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和晁衡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人?贡献是什么?
3个回答
2013-10-28
展开全部
留唐学生晁衡(即阿陪仲麻吕)是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善诗文,任唐御史中丞。与李白关系密切。回国时误传遇难,李白作《哭晁卿衡》,后返回长安。晁衡:留唐任职,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吕(698—770)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国名字叫晁衡。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当时他还不满20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先后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是从三品,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且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非常悲痛,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晁衡后来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
法显是我国最早去印度取经的僧人。东晋人,俗姓龚,平阳人,有兄三人,均在幼年夭亡。他生下后,父担心他亦难留世,在他三岁时,寄一老和尚度为沙弥。谁知回家后得病,延医无效,命在垂危。父急忙将他再送寺院,在老和尚的细心照料下,病竟好了!从此其父不敢领回。母亲思儿殷切,常至寺院探望。
法显十岁丧父。叔父悯其母寡独无依,强令他还俗。他说:“我是父亲一再送到寺院的,现在我正在学道稍有长进之时,怎可半途而废呢?以后我常回家探望母亲就是了。”叔父拗不过他,只得作罢。几年后,母亲也死了,他回家料理好丧事,即归寺院。
他的师父农禅并重,全寺僧人种了百十亩稻田。一次与同修数十人在田间割稻,突然来了不少饥民抢夺稻谷,众沙弥阻止,惟有法显和颜悦色地对饥民道:“你们大概是外地逃荒来的吧?想必饿极了,你们尽管取吧。”众饥民对这小沙弥感激不尽。
沙弥们傍晚回去禀告,师父非但没有责备法显,反而嘉奖他做得对。师父说:“出家人应以慈悲喜舍为本,急人所急。”
法显在二十岁时受具足戒。由于他修学精勤,已深解不少经论,行为举止,也十分严肃。那时佛教初传东土,佛教经律论还非常缺少,他深感不足,他想:西域僧人既能千山万水来我国传道,难道我们就不能去天竺求法吗?他将想法告明师父,师父极为鼓励,说:“一个年轻比丘应该有一番大作为,要为弘法利生作出贡献。”法显异常高兴,就说服了同学多人,立下誓愿,于晋朝隆安三年,在长安出发了。师父为他们亲自送行,激动地说:“我很羡慕你们,遗憾的是我年纪老了,不能与你们同行;愿你们一路保重,不到灵山,决不归返!”
法显一行肩背干粮、水囊,往西进发。横渡流沙河时,他们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有时不知所处方向。他们饿了,稍稍吃些干粮;渴了,寻找有积水的地方喝个饱,并灌满水皮囊晚上不能赶路,便躺在沙地上,仰望星星。每天看着日出日落辨别方向,一路上循着人骸、兽骨作为路标,时常遇到热风扑面,飞沙袭人,把半个身子埋在沙里;但他们不怕苦,不退缩,终于渡过了大沙漠。
到了葱岭,只见白皑皑一片高低起伏的山峰。原来这里冬夏积雪,成了银色的冰雪世界。尤其是山高路滑,极难行走;有时峭壁千仞,连鹰隼也难飞过。幸亏山上还有前人凿的梯道小路,还可勉强通行。遇到两峰之间,更有艰险的索桥,要大胆地攀着悬索过去。若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底下是冰雪融化的滚滚激流。一路上梯道不计其数,索桥也有数十处。至此,法显的四、五个同伴,有的在过沙漠时畏难地回去了,有的在大荒漠得病死了,有一个在过索桥时跌入万丈深谷了,只有一个名叫慧景的师弟还跟着他。但是慧景这时也累病了。
法显是我国最早去印度取经的僧人。东晋人,俗姓龚,平阳人,有兄三人,均在幼年夭亡。他生下后,父担心他亦难留世,在他三岁时,寄一老和尚度为沙弥。谁知回家后得病,延医无效,命在垂危。父急忙将他再送寺院,在老和尚的细心照料下,病竟好了!从此其父不敢领回。母亲思儿殷切,常至寺院探望。
法显十岁丧父。叔父悯其母寡独无依,强令他还俗。他说:“我是父亲一再送到寺院的,现在我正在学道稍有长进之时,怎可半途而废呢?以后我常回家探望母亲就是了。”叔父拗不过他,只得作罢。几年后,母亲也死了,他回家料理好丧事,即归寺院。
他的师父农禅并重,全寺僧人种了百十亩稻田。一次与同修数十人在田间割稻,突然来了不少饥民抢夺稻谷,众沙弥阻止,惟有法显和颜悦色地对饥民道:“你们大概是外地逃荒来的吧?想必饿极了,你们尽管取吧。”众饥民对这小沙弥感激不尽。
沙弥们傍晚回去禀告,师父非但没有责备法显,反而嘉奖他做得对。师父说:“出家人应以慈悲喜舍为本,急人所急。”
法显在二十岁时受具足戒。由于他修学精勤,已深解不少经论,行为举止,也十分严肃。那时佛教初传东土,佛教经律论还非常缺少,他深感不足,他想:西域僧人既能千山万水来我国传道,难道我们就不能去天竺求法吗?他将想法告明师父,师父极为鼓励,说:“一个年轻比丘应该有一番大作为,要为弘法利生作出贡献。”法显异常高兴,就说服了同学多人,立下誓愿,于晋朝隆安三年,在长安出发了。师父为他们亲自送行,激动地说:“我很羡慕你们,遗憾的是我年纪老了,不能与你们同行;愿你们一路保重,不到灵山,决不归返!”
法显一行肩背干粮、水囊,往西进发。横渡流沙河时,他们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有时不知所处方向。他们饿了,稍稍吃些干粮;渴了,寻找有积水的地方喝个饱,并灌满水皮囊晚上不能赶路,便躺在沙地上,仰望星星。每天看着日出日落辨别方向,一路上循着人骸、兽骨作为路标,时常遇到热风扑面,飞沙袭人,把半个身子埋在沙里;但他们不怕苦,不退缩,终于渡过了大沙漠。
到了葱岭,只见白皑皑一片高低起伏的山峰。原来这里冬夏积雪,成了银色的冰雪世界。尤其是山高路滑,极难行走;有时峭壁千仞,连鹰隼也难飞过。幸亏山上还有前人凿的梯道小路,还可勉强通行。遇到两峰之间,更有艰险的索桥,要大胆地攀着悬索过去。若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底下是冰雪融化的滚滚激流。一路上梯道不计其数,索桥也有数十处。至此,法显的四、五个同伴,有的在过沙漠时畏难地回去了,有的在大荒漠得病死了,有一个在过索桥时跌入万丈深谷了,只有一个名叫慧景的师弟还跟着他。但是慧景这时也累病了。
2013-10-28
展开全部
法显(334年—420年),佛教高僧,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卓越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大师3 岁出家,20岁受大戒。为求取佛律,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自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先后于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部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祗阿毗昙》等梵本;于狮子国(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经》、《杂藏经》等梵本;并由海路经耶婆提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于义熙八年(412)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历时14 年,游历29国,历尽艰险。次年达建康(今江苏南京),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6卷本《 大般泥洹 》、《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另撰有《佛国记》,记录了他的行程及见闻。
法显大师3 岁出家,20岁受大戒。为求取佛律,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自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先后于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部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祗阿毗昙》等梵本;于狮子国(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经》、《杂藏经》等梵本;并由海路经耶婆提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于义熙八年(412)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历时14 年,游历29国,历尽艰险。次年达建康(今江苏南京),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6卷本《 大般泥洹 》、《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另撰有《佛国记》,记录了他的行程及见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8
展开全部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晋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 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晋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 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