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我来答
昆吾成龙0W
2013-10-31 · 超过7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8.7万
展开全部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因此,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源头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我平时在课堂中是这样激趣的:
一、广泛参阅先进经验,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也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广泛阅读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时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如:每节课拿出几分钟,师生共同参与,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不断积累课外知识,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拿着笔记本,到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去采集,课外阅读气氛浓厚,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注意创设课堂导语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6课《黄河颂》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此段
导语,言简意赅,充满激情,寥寥数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
2、引导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未必不可,但它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是必要的,它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所谓引导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体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出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中是否看到有两个过渡句对分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请大家据此分段。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用心读课;二是思考段与段之间的意义关系;三是找过渡句。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了起来。学生经过思考、议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就得以明确:文章围绕中国石拱桥说明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18段);二是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9段);三是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10段)。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分析课文内容之中。
教师还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升华学生兴趣。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且用语简洁。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三、教法学法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又是活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应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一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橘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拨学习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第1课)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四、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结束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教学效果更精彩。究竟采用哪些方法,才能使结束语更好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设想,下一番功夫了。我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社戏》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说的很好,很有趣。是呀,童年;它奏响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妙的乐章,童年,给了我们五彩缤纷的阳光,在人生的旅途中,童年的快乐点燃了我们生命的希望。同学们,愿你们永远拥有一份童真,在生命的长河里,永远快乐、年轻!通过这一番话语,使学生对本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这样,把学生在课堂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把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高峰不断地攀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