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豫剧(英文:Yu
Opera)属于传统地方戏剧,因富有河南方言特色故称“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2、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3、据文化部统计,中国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4、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Opera)属于传统地方戏剧,因富有河南方言特色故称“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2、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3、据文化部统计,中国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4、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10-26
展开全部
豫剧, 旧称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河南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在河北的部分地区,旧称河南高调。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豫剧流派最早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后来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划分四个流派的问题,即又加上了祥符调和沙河调。1962年河南省举行老艺人汇演,经原河南省豫剧院艺术室整理,将四大流派的唱腔汇编成集,共分为四部,以后在社会上就传开了豫剧的四大流派。
(一)豫东调流派的特点
“豫东调”即指郑州以东,以商丘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它的唱腔比较高昂、活泼,曲调比较华丽。常用音域为bE调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为“上五音”。调式为七声徵调式,音阶排列为:5 6 7 1 2 3 4 (#4) 5。豫东调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伴奏,从上例来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点,唱腔有着浓厚的豫东调风味,下韵均落在“5”上,从调式来看是典型的“5”调式。但豫东调的板胡目前已经不用五度定弦了,变成了四度(里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应的有了变化,这也是豫东调伴奏上的一个进步。
演唱豫东调得比较有名望的艺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马金凤等。
(二)豫西调的基本特点
“豫西调”指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的“西府调”。曲调较为低平,常用音域为D调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称为“下五音”。调式为七声宫调式,音阶排列为“12345671”。演唱豫西调比较有名的艺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蓝田、王二顺等。
(三)祥符调的基本特点
“祥符调”指以开封为中心的比较流行的唱法。从调式上分析和豫东调相同(“5”调式)。所不同之处在于祥符调的唱腔比豫东调唱腔细腻些,相比之下豫东调唱腔有些粗狂,这恐怕也是由于豫东人喜欢“红脸”的唱腔,崇拜“红脸”艺人的原因吧。
再者,祥符调唱腔多用些衬字、花腔,在旋律中常出现:5 6 2 7 | 6 5 | 5 6 2 4 | 5 - || 或 : 5 2 4 | 5 - | 这些也可以说明祥符调与豫东调比较有差异的地方。
(四)沙河调的基本特点
“沙河调”指许昌以南鄢陵、扶沟一带而言。它的调式与豫东调相同,兼有豫东调、祥符调的特点,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伴奏过门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局限性较大,已逐渐淡化了。尤其是豫东调、豫西调混合唱法流行于世后,沙河调的伴奏方法的特点就不太明显了。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豫剧流派最早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后来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划分四个流派的问题,即又加上了祥符调和沙河调。1962年河南省举行老艺人汇演,经原河南省豫剧院艺术室整理,将四大流派的唱腔汇编成集,共分为四部,以后在社会上就传开了豫剧的四大流派。
(一)豫东调流派的特点
“豫东调”即指郑州以东,以商丘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它的唱腔比较高昂、活泼,曲调比较华丽。常用音域为bE调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为“上五音”。调式为七声徵调式,音阶排列为:5 6 7 1 2 3 4 (#4) 5。豫东调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伴奏,从上例来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点,唱腔有着浓厚的豫东调风味,下韵均落在“5”上,从调式来看是典型的“5”调式。但豫东调的板胡目前已经不用五度定弦了,变成了四度(里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应的有了变化,这也是豫东调伴奏上的一个进步。
演唱豫东调得比较有名望的艺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马金凤等。
(二)豫西调的基本特点
“豫西调”指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的“西府调”。曲调较为低平,常用音域为D调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称为“下五音”。调式为七声宫调式,音阶排列为“12345671”。演唱豫西调比较有名的艺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蓝田、王二顺等。
(三)祥符调的基本特点
“祥符调”指以开封为中心的比较流行的唱法。从调式上分析和豫东调相同(“5”调式)。所不同之处在于祥符调的唱腔比豫东调唱腔细腻些,相比之下豫东调唱腔有些粗狂,这恐怕也是由于豫东人喜欢“红脸”的唱腔,崇拜“红脸”艺人的原因吧。
再者,祥符调唱腔多用些衬字、花腔,在旋律中常出现:5 6 2 7 | 6 5 | 5 6 2 4 | 5 - || 或 : 5 2 4 | 5 - | 这些也可以说明祥符调与豫东调比较有差异的地方。
(四)沙河调的基本特点
“沙河调”指许昌以南鄢陵、扶沟一带而言。它的调式与豫东调相同,兼有豫东调、祥符调的特点,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伴奏过门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局限性较大,已逐渐淡化了。尤其是豫东调、豫西调混合唱法流行于世后,沙河调的伴奏方法的特点就不太明显了。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