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哥哥写的行吗?呵呵~~
鲁迅的文章其实在小学的时候早就学过了,但真正喜爱上鲁迅的文章还是高中之后。开始并不是很喜欢鲁迅的文章,大概是不能体会文章的美妙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看的书籍的积累,越来越感到还是鲁迅的文章写的最好。喜欢读《朝花夕拾》,闲暇时看看,真的很享受,里面有童年的趣事,有鲁迅思想成熟的过程,为什么鲁迅要弃医从文,还有鲁迅的感情世界......
我很小时候就经常听妈妈讲鲁迅的故事,零零星星地一些知道他的故事,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文学家。这次读了《鲁迅全集》,我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他用他的笔墨诉说了阿Q的可笑,祥林嫂的悲哀,奇叔的大胆等,他是一位战斗作者,他用笔在与不平的社会战斗着,为穷人打抱不平,打击恶官僚,贪官污吏。
《鲁迅全集》告诉我,鲁迅年幼时家境尚好,家有一个二千余亩的百草园,相传里园里长满了野草,但却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他在泥墙根上蹿下跳地捉蚱蜢,挖类人形的何首乌(相传吃它会长生不老),还不停地在井口上与小朋友跳上跳下。正是因为这一点,家人认为他不乖,就把他送入三味书屋学习。等鲁迅稍大一些时,家境开始渐渐地贫寒,有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抓药而误了上课,而被老师用戒尺打了掌心,于是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要早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五年书,深受老师喜欢。
鲁迅对日本人深恶痛绝。他敢打,用笔墨通达日本人的“走狗”;他也敢骂,用文章来痛骂那些贪财爱荣的官僚,和狗仗人势的大恶人。因为他的弟弟娶了个日本女人,而且生活非常地奢侈,鲁迅大发雷霆,并与周作人断绝兄弟关系。
混乱的思绪终于用活跃的文字表达出来,虽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灵写照,但却是让我心境平浮的东西,在此,我对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坛的金斗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鲁迅的文章其实在小学的时候早就学过了,但真正喜爱上鲁迅的文章还是高中之后。开始并不是很喜欢鲁迅的文章,大概是不能体会文章的美妙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看的书籍的积累,越来越感到还是鲁迅的文章写的最好。喜欢读《朝花夕拾》,闲暇时看看,真的很享受,里面有童年的趣事,有鲁迅思想成熟的过程,为什么鲁迅要弃医从文,还有鲁迅的感情世界......
我很小时候就经常听妈妈讲鲁迅的故事,零零星星地一些知道他的故事,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文学家。这次读了《鲁迅全集》,我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他用他的笔墨诉说了阿Q的可笑,祥林嫂的悲哀,奇叔的大胆等,他是一位战斗作者,他用笔在与不平的社会战斗着,为穷人打抱不平,打击恶官僚,贪官污吏。
《鲁迅全集》告诉我,鲁迅年幼时家境尚好,家有一个二千余亩的百草园,相传里园里长满了野草,但却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他在泥墙根上蹿下跳地捉蚱蜢,挖类人形的何首乌(相传吃它会长生不老),还不停地在井口上与小朋友跳上跳下。正是因为这一点,家人认为他不乖,就把他送入三味书屋学习。等鲁迅稍大一些时,家境开始渐渐地贫寒,有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抓药而误了上课,而被老师用戒尺打了掌心,于是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要早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五年书,深受老师喜欢。
鲁迅对日本人深恶痛绝。他敢打,用笔墨通达日本人的“走狗”;他也敢骂,用文章来痛骂那些贪财爱荣的官僚,和狗仗人势的大恶人。因为他的弟弟娶了个日本女人,而且生活非常地奢侈,鲁迅大发雷霆,并与周作人断绝兄弟关系。
混乱的思绪终于用活跃的文字表达出来,虽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灵写照,但却是让我心境平浮的东西,在此,我对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坛的金斗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展开全部
这本早已泛黄的《鲁迅小说全集》被放在装书的箱子,上周回家找出来看的,模糊地记得高中的时候买的吧,在那位冷若冰霜、死气沉沉让人根本活泼起来的语文女老师的号令下买的,因为课本的教材喜欢引用《鲁迅小说全集》中的经典短篇小说,大概记得老师教过的有《孔乙己》《一件小事》、《药》、《故乡》(少年闰土)、《阿Q正传》的节选、《社戏》、《祝福》等等吧,学的过程,老师逐句逐段地念,遇到一些段落,便教我们分析此句子是比喻句或是比拟句或是拟人句,此处与前文又是前呼后应,动不动便抬出三座大山、民国的白色恐怖、麻木不仁的民众等来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临到考试前,大家便背书中的所划的经典名言应付考试:“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一大堆。通过学习和考试,记住了名人名言,也记住了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华老栓、红眼睛阿义、闰土、阿Q、祥林嫂。这本书自从买过以来,好像也看过几次,但似乎从来没有从头到尾完整看一遍过,光《狂人日记》就让我看得一头雾水,失去继续往下看的耐心,挑着语文书出现过较熟识的小说来看,《故事新编》更是看得完全不解其意。
自从前段时间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便真的有了兴趣去看《鲁迅小说全集》,回家翻出这本书,抱着重新看,希望自己能看懂些,看了足有一个礼拜,在炎热的周末躲在家里,总算第一次将此书完整地看了一遍下来,缺乏对清末民初近现代历史正确清晰的了解,重重的历史浓雾总是使离我们最近的历史那么不真实可靠、那么模糊,缺失了历史背景,小说看起来自然要吃力、晦涩、难懂了。对于个人而言,语文课成绩从小到大都是拖累总成绩的,上学时的作文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雷锋日记”的盗版,本身阅读障碍确实不小,因此看此书成了类似马拉松运动,不断跟自己说,能坚持看完就好,完全不懂也没有关系,既然有兴趣一定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些好处的。阅读完,多多少少却从小说中了解了些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那个时代黑暗丑恶的现实社会、那个时代丑陋吃人的世俗礼教,那个时代的历史。
如下记此时个人的印象或是此刻读后的感觉与疑问(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看后还是看不懂,缺乏历史背景,人吃人的社会,“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既然它是开篇,或许便是整个小说集《呐喊》的序。
《孔乙己》镇里的咸亨酒店,唯一站着喝酒的长衫主顾无法进学的老文童孔乙己,虚伪封建腐儒的代言人。
《药》革命烈士的血蘸的血馒头成了华老栓解救肺痨病儿子的灵丹妙药,告状得赏钱的夏三爷、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消息灵通的满脸横肉的康大叔。
《明天》守寡“粗笨”的单四嫂子带生病的宝儿给昏庸欺世、故弄玄虚的中医何小仙看,吃了药呼吸由平稳变到没有。
《一件小事》国家大事增长了坏脾气,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车夫的一件小事“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风波》撑船的七斤被城里的革命党割去了辫子,却又在咸亨酒店(消息灵通所在)听得皇帝又坐龙庭了,按赵七爷的说法,这次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最后虚惊一场。九斤老太口中不断说着的:“一代不如一代。”九斤、八一嫂、七斤、六斤就是伊的依据。
《故乡》圆规式鲁镇名人“豆腐西施”,聪明充满灵气的胸前挂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成为一个木偶人的中年闰土对着昔日的玩伴言必先称“老爷”。
《阿Q正传》阿Q的国民性,很Q很奴才,Q并非Cute的意思,个人胡乱猜测,Q——〉Qin——〉Chin(秦)——〉Chinese,Q真是活画出的清朝遗民,专制下的主子、权威与奴性,“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怒目而视主义,永远得意的阿Q: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祝福》迎接新年祝福的爆竹声却成了祥林嫂的挽钟,“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总是说“我真傻,真的”苦命的祥林嫂,她的命运从来没有属于过她自己,封建儒家的三纲五常,社会的世俗和周围的人活生生地“吃”了她。无论是她那精明的婆婆、“老监生”四叔一家、镇上的其他人都是“吃人”的人。
《肥皂》“恶毒妇”的意思,对着乞丐孝女,两个光棍说的:“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学洋学的学程。
《长明灯》看不懂,被合伙当作疯子关起来想吹灭长明灯的他。
《示众》酷热的太阳,也没能抵挡拼命向前挤凑热闹围观的人们,一群丑陋的人们,以寻找他人的悲剧为乐趣的无耻的人。
《高老夫子》给女学堂的女生上课后临阵逃脱的高老夫子。
《孤独者》疾世愤俗的孤独者魏连殳(shu,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被认为异类的人,被现实逼到绝境的人。
《伤逝》——涓生的手记,一对追求自由婚姻的青年,勇敢面对现实的子君,懦弱胆小逃避现实的涓生。
《离婚》勇敢有主见不惧怕权威的女子爱姑,老实任人摆布的爱姑的父亲庄木三,和知县大老爷换过贴的权威人物七大人。
《弟兄》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的写照,家庭的儒家道义和生活的艰难现实,矛盾重重,整个环境的虚伪。
《故事新编》:
《补天》、《奔月》看不懂。
《理水》站着说话不腰疼并大发撅词的所谓学者,游山玩水的灾情考察专员,吃榆叶和海苔的老实的灾民们——“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
《采薇》不食周栗的两个昏蛋伯夷与叔齐在山上采薇为生,被阿金姐奚落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两个傻瓜饿死了。
《铸剑》优柔的眉间尺,神剑干将与莫邪,空前绝后的把戏,替眉间尺复仇的黑色人,鼎中三个人头的恶斗。
自从前段时间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便真的有了兴趣去看《鲁迅小说全集》,回家翻出这本书,抱着重新看,希望自己能看懂些,看了足有一个礼拜,在炎热的周末躲在家里,总算第一次将此书完整地看了一遍下来,缺乏对清末民初近现代历史正确清晰的了解,重重的历史浓雾总是使离我们最近的历史那么不真实可靠、那么模糊,缺失了历史背景,小说看起来自然要吃力、晦涩、难懂了。对于个人而言,语文课成绩从小到大都是拖累总成绩的,上学时的作文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雷锋日记”的盗版,本身阅读障碍确实不小,因此看此书成了类似马拉松运动,不断跟自己说,能坚持看完就好,完全不懂也没有关系,既然有兴趣一定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些好处的。阅读完,多多少少却从小说中了解了些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那个时代黑暗丑恶的现实社会、那个时代丑陋吃人的世俗礼教,那个时代的历史。
如下记此时个人的印象或是此刻读后的感觉与疑问(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看后还是看不懂,缺乏历史背景,人吃人的社会,“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既然它是开篇,或许便是整个小说集《呐喊》的序。
《孔乙己》镇里的咸亨酒店,唯一站着喝酒的长衫主顾无法进学的老文童孔乙己,虚伪封建腐儒的代言人。
《药》革命烈士的血蘸的血馒头成了华老栓解救肺痨病儿子的灵丹妙药,告状得赏钱的夏三爷、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消息灵通的满脸横肉的康大叔。
《明天》守寡“粗笨”的单四嫂子带生病的宝儿给昏庸欺世、故弄玄虚的中医何小仙看,吃了药呼吸由平稳变到没有。
《一件小事》国家大事增长了坏脾气,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车夫的一件小事“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风波》撑船的七斤被城里的革命党割去了辫子,却又在咸亨酒店(消息灵通所在)听得皇帝又坐龙庭了,按赵七爷的说法,这次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最后虚惊一场。九斤老太口中不断说着的:“一代不如一代。”九斤、八一嫂、七斤、六斤就是伊的依据。
《故乡》圆规式鲁镇名人“豆腐西施”,聪明充满灵气的胸前挂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成为一个木偶人的中年闰土对着昔日的玩伴言必先称“老爷”。
《阿Q正传》阿Q的国民性,很Q很奴才,Q并非Cute的意思,个人胡乱猜测,Q——〉Qin——〉Chin(秦)——〉Chinese,Q真是活画出的清朝遗民,专制下的主子、权威与奴性,“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怒目而视主义,永远得意的阿Q: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祝福》迎接新年祝福的爆竹声却成了祥林嫂的挽钟,“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总是说“我真傻,真的”苦命的祥林嫂,她的命运从来没有属于过她自己,封建儒家的三纲五常,社会的世俗和周围的人活生生地“吃”了她。无论是她那精明的婆婆、“老监生”四叔一家、镇上的其他人都是“吃人”的人。
《肥皂》“恶毒妇”的意思,对着乞丐孝女,两个光棍说的:“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学洋学的学程。
《长明灯》看不懂,被合伙当作疯子关起来想吹灭长明灯的他。
《示众》酷热的太阳,也没能抵挡拼命向前挤凑热闹围观的人们,一群丑陋的人们,以寻找他人的悲剧为乐趣的无耻的人。
《高老夫子》给女学堂的女生上课后临阵逃脱的高老夫子。
《孤独者》疾世愤俗的孤独者魏连殳(shu,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被认为异类的人,被现实逼到绝境的人。
《伤逝》——涓生的手记,一对追求自由婚姻的青年,勇敢面对现实的子君,懦弱胆小逃避现实的涓生。
《离婚》勇敢有主见不惧怕权威的女子爱姑,老实任人摆布的爱姑的父亲庄木三,和知县大老爷换过贴的权威人物七大人。
《弟兄》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的写照,家庭的儒家道义和生活的艰难现实,矛盾重重,整个环境的虚伪。
《故事新编》:
《补天》、《奔月》看不懂。
《理水》站着说话不腰疼并大发撅词的所谓学者,游山玩水的灾情考察专员,吃榆叶和海苔的老实的灾民们——“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
《采薇》不食周栗的两个昏蛋伯夷与叔齐在山上采薇为生,被阿金姐奚落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两个傻瓜饿死了。
《铸剑》优柔的眉间尺,神剑干将与莫邪,空前绝后的把戏,替眉间尺复仇的黑色人,鼎中三个人头的恶斗。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原创?
追答
不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07
展开全部
中国的历史中有一页总是沉重的,而鲁迅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的作家。翻开这本《鲁迅小说全编》,入目的是满目疮痍的神州,是麻木的国民。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投影。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一直是一位智者,也一直是一位勇士。他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灵魂。
他的文章给人的感觉非常冷峻严肃。我想,正是当时中国的现状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了他的文章中。蔽空阴云使得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鲁迅注定不能脱离现实、沉浸于唯美的风花雪月中。每一份鲁迅生平上都清清楚楚地标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我以为,鲁迅首先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是一个革命家,文学家倒是最末。正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才会《彷徨》在满目疮痍的神州,任整个中国的苦难如此深切地渗透到他的心中;正是因为他是一个革命家,他才会在寂寥的旷野中《呐喊》,使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学家,他才会在时间的荒原上《朝花夕拾》,让往昔的影像慰藉挣扎在苦痛中的心魂。
随手翻开书本,旧时社会的影像历历在目。孔乙己,一个本该最清高的知识分子,却沦落到偷书度日的凄惨境地,最终饥寒交迫而死;阿Q,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在窘迫的现实面前变得油滑、错乱,以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最终莫名其妙丢了性命;华老栓,深信着血馒头治病救命的封建迷信,最终还是眼睁睁儿子的生命消逝……
一幕幕,让我感触良多。正如鲁迅所说:当时的社会就像一个大铁笼子,外面有火慢慢灼热铁笼,而笼中的人兀自沉睡不醒。而鲁迅的文章,不是清风不是明月,相反,是匕首,是投枪!他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为磨刀石,磨砺出寒光逼人的刃,刺进敌人的胸膛!鲜血流淌,只为了唤醒一个民族沉睡千年的灵魂。
其实,鲁迅的文章只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呐喊——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中华民族?而在那个黑暗彷徨的时代,无数的人都在叩问。
我很庆幸,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当红旗飘扬过满目疮痍的土地时,沉睡百年的雄狮走向了复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站起来了!不仅从百年耻辱中站起来了,还昂首阔步,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当然也会欢欣。因为鲁迅先生写小说不是仅仅为了展示苦难,而是在期盼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复兴。而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慷慨的宣示,就是一个嘹亮的口号:从此我们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了!五星红旗的光彩,让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为之热泪盈眶。
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如鲁迅笔下的那些黑暗,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向着无比光明的未来前进。有句话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民族过去所遭受的苦难是多么深重,而我们民族的复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的党功不可没。作为一个党政机关的干部,有了这种认识,就能够将此化为前进的动力,在工作中实践党的理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过了重重磨砺后,新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因为一个曾经沉睡的民族,已经复苏。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一直是一位智者,也一直是一位勇士。他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灵魂。
他的文章给人的感觉非常冷峻严肃。我想,正是当时中国的现状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了他的文章中。蔽空阴云使得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鲁迅注定不能脱离现实、沉浸于唯美的风花雪月中。每一份鲁迅生平上都清清楚楚地标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我以为,鲁迅首先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是一个革命家,文学家倒是最末。正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才会《彷徨》在满目疮痍的神州,任整个中国的苦难如此深切地渗透到他的心中;正是因为他是一个革命家,他才会在寂寥的旷野中《呐喊》,使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学家,他才会在时间的荒原上《朝花夕拾》,让往昔的影像慰藉挣扎在苦痛中的心魂。
随手翻开书本,旧时社会的影像历历在目。孔乙己,一个本该最清高的知识分子,却沦落到偷书度日的凄惨境地,最终饥寒交迫而死;阿Q,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在窘迫的现实面前变得油滑、错乱,以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最终莫名其妙丢了性命;华老栓,深信着血馒头治病救命的封建迷信,最终还是眼睁睁儿子的生命消逝……
一幕幕,让我感触良多。正如鲁迅所说:当时的社会就像一个大铁笼子,外面有火慢慢灼热铁笼,而笼中的人兀自沉睡不醒。而鲁迅的文章,不是清风不是明月,相反,是匕首,是投枪!他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为磨刀石,磨砺出寒光逼人的刃,刺进敌人的胸膛!鲜血流淌,只为了唤醒一个民族沉睡千年的灵魂。
其实,鲁迅的文章只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呐喊——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中华民族?而在那个黑暗彷徨的时代,无数的人都在叩问。
我很庆幸,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当红旗飘扬过满目疮痍的土地时,沉睡百年的雄狮走向了复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站起来了!不仅从百年耻辱中站起来了,还昂首阔步,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当然也会欢欣。因为鲁迅先生写小说不是仅仅为了展示苦难,而是在期盼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复兴。而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慷慨的宣示,就是一个嘹亮的口号:从此我们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了!五星红旗的光彩,让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为之热泪盈眶。
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如鲁迅笔下的那些黑暗,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向着无比光明的未来前进。有句话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民族过去所遭受的苦难是多么深重,而我们民族的复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的党功不可没。作为一个党政机关的干部,有了这种认识,就能够将此化为前进的动力,在工作中实践党的理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过了重重磨砺后,新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因为一个曾经沉睡的民族,已经复苏。
追问
原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什么是读书笔记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