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6
展开全部
老北京的有轨电车,被老北京人俗称为“铛铛车”。这是因为电车上设有脚踏的铜铃,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用脚踏出有节奏的铛、铛、铛的声音。因为老北京的街道狭窄,有轨电车又多在繁华商市区行驶,轨道上有时经常有身挑肩扛的人占道走路,铜铃的响声就如同当今的汽车喇叭的作用,老百姓便用铛铛车当做有轨电车的代名词了。看过《青春之歌》电影的人,会记得林道静在北京解放前站在有轨电车车尾振臂高呼“反饥饿、要民生、要自由”的激情澎湃镜头。有轨电车在北京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外国人出资在马家堡到永定门外建了一段有轨电车,后因义和团运动而毁坏停驶。民国时北洋政府为解决北京城内的交通,拓宽了一些地方的马路,铺设了轨道,又从法国购进铁轨,从日本、德国购进电车线、发电机。1924年成立了国营的电车公司,当年开始通车。电车是木制车厢,两头都有操纵的机器,可以两头行驶,不用掉头。司机站着开车,左手扶电闸,右手持手闸,脚踏着脚铃铛铛铛行驶在双轨上。电车行驶时可看见电车顶上的天线弓子常摩擦出青绿色的闪光,那时也可算是北京城内的一景。解放前的有轨电车在北京内外城有好几条线路,分别以黄白蓝绿红黑等色作为各路车的代表颜色,颜色牌就挂在电车两头玻璃窗的上端。记得当时第1路是由天桥至西直门,第2路天桥至北新桥,第3路是东四到西四的环行线路,第4路平安里至北新桥,第5路由崇文门内至宣武门内,第6路由崇文门外到和平门外,第7路从天桥至永定门,随着运行的需要,各路起始站也不断有所变化。解放前和刚解放时,当时北京没有普通的公共汽车,因为票价便宜有轨电车成为普通百姓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笔者少年时就与家人经常乘有轨电车去天桥市场、隆福寺等游乐场所游玩。记得车厢里左右两侧有长木凳座位,乘车人有站着的,有坐着的,售票员拿着票夹子在人群中来回挤着卖票。另外,还常见到身穿蓝色制服的稽票员上车查票,其实解放前稽票员也仅仅是查查平民百姓而已,对地痞流氓不敢问,否则要挨打的。解放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需要,马路重新修建,各路公交汽车的行驶,有轨电车的陈旧设备和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已经不适应新的城市交通。1957年有轨电车被无轨电车所替代,遗憾地在京城消失了。现在,欣闻前门大街将再现有轨电车,重现老北京那故都美丽的一景。那有轨电车的铛铛铃声将再奏出欢快动听的声浪,飞向古都北京的四方。
2013-10-26
展开全部
民国初年,人口增长和城市迅速商业化导致了交通急剧膨胀,铺设与更新街道就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它的职责就是通过政府行为,改变陈旧的城市基础设施。 过去的北京城,只有里九外七共十六个城门作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成为民国首都后,交通流量急速攀升,城门周围立即成为令人头痛的“堵点”。1915年前后,内政部和市政公所共同展开了“正阳门改建工程”。拆除瓮城,保留箭楼,在城楼两侧的城墙上各开两个门洞,仿照外国通例,分出上下行道,车辆行人一律靠左行,这样就产生了最早期的交通法规。此后,又新建了沟通内外城的和平门,在城墙上打开了几个重要的豁口,因堵塞而濒于窒息的十六个城门总算松了一口气。 1915年,在交通总长朱启钤提议下,一条环绕北京内城的环城铁路建成,其位置恰恰相当于半个世纪后建成的北京环线地铁。 20世纪最初30年间,几乎所有现代交通工具都被陆续引入北京,北京进入了混合型交通的时代,古老与新兴的交通工具共生共存,形成激烈的竞争。 最先占领公共交通领域的是人力车。人力车最初来自日本,又称“东洋车”,被北京人改造后投入大批量生产。它的流行主要在于小巧的车身和不太快的速度,十分适用于北京城原有的道路系统;其次在于送客到门的服务。北京也是第一个将人力车商品化的城市,第一家国产人力车公司“茂顺车行”最早在1901年推出自己的型号,价格定在每辆车47.5两白银。在1925年至1932年间,北京城共有30多家人力车生产厂(又称皮车行)。 1937年,北京街头上出现了营业性的三轮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汽油等燃料奇缺,再加上三轮车比人力车轻便、快捷、稳当,价格也不算太贵,因此发展很快。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三轮车,而人力车已寥寥无几了。 20世纪初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的引进,标志着北京交通史上由畜力、人力到电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但电车要在北京城站稳脚跟,却是磕磕绊绊,遭遇了来自人力车的顽强抗争。为了保证全城5万名人力车夫不至于大批失业,继续养家糊口,京师总商会呈请市政府限制电车系统的发展。1929年10月22日,北平市人力车夫与电车工会发生大规模冲突。几千名人力车夫冲进电车公司停车场,砸坏、焚烧电车17辆,打伤司机、售票员10余人。 北京的公共汽车到1935年才出现,但公共汽车公司的财力远比不上电车公司,无法与其抗衡,只能勉强维持运行。 北京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9世纪70年代由外国人进献给光绪皇帝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自行车才作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出现在北京街头。当时的自行车大都是英国和日本造的高档名牌货,使用自行车最多的是警察、公务员、邮递员、送货员、报贩和学生,大多数为公车,私车还比较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