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上有何意义

 我来答
卖萌滚粗92
推荐于2017-11-26 · TA获得超过1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3万
展开全部
  氨中毒学说在上一世纪已有人提出,经过近百年来的大量研究,氨中毒学说受到普遍重视,至今该学说在某些肝性脑病的发生机理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其根据主要有:①肝性脑病患者血及脑脊液中氨增多;②动物被注入铵盐后陷入昏睡,给肝硬化患者口服铵盐,引起与肝昏迷相同的症状;③采取降血氨的措施可使患者从昏迷中清醒。   血氨增高以后,随血流到达脑组织的氨增多,传统的看法是氨与脑内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及谷氨酰胺,使α-酮戊二酸消耗,而血脑屏障又阻碍了血中α-酮戊二酸进入脑组织,这样使脑内α-酮戊二酸减少,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紊乱甚至昏迷。根据这个原理,临床上应用谷氨酸钠(或钾)治疗肝昏迷,它可以和氨结合成谷氨酰胺,以降低血氨,有一定疗效。然而也有报告肝性脑病时血和脑脊液中α-酮戊二酸并没有减少,故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原理尚待进一步探讨。氨增多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异常的兴奋,可能是肝性脑病时出现精神症状的原理之一。   γ-氨基丁酸是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由谷氨酸经脱羧酶作用形成,形成的γ-氨基丁酸又经转氨酶作用而分解。有报道氨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结果γ-氨基丁酸蓄积,出现中枢抑制和昏迷。也有人认为,谷氨酸脱羧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在脑中由吡哆醛和ATP生成,氨中毒时可能生成不足,以致γ-氨基丁酸生成减少,使肝性脑病患者出现抽搐和躁动症状。因此认为,对于兴奋型肝性脑病患者宜应用γ-氨基丁酸,以解除抽搐躁动症状。同时γ-氨基丁酸可以与氨结合,形成γ-氨基丁酰氨,起到对氨的解毒作用。   体液pH值正常时,氨约有98%以氨离子(NH+4)的形式存在。NH+4因带正电荷,不易通透。在肝性脑病时,可以是由于血氨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通气过度,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也可以是长期使用利尿剂、大量输葡萄糖或呕吐等引起的低血钾导致的代谢性碱中毒。碱中毒可加强氨的毒性。此外,细胞内外之间的pH梯度暂时增加(细胞内pH较细胞外为低),也有利于氨弥散入神经细胞,因而碱中毒能加强氨的毒性,加重肝性脑病。此时纠正低血钾和碱中毒在减轻氨对肝性脑病的毒性作用上有一定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