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挫折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是指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如考核不及格、比赛得不到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等。这就是造成挫折的情境因素,也称为挫折情境。 其二,是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 其三,是指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紧张、躲避或攻击等等,称为挫折反应。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这是因为,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像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例如,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周围的人们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会因此而形成与他人关系上的挫折感,产生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例如,某同志在工作中受到讽刺、打击、嫉妒,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情境因素的出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却不认为对自己有什么消极影响,反而认为这从反面证明了自己工作出色,并可以借此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才干。其主观上感受为一种激励而不是挫折,结果就不会形成为心理挫折。 只有当主体将挫折情境感知为挫折时,才会产生挫折反应。反之,即使没有出现实际的挫折情境,但主体认为某种挫折情境将可能出现,如考试将会不及格,或将会遭到某人报复等,由于对其可能的后果感到担心、焦虑、恐惧等,也会产生挫折感。 所以,在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三个因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会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越轻微。但如果个体主观上将别人认为严重的挫折情境,认知、评价为不严重,他的挫折反应就会很微弱;反之,他如果将别人认为不严重的挫折情境,认知、评价为严重,则也会引起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二、产生挫折的原因 从以上所讲可以看出,挫折情境也就是产生挫折的原因。这些原因有些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由主观因素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将挫折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也叫外部原因,是指由于客观因素给人带来的阻碍和限制,使人的需要不能满足而引起的挫折。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 自然因素。包括各种由于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等因素。如因意外导致受伤致残,遭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亲人生老病死所招致的挫折,都属于自然因素。 2 社会因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道德、习惯势力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挫折,如个人愿望不能实现等。同自然因素相比,社会因素给人们带来的阻碍或困难更复杂、更普遍、更广泛。 (二)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也称为内部原因,是指由于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所产生的挫折。 1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的挫折,是指因自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如有些青年民警找对象受了挫折,就嫌自己长得不够高大等。 2 心理因素。个体因需求、动机、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可导致活动失败、目标无法实现。在心理因素中,与挫折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点: (1)个性完善程度。一个思想成熟、性格坚强、行为规范、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做事成功率就高,动机实施也比较顺利。反之则差。如有的民警由于个性方面的问题,不喜欢与人交往,或不会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而造成人际关系障碍,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导致某些需要和愿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 (2)动机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多个动机。假如这些并存的动机受条件限制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矛盾。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得太久,太激烈,或者是由于一个动机得到满足,而其他动机受阻而产生挫折感。 (3)挫折容忍力。即个体受到挫折时保持正常行为的能力。它包括体质承受力和意志承受力等。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①遗传及生理条件。身体条件好比身体条件差的人容忍力要强。②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生活经历丰富、文化修养高的人,比生活经历不足、文化修养低的人容忍力强。③对困难或障碍知觉程度。相同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感觉,获得的情绪体验也有区别,因此受到的压力和打击也不同。 ④性格特征。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的人,比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信心差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要强。 挫折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挑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一个人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你把握住这个机会,你就成长。如果你放过了这个机会,你就退化。”实际上,“危机”一词有“危险”加“机会”的意思。因此,积极应对挫折,把握机会,才有可能变挫折为机遇。当挫折来临时,如何应对挫折、战胜挫折?我们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应对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应对挫折,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有的人总认为生活中的挫折、困境、失败都是消极的、可怕的,受挫折后往往悲观抑郁,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事实上,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成为自强不息、奋起拼搏、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生活中许多优秀人物就是在挫折磨练中成熟,在困境中崛起。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总是一帆风顺,就会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很容易被一时的挫折所压跨。因此可以说,挫折也是一种机会,只要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适应任何变化中的环境。
二、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观点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他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根据艾利斯的观点,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不合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的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不合理信念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绝对化要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它常与“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连在一起,如“我的家人就应该在春节前来看我”、“他必须那样做才对”等。
(2)过分概括化。它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信念。过分概括化的人在看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往往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如一遇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没用”、“不可救药”;或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个人无一可取,全面否定。持有这种信念的人要么会导致盲目自责自罪、自暴自弃,要么会一味责备他人或外界环境,产生敌意、愤怒等不良情绪。
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不合理信念,这并不可怕。因为人生来就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并主动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就可以降低挫折感,调整好情绪。
三、冷静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挫折,勇敢迎接,冷静下来后,你可以给自己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或者可以这样想:
当一个人能够冷静地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他就开始向新的高度成长了。
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主动寻求帮助
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包括物质帮助、行为支持、情感互动、信息反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则社会支持力量越强,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越明显。因此,人们应当建立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挫折来临时,主动求助,相互支持,这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
五、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在面对挫折时自发产生的反应,能帮助人们暂时缓解消极情绪。心理防御机制并不改变原先的事实,只是简单地改变人们对事实的看法和观点,但认识的不同会使事件沿着不同的轨迹继续发展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心理防御机制有两种作用。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转移。转移注意力,暂时摆脱烦恼。如“做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忘掉它”,“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等。
(2)宣泄。如果心中积压了许多抑郁之情,最好以合理的方式发泄出来。如找个好朋友倾诉一下或进行心理咨询。
(3)幽默。这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度过难关,免除尴尬。
(4)认同。让自己以成熟的人自居,认定自己同他人一样,立志追求真善美,并确信自己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借此提高个人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
(5)想象。结合自身在人生旅程的位置,不断憧憬未来,提出更高的动机需求。但又不醉心于幻想,而要立足于现实,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
(6)升华。把原始的不良动机、需要、欲望投射到劳动、学习、文体活动中,抛开杂念与烦恼,执着地追求正当的目标,使精神升华。这是应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过:“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上。”面临挫折的朋友,愿你从这句话中,找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一、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应对挫折,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有的人总认为生活中的挫折、困境、失败都是消极的、可怕的,受挫折后往往悲观抑郁,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事实上,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成为自强不息、奋起拼搏、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生活中许多优秀人物就是在挫折磨练中成熟,在困境中崛起。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总是一帆风顺,就会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很容易被一时的挫折所压跨。因此可以说,挫折也是一种机会,只要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适应任何变化中的环境。
二、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观点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他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根据艾利斯的观点,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不合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的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不合理信念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绝对化要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它常与“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连在一起,如“我的家人就应该在春节前来看我”、“他必须那样做才对”等。
(2)过分概括化。它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信念。过分概括化的人在看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往往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如一遇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没用”、“不可救药”;或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个人无一可取,全面否定。持有这种信念的人要么会导致盲目自责自罪、自暴自弃,要么会一味责备他人或外界环境,产生敌意、愤怒等不良情绪。
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不合理信念,这并不可怕。因为人生来就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并主动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就可以降低挫折感,调整好情绪。
三、冷静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挫折,勇敢迎接,冷静下来后,你可以给自己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或者可以这样想:
当一个人能够冷静地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他就开始向新的高度成长了。
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主动寻求帮助
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包括物质帮助、行为支持、情感互动、信息反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则社会支持力量越强,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越明显。因此,人们应当建立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挫折来临时,主动求助,相互支持,这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
五、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在面对挫折时自发产生的反应,能帮助人们暂时缓解消极情绪。心理防御机制并不改变原先的事实,只是简单地改变人们对事实的看法和观点,但认识的不同会使事件沿着不同的轨迹继续发展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心理防御机制有两种作用。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转移。转移注意力,暂时摆脱烦恼。如“做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忘掉它”,“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等。
(2)宣泄。如果心中积压了许多抑郁之情,最好以合理的方式发泄出来。如找个好朋友倾诉一下或进行心理咨询。
(3)幽默。这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度过难关,免除尴尬。
(4)认同。让自己以成熟的人自居,认定自己同他人一样,立志追求真善美,并确信自己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借此提高个人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
(5)想象。结合自身在人生旅程的位置,不断憧憬未来,提出更高的动机需求。但又不醉心于幻想,而要立足于现实,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
(6)升华。把原始的不良动机、需要、欲望投射到劳动、学习、文体活动中,抛开杂念与烦恼,执着地追求正当的目标,使精神升华。这是应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过:“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上。”面临挫折的朋友,愿你从这句话中,找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