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有痛苦还是要发泄一下,只是什么方法才得当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儿子一般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都会跟我倾诉,然后我根据具体情况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前天,儿子有不开心的事情了,却闷在心里没有跟我说。 昨天晚上我坐在桌边和儿子一起做作业(儿子做作业,我备课),儿子一边做着作业,一边跟我聊着。聊着聊着,忽然儿子情绪激动起来,眼泪都出来了。还跟我说:“妈妈,你来闻我这个衣服的领口,还有一股咸味,我当时还哭了。”“你还哭给她看了?”“我藏衣服领口里哭的。”儿子把他前天所受的委屈倾吐出来了。我先不吭声,听他说着。等儿子说好了,我帮儿子进行了分析、也帮助老师进行了分析。(有时候老师也有自己的苦恼)我一直让儿子有什么话不要憋在心里,说出来对身体才健康。 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正努力这样做着)所以儿子对他的老师也就有了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儿子说:“哼,我下次再考出高分让她瞧瞧!”很是喜欢儿子这样的“志气”。我跟儿子说:“对于喜欢的老师,要把他的科目学好,对于不喜欢的老师呢要把他的科目学得更好!” 儿子的脾气比较急噪,生气了的时候容易发怒、发火、大叫,我就告诉儿子老发脾气对身体不好,为了别人气坏自己的身体都不值啊!有一次,老公说话火气大了,儿子笑着说:“你发火,你身体不好,嘿嘿。我才不发火呢!”但是有时候还是有控制不住的时候。 儿子现在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慢慢成熟,相信儿子将来一定能学会:能理智处理问题的平和心态、能彬彬有礼待人接物的优雅气质、能包容他人他事的宽阔胸襟、能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世技巧…… 在一位老师的博客上看见下面一篇文章,摘来与大家共享:发泄:数到“3”时未为迟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冯卫东 与许多人一样,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内心有苦痛,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哭上一场,顿觉轻松;为了什么事而憋闷,跑到旷野长吼几声,一时畅快;与朋友有点误会,终于找到机会把心中的委屈一吐无遗,颇感释然……不必由“心理学表明”,我们也知道,把那些郁之于内的忧怨、愁苦、孤寂、愤怒等情绪发之于外,有助于心理的平衡与健康,有利于化消极为积极,有益于生活和生命。 尽管如此,我却不主张、不赞同动辄发泄的做法,不主张、不赞同把发泄作为我们遇到不快事情时的“首选”,更不主张、不赞同把发泄作为一种在公众中推行(倡导实行)的行为。我以为,发泄毕竟不是一种正面的情绪、情感表露或表达方式,它在人们的感情或精神生活中,往往只(能)是偶尔的、不得己而为之的情形;过多或过度的发泄,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专制意识,导致不能容人、难以沟通的偏狭心胸,也有碍于和谐默契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当下未必是一个缺乏因而需要“呼唤”发泄(现象)的社会,或许正相反,某些人、某些群体的易怒心理和未免泛滥的发泄行为是这个社会还不够安定的一个重要导致因素。 因此,当我到一所小学去调研,校长介绍他们在校园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辟出一个“发泄园”的做法,我用商榷的口吻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两点,第一,无论如何,小学阶段应该是人生最无忧无虑、最快乐幸福的时光;第二,不是遇到一些不快,就非要通过发泄来解决的。总之,“发泄园”似无必要,也有不妥。不久之后,我又读到南京某中学设立“发泄墙”的消息,学生有什么情绪,都可以在课后跑到那里去,以这堵墙为假想敌,通过拳打脚踢使之得以宣泄。依我在中学工作近20年的经验,该校或许是想转移学生的视线和发泄点,因为他们常常会在楼梯、走廊、教室的墙壁上鲜明地“印”上自己的脚印,还不如索性让他们把所有的郁闷都倾泻于此。 无论是“发泄园”,还是“发泄墙”,其动机都是对学生的情绪导而不是堵,这不无道理。我也丝毫不怀疑学校和教师会做好“辅助性”思想工作,譬如教育学生学会有序、有节地发泄,让学生学会发泄的迁移,等等,但问题是,发泄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就地性,往往不择时而发,不择地而泄,要使之有序有节,使之迁移,实在很难。更深一层去想,它实际上是以一个价值预设——“发泄”是对的,应该得到承认、肯定和鼓励——作为前提。显然,这个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应该逐步养成能理智处理问题的平和心态,能彬彬有礼待人接物的优雅气质,能包容他人他事的宽阔胸襟,能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世技巧……而这一切都是发泄所无济于事的。极言之,一旦发泄,这些心态、气质、胸襟、技巧很有可能前功尽弃,销遁无形。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人生于种种关系之间,哪有不闹点情绪的。虽然发泄也有可能使人“多云转晴”,但总体说来是无奈之中的下策,至多是个尚可优化的中策。李开复先生说:“当自觉的人感到愤怒时,他不会在瞬间爆发……通常会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选择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问题……正面的、感性的沟通可以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做最好的自己》)我赞赏一位作者的意见,他说:“当孩子过于激动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体能运动,释放多余的精力;当孩子悲伤的时候,可以向父母、老师和同学倾诉自己的感受……”(《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第7期《重视幼儿早期情感教育》)生龙活虎的运动或娓娓动听的倾诉同样可以起到“发泄”(或许)能起到的卸负减压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能赋予孩子一些“建设性”的东西,如勃勃的生命活力、真挚的亲情友情、雍容的气度修养,而这些,是挥拳踢腿、歇斯底里的发泄所不能及的。 忽然想到“激情犯罪”,想到两个骇人听闻的往事:北京一乘客仅仅因为售票员叫他不要插队就把锐利的伞尖刺向他的左眼,结果带出眼珠,使其不久毙命;南通一卖西瓜的山东大汉在顾客为区区几块钱纠缠不已时,一气之下手刃两命……这些都走向了情绪发泄的极端地步。当我们给学生辟出“发泄园(墙)”时,应该能够勾起诸如此类的联想,而那时,我们或许会改变自己的初衷。 一位长辈告诫年轻人,心中有怒火要发泄时,先数数到“3”。是的,对任何消极的激情都有缓冲克制的必要;不惟激情,对于那些即将采取的关乎孩子身心健康的非常举措,我们也无妨数到“3”后再加施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