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诗句的意思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风不寒杨柳风....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风不寒杨柳风.
展开
 我来答
呜呜独秀
2008-07-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绿色的苔藓,我轻轻的敲柴门,却很久没人开。(叶绍翁)
一般高的柳树像被玉装扮成的,青翠动人,千万枝条垂下碧绿的丝条。(贺知章)
春天的雨轻柔,正赶上杏花盛开,如雾般沾湿了衣服,春风轻拂扬柳,吹至脸上,舒适极了,无一点寒意。(僧 志南)
光影明灭
2008-07-20 · TA获得超过21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很怜惜被木屐印上的苔藓,敲着木制的门的却很久没人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ukiisme33
2008-07-29 · TA获得超过53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1万
展开全部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白话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作者简介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壞壞de公主
2008-08-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样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花开时的春雨像雾沾湿了我的衣裳,
轻拂柔柳的春风迎面吹来无一丝寒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