
应该说此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碧云寺的美丽景色中。碧云寺的美绝不是古人所云的“纤侬”、“纤秀”所能够比拟。从“三代树”的接续而生,就已经给人们揭示了世界上万物相依相生的奥秘。倘再把碧云寺的风光细细咀嚼,反复品味,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且还能给人增添无限的激情和活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