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间如何相处

 我来答
白白小姐丶149
2013-10-20 · TA获得超过15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5万
展开全部
摘 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高中生因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业,严重的造成人格的不健全的事例有许多,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与人交往是一种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本着交流、尊重、宽容、独立的原则就能比较好的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高中生处在思想品格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高中三年是人生筋骨血肉成长最快的三年;人生意志品质形成的三年;决定一个人今后命运的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们要经历许多的压力与挑战,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集体中心情舒畅的迎接压力,迎接挑战,走好人生关键的这一步,但是由于家庭构成、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具有了明显时代烙印的个性特征:由优越感而产生的自以为是,却又经受不了挫折,因而优越感的背后是不易容忍,是脆弱;或由孤独感而产生的敏感排他性格,而孤独感的背后是难以融入人际关系环境。 从高一开学到现在,在班内哭的不是一个人,在背地流泪,或者想哭的人也不是一个人,每天晚上总想给家里打电话的人有许多。课间总有几个孤独的身影在教室门口徘徊……,这些现象说明存在交往困惑的中学生不乏其人,程度不一。他们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一旦发生什么不愉快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很希望找个人交流交流、倾诉一下,而现实却是:我们有些学生不会和身边的同学接近,不会和别人交流,浅尝辙止的尝试、交往失败也渐渐打击了他们继续在班里发展朋友的欲望,开始对班里的同学产生交往逆反,不愿在周围发展朋友。慢慢会变的孤僻,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会造成人格的不健全。 下面我以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案例1、学生A:学习一直很自觉,成绩很稳定。初中的时候,有两个相当铁的同性朋友,建立了相当牢固的人际小圈子,幸运的是她们到了同一所高中,而且其他两位同学就在隔壁班,学习之余的其它生活,比如下课、吃饭、归寝、活动大部分时间都粘一起,她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感觉,根本没有想到要在本班发展伙伴。一年后,由于班级的调整,她和原来的两位好朋友距离远了,曾经拥有的小圈子消失了,需要伙伴的时候,她惊恐地发现身边竟然没有朋友。看着班里其他同学说说笑笑,她觉得空前的孤独。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总想回家倾诉。 点评:曾经有一个自己的小圈子,人在圈内势必对圈外的人有一种排斥,这种排斥会引起圈外人的反感。当A总是在圈内交际的时候,自然会疏远圈外更多的同学,不给同学交流的机会,时间久了在寝室、在班内都没有自己的位置。 交个好朋友的确不易,希望彼此永远在一起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成长,生活范围、交往圈子、接触的人都要变化,我们就不能保守地抓住以往的朋友不放,而是每换一个环境都要重新建一个交际圈。所以,一首歌里唱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相待,让我们从此是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 建议:只要有新的交流,就会有新的朋友,朋友更新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正常的新陈代谢。一个学生周围的环境主要是由本班同学形成的,多和本班的同学交流,有利于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好的的发展环境。 案例2:学生B,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特想交朋友,但总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怕遭人冷眼,不敢和人交往,课余时间总独来独往,不和同学们一起玩。 点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中讲到,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固有的,尊重分自尊和他尊。 同学B:是过于自尊,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有的学生之所以不和别人一起活动,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以为别人可能不喜欢他(她)的加入,这只是他们的一种主观猜测。正像大象、小兔和长颈鹿不能相互比较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自我意像”,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社会作用等,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你也是世间唯一的存在,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我想告诉这些学生,而且有的事情,你跨出了第一步,只要再往前走一小步就会看见新的自我,关键是这时候你能不能坚持走第二步,还有没有勇气挤一个微笑给自己看。 建议:该出手时就出手,交往是需要勇气的。当你的脸皮足够厚时,会显得更有风度,有包容的气度。 同学C:缺少他尊,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 家庭规则:要求及满足(以亲情为基础)。 社会规则:合情合理则满足(以平等为基础,合理的成份更多一些)。 比如熄灯后往家里打电话:合情,但不合理。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主动适应不同的规则。 案例3、一节历史晚自习,我随意去教室看了看,发现梅子用双手捂耳,摇头晃脑的在背书,可她身后的雨蒙的动作却吓了我一跳,一只手拿书,另一只手拿圆规尖朝前对着前面的梅子……,我收了雨蒙的圆规,她在教室哭了半节课,后来一问,原来是梅子背书时向后靠到了雨蒙的桌子。 我们的许多家庭没有给孩子一个博大的胸襟,孩子在家里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进入高中,仍然保持这种习惯,你晃我的桌子,我就拿圆规扎你,你给我一拳,我一定要还你一脚……。 清代中期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夫人修书张英。张英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曹植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是以退为进,积极的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忍不是宽容,是一种无奈和迫不得已。朋友有错,做老好人,也不是宽容,真正的朋友应该以委婉的方法给同学提出建议帮同学改正。 案例4、有一位同学,对人很热情,朋友也很多,近来她很苦恼,经常有同学请她帮忙,占了她大量学习时间,有一次一个同学要演讲,来求她写演讲稿,写吧耽误学习,不写吧对不起朋友。 再近的同学,也要给对方独立的空间,这也是对朋友的尊重。同学间是一种朋友关系,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帮助同学是一种美德,但应有两个前提:(一)帮助是否在自己的力所能及范围之内(二)你的帮助是否对同学的发展有利。依据这两点,这位同学应以合适的方式向同学说不。 交往是一种能力。只有和身边的人相处好了,才能心情舒畅的进行学习与工作,否则就是孤独的大雁在单飞。现在常常碰到 “人脉存折” 一词,我们不妨用好莱坞流行的一句话来解释它的含义:“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走上社会,都想成功,除了知识储备、专业素质的竞争外,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人脉网络上的优势也不可小看。中学时代,如果只顾学习,不考虑怎样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理解他人,恐怕连将来的大学生活也不会是十分愉快的,交往能力需要反省和累积。 人和人之间关系其实很简单,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重视,骨子里没有人觉得自己不重要。安静、认真听完别人讲的话,然后鼓起勇气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别人包括他(她)的需要、渴望,能安慰别人,慷慨、真诚地赞美别人,因为没有人不想听好话。 祝贺你,你就要找到自己的朋友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