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杨贵妃没死呀,真逃到日本去了吗

 我来答
金果6333
2019-05-04 · TA获得超过1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7.2万
展开全部

没有逃到日本,杨贵妃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

扩展资料:

说来也奇,日本也有两座杨贵妃墓,京都等古城还有她的塑像。历史上的杨贵妃自缢死于马嵬坡,日本何来贵妃墓一直是个迷。

但国内学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说:“杨贵妃辗转到日本定居。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一文中考证说,杨贵妃逃脱马嵬坡后得到唐代舞女和乐师的帮助。

辗转到扬州,在那里不仅见到了其兄杨国忠、长子杨暄之妾及其幼子,还见到日本遣唐使团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协助下,杨贵妃搭乘日本使团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陆,时间为公元757年。

到日本后杨贵妃受到天皇孝谦的热诚接待。后来,杨贵妃以她的智谋帮助孝谦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从此在日本名声大震,获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妇女的好感。

至今还有日本妇女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代。一些日本妇女到马嵬坡访问时,总喜欢装一袋白色的“贵妃土”带回去。

而当地人传说贵妃洁白的皮肤把周围的土染白了,妇女取“贵妃土”搽脸美容,坟土因此变少,后来不得不砌砖盖顶和围边。

杨玉环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

杨玉环,长得惊艳,又善通音律,有着极高的音乐才华,她的才华在后宫妃子中是很少见得,她出生在宦官世家,最初的丈夫并不是唐明皇,而且唐明皇的儿子,寿王。

当时武惠妃在选妃子,无意中看到了杨玉环,当时被她倾国倾城的容貌,曼妙的舞姿和对精通音律的才华深深吸引了,直接被选中为寿王的妃子。

在她与寿王成亲后的第五个年头,武惠妃病逝,唐明皇对于爱妃的去世悲伤不已。整日无心上朝,郁郁寡欢。这时,有一个臣子告诉唐明皇,寿王的妃子杨玉环和武惠妃极为相似。

后来唐明皇一见,确实如此,比武惠妃还要倾国倾城,从此,唐明皇便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儿媳。唐明皇找借口为太后祈福为由,让杨玉环离开寿王府出家。

几年后,祈福已满,便让杨玉环还俗,封为贵妃,纳入自己宫中。从此,杨玉环便得宠。一人得宠,全家得势,这时的杨家也随着杨玉环的得宠日益辉煌。

杨玉环的兄弟姐妹皆赐高官俸禄,唐明皇游玩时,让杨家在队伍前边打头率领,每一队,穿着五颜六色的华丽衣服,头饰佩饰繁多,走过的地方都有首饰掉落,闪闪发光。

由于唐明皇对杨玉环娇宠无比,使得杨玉环任性无比,敢出言顶撞唐明皇,据野史记载,有臣子去江南选美,看到一位女子样貌美得惊人,而且温柔典雅,便带了回来献给了唐明皇。

唐明皇一看,甚是喜欢,因那女子喜欢梅花,便册封为梅妃,并为她种了一院的梅花,经常同她一块赏花看景,恩爱无比。后来,遇到了杨玉环。

杨玉环的美以及风韵是无人能比的,唐明皇便很快忘了梅妃,长期受冷落的梅妃对唐明皇思念有加,便给唐明皇写了一封信。

看到信的唐明皇想起往日与她恩爱有加的梅妃,便背着杨玉环偷偷宠幸了她,杨玉环知道后,醋意大发,和唐明皇大吵了一架,唐明皇心里很不爽,妃子竟然管起了皇帝的私生活。

面子上挂不住的唐明皇将杨玉环送回娘家思过。杨玉环回到娘家后,唐明皇茶不思饭不想得思念杨玉环,臣子一看皇上为了贵妃如此这般心伤,便又请回了杨玉环,几日不见的二人,早已万般想念,更加恩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环

袁载誉读明朝
2021-02-06 · 专注明朝历史文化传播,2023年4月创办明朝历史网
袁载誉读明朝
采纳数:38 获赞数:1582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说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去了日本,甚至有个叫山口百惠的日本人跳出强调自己就是杨贵妃后代。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看看正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杨玉环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性格婉顺,姿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深受唐玄宗的喜爱。唐玄宗甚至为了她冒天下之不敬,将这位儿媳强娶入后宫当贵妃。

恩宠惠及家人,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也随之一飞冲天,任职宰相之位。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时,打的口号“清君侧”,清的就是这位杨国忠。

《资治通鉴》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

唐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马嵬坡之时,随行的禁军因为多日赶路,饥饿难耐,于是诉求食物,而此时杨国忠作为丞相并未做好安抚,直接激怒了士兵。

再而士兵们联想到安禄山清君侧的口号,于是之前逃亡之苦的怨气全集火到了杨国忠头上。伴随着饥饿带来的愤怒,士兵们彻底失去理智思考,认定杨国忠就是动乱风起的罪魁祸首。于是发动兵变将杨国忠诛杀,且为进一步泄愤,士兵们还肢解了杨国忠的尸体,杨国忠的夫人、孩子也都被揪出来直接砍杀,史称“马嵬坡兵变”。

面对兵变事实,唐玄宗瞅了瞅禁军的武器,瞧了瞧上面新鲜的血液,选择默许,准备不追究此事。不过士兵们担心日后杨玉环报复,晃着明刀要求唐玄宗诛杀杨玉环。

《资治通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要处死自己的爱人,唐玄宗起初是不愿意的,甚至给杨玉环安上一个好女人的人设。

《资治通鉴》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但是对于兵变的士兵来说,杨玉环是否干政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和杨国忠的关系。已杀杨国忠的士兵和杨玉环是无解的杀兄之仇。

《资治通鉴》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自己活?还是杨玉环活?唐玄宗最后选择牺牲杨玉环,于是下令将杨玉环缢杀,并随机安葬于马嵬坡。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相传多年后,唐玄宗曾经下令去马嵬坡迁葬杨玉环,但尸体不翼而飞。白居易为此在《长恨歌》中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是大诗人,其诗歌传播度可以覆盖整个东亚文化圈,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以“空棺椁”为点相信杨玉环没有死,民间出现大量自称杨玉环藏身地的传言,而杨玉环去日本正是其中一个传言。

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是目前杨玉环去日本传言最主流的观点集,书中强调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的一个侍女。而杨玉环本人逃亡到日本。

然而《郡志》这种说法并不靠谱,首先在古代的航海技术下,中国去日本的失败率极高,唐朝和尚鉴真东渡6次才成功到达日本,途中还把眼睛弄瞎了。

再而根据《资治通鉴》《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的说法,杨玉环活下去的几率很微妙。

《资治通鉴》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唐玄宗杀完杨玉环之后,可不是悄悄地埋了。当时的士兵也不傻,他们是要求查看尸体,于是唐玄宗把杨玉环的尸体置于驿庭,让士兵们确认是否是真身。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我想士兵是看得格外认真。

《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杨玉环的尸体在《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中也并没有消失,唐玄宗的特使去查验时,尸体确实还在,只不过肌肤已坏。后来特使特意把一旁的香囊拿回去交差。

综上可见,以正史为依据的话,杨玉环是真的死了,有尸体、有查验……,杨玉环去日本只是民间野史的一种猜测、自嗨,算是一种“谣言”。

参考资料:杨玉环没死,是去了日本?我用正史的2个细节来反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2177abc
2014-04-24 · 超过6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5万
展开全部
也许是真的。 因为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非常的好。而且据说现在日本那里还有杨贵妃的雕像。在说后来唐玄宗想要把他的坟墓牵回来安葬可结果却是找不到尸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弗兰贝尔00013
推荐于2017-10-15 · 超过6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1万
展开全部
下落之谜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 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杨贵妃传》)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后来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时候,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了一年零六个月,此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 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籍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籍贯是生父杨 维祖籍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 康的祖籍;第三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 琰,杨 琰祖籍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爱你0116
2014-04-25 · TA获得超过17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2万
展开全部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 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 谜团一,“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他 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 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 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 有:香囊犹在。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倘是盗墓分子所 为,就不会留下香囊。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 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 载删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从唐明皇本人角度来看,他肯定要对外宣布贵妃已死。可如果现在 这样记载,就给人一个想象空间。宋朝人在写新唐书时,干脆就不说有没有尸体,就把这事给回避了。 谜团二,四川都江堰挖出装女人的小巧棺木,但墓主人身份难定。 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法门寺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香囊。这种香囊在古代称做“香 球”。据宋馆长介绍,在香囊里有两个持平环,里面有一个小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 平行,里面的香料始终不会洒落出来。 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塑像。现今修葺的墓有3米高,外形用 青砖包砌得很严实,原始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在疑惑无法解答时,四川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 千年古墓的奇闻。传说,这个村子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是杨贵妃的墓。 据村民讲,早年在这里的墓碑上刻着杨字,却没有名讳,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墓是一个暗墓。那块墓碑在 “文革”时期已不存在,而今墓地也被种上了庄稼,只有一块破陋的祭台青砖还留着。 1997年,市里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实行挖掘。挖出的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 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 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难判断。 谜团三,日本民间盛传杨贵妃逃到日本,《长恨歌》中也曾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 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 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下,一名侍女代她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大唐,经过 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而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 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有描述。难道杨贵妃真逃去了日本?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认为,这跟白居易的 《长恨歌》有关,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她的 灵魂飘到神仙山上,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而众所周知,《长恨歌》描写的是杨贵妃和 唐玄宗的爱情。 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 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找 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写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在日本 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 谜团四,传说贵妃藏进太蓬山的道观,但为何史料无记载? 11世纪时,日本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宫廷 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 处。 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失败,屡遭磨难,才终 于到达日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人民大学历史系刘教授分析,据 记载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包括非正式的也有16-17次,从船的规模上看,杨贵妃出逃日本应该没问题。就 算这样的船能到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贵妃要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 四川,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武汉,经长江下游,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苏州,另 一个是明州,可能在这3个地方登船,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县。位于四川省营山县的太蓬山,地貌独特, 山势险峻。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蓬莱”会是指太蓬山吗?传说大唐时杨贵妃酷爱吃荔枝,唐玄宗专门开辟 了一条荔枝路,而这条路就路过太蓬山。如果真是这样,为何史料里没记载?四川史学专家冯教授认为,关于 杨贵妃生死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虽然很多传说无法考 证,但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人们永远探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