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曾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海外,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
1944年5月,美国人伊万·金读了老舍1939年出版的《骆驼祥子》,被精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深深吸引,决定译成英文。
1945年2月,书名改为《洋车夫》的英文版《骆驼祥子》在纽约出版,在华盛顿、旧金山等各大城市书店热销,登上美国年度畅销书排行榜,从而受到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关注。
1932年,老舍的科幻小说《猫城记》问世,内容是一架飞船前往火星,着陆时机毁人亡,只有“我”幸存,被一群猫脸的外星人带到猫城,开始了离奇古怪、艰难坎坷的外星生活。
1968年,老舍和《猫城记》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终评,在五个候选人投票中获第一名。
这年,瑞典驻华大使受国内委托,在北京寻找老舍,却得知他已于1966年8月去世。按诺贝尔文学奖不颁逝者的规定,评委会只得重选,结果,奖项颁给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据作家萧乾回忆,1951年,他去瑞典参加学术会议,从外国友人处得知:老舍确在1945年因译者擅改《骆驼祥子》结尾,落选诺贝尔文学奖。上世纪60年代,瑞典驻中国大使也曾证实:1968年,瑞典文学院委托他与老舍联系,通知评选结果。
扩展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
老舍在1968年征服了诺贝尔奖评委会。当瑞典驻华大使准备专程到中国寻访老舍下落时,却一直没有回信。事实上,老舍在文革开始的1966年,即受到攻击和迫害,不堪受辱的他跳太平湖自尽。
老舍虽未获奖,但他以深刻远博的文学思想、醇厚质朴的艺术风格,成为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坛的一颗明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舍两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岁当小学校长
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最伟大的字——饭”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写着玩”写出的大师
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教书时写的。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完稿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老舍寄到国内去。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载刊出。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胡一次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老舍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睡眠不足,当然头昏。”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作品取材于老舍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经历。小说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在艺术上表现出幽默的艺术风格。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行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上任>>和<<老年的浪漫>>讽刺地是上层市民妥协敷衍的人生态度和怯懦的生活性格.相比那些描写下层人民艰难生活,引发读者深思的短篇来说,
<<上任>>和<<老年的浪漫>>中带有的老舍式幽默显得苍白无力.有作者研究过鲁迅与老舍的讽刺比较:两人关注的对象是相似的;相异的是,鲁迅没有心情去耐心观察,讽刺尖刻浓烈带有强烈的生命力,老舍放弃了他的锐感,宁愿看仔细些,反而缺少了力量.老舍的性格是和善的,所以他不会学鲁迅去挖苦别人,他会跟人说俏皮话,像是交心的朋友.
两个短篇描绘的是两个灰色的故事,故事情节都不差不多.主人公在不断的折中过程中,用自欺获得心灵满足,在永远没有进取和改革的生活中平安糊涂地沉寂下去.<<上任>>中尤老二灰溜溜地从稽查长位置上被自己要赶走的人赶下来.<老年的浪漫>>中刘兴仁更是生活在自己层出不穷的幻想中,用幻想满足自己后再“勇敢”地与现实妥协,这份“勇敢”,却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老舍的观察很有见地,如同比剑,刺中要害.但这一剑,却不能见血.老舍不会骂人,老舍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做着自己擅长的事.老舍的和善,使得他小说中的人物,无论善恶,都让人心生怜悯.
老舍的小说不是情绪的抒写,而是老舍智慧的结晶.小说中,处处表现出的是老舍迅捷的思想和丰富的观念.老舍的眼睛是纯洁的,没有掺杂任何有机颜色.他始终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来看着社会,在和平温良的态度下,对所有不顺眼的事,哭出来笑出来.老舍不是战士,但他的意志比战士还坚定.人们似乎嫌他的文字只不过是供人消遣而于.却忽视了老舍注入字里行间中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饱含了生机,是对国家和未来的希望.
有人钻牛角尖道:老舍的文章太极限了,他的眼光一直关注着城市,对农村有视而不见的嫌疑.老舍是聪明的,他不会去写乡下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注意的是那些来到城里营生的农民:他们没有了土地,他们似乎是无产阶级,他们有着自己的活计却不是在工厂里上班.这些观察,无疑是对国民性最好的探讨.灰色世界中的灰色人物,不仅仅有市民,还有那些农民工一样社会地位尴尬的城市中的农民.
最近,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而“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这一事实,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昨天,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文学讲座上,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这一内幕。
舒乙说,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文革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稍后介绍说,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证实过此事,文洁若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记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499889.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