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竞赛作文,不会写高考作文
我的竞赛作文还算好,得过一些奖,可我现在高三,考试作文就没上过50,我该怎么写。我的作文就是注重思想,而语言结构略显松散,喜欢用轻松的散文揭露文章主旨,而不是议论。马上就...
我的竞赛作文还算好,得过一些奖,可我现在高三,考试作文就没上过50,我该怎么写。
我的作文就是注重思想,而语言结构略显松散,喜欢用轻松的散文揭露文章主旨,而不是议论。
马上就高考了,我到底要不要延续这种风格?
很急啊 展开
我的作文就是注重思想,而语言结构略显松散,喜欢用轻松的散文揭露文章主旨,而不是议论。
马上就高考了,我到底要不要延续这种风格?
很急啊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解析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 + 提示语 + 话题 + 要求。比如 XX 年 x 市中考作文试题中: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是“提示语”。
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显然是“话题”。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这就是“要求”。
许多话题作文没有材料,比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
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体验或思考。请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本题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这不属于材料,而是提示语。有些话题作文则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比如 XX 年辽宁省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中的一则,然后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的精神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理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二: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丢弃错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 2 、思想感情积极向上。 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理由”和“丢弃错误”两个题目都是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可见,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是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也要认真审读。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 张伟明 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区别,抛开话题,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比如写上面列举的话题“理由”,把文章主旨确定为“快乐了别人,也就愉快了自己”),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此外,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外,写成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都是允许的;而材料作文常常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再从结构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如果是议论文,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而话题作文的材料,用不用它无所谓。
2、 分清话题作文的类别
从内涵的显隐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成长需要压力”、“理由”、“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等。
从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比如:“杂”、“诚信”、“合作”,这是词;“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这是句子。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外延可能就越大;字越多,外延可能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补上一些限定语,以缩小其外延,从而精选一个角度来作文。
从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比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风”、“杂”、“理由”、“角色”等,就比较宽。
从涉及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比如:“丢弃错误”、“共享生命”等,写作对象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就属于多对象话题。多对象话题实际上是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是两者都要顾及,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3、 打破审读题目的顺序
考生往往习惯于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这种“先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因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最好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不少考生审题时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像面对试题“共享生命”。部分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等内容立意,而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题意。
古人云:“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就是指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率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为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大题小作显真情
作文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比如,习作《一碗面条》里有这样的情节: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有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这篇题为《一杯热茶》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像《一碗面条》、《一杯热茶》这类文章,采用的都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变换角度见新意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诠释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高人一等”。比如,面对中考作文话题“关心”,绝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有些聪明的考生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从而写出了新意。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那份孩子般的烦躁,描写得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邻居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心。有写环保
的: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比照,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极大关注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还有写动物的:有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样式,对社会上残害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虽是同一话题,切入角度各有特色,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反面着笔求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使情节变得曲折,主题变得新颖而深刻。比如就话题“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这位考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 + 提示语 + 话题 + 要求。比如 XX 年 x 市中考作文试题中: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是“提示语”。
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显然是“话题”。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这就是“要求”。
许多话题作文没有材料,比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
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体验或思考。请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本题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这不属于材料,而是提示语。有些话题作文则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比如 XX 年辽宁省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中的一则,然后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的精神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理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二: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丢弃错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 2 、思想感情积极向上。 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理由”和“丢弃错误”两个题目都是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可见,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是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也要认真审读。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 张伟明 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区别,抛开话题,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比如写上面列举的话题“理由”,把文章主旨确定为“快乐了别人,也就愉快了自己”),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此外,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外,写成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都是允许的;而材料作文常常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再从结构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如果是议论文,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而话题作文的材料,用不用它无所谓。
2、 分清话题作文的类别
从内涵的显隐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成长需要压力”、“理由”、“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等。
从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比如:“杂”、“诚信”、“合作”,这是词;“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这是句子。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外延可能就越大;字越多,外延可能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补上一些限定语,以缩小其外延,从而精选一个角度来作文。
从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比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风”、“杂”、“理由”、“角色”等,就比较宽。
从涉及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比如:“丢弃错误”、“共享生命”等,写作对象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就属于多对象话题。多对象话题实际上是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是两者都要顾及,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3、 打破审读题目的顺序
考生往往习惯于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这种“先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因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最好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不少考生审题时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像面对试题“共享生命”。部分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等内容立意,而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题意。
古人云:“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就是指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率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为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大题小作显真情
作文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比如,习作《一碗面条》里有这样的情节: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有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这篇题为《一杯热茶》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像《一碗面条》、《一杯热茶》这类文章,采用的都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变换角度见新意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诠释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高人一等”。比如,面对中考作文话题“关心”,绝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有些聪明的考生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从而写出了新意。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那份孩子般的烦躁,描写得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邻居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心。有写环保
的: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比照,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极大关注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还有写动物的:有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样式,对社会上残害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虽是同一话题,切入角度各有特色,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反面着笔求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使情节变得曲折,主题变得新颖而深刻。比如就话题“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这位考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2014-05-24
展开全部
多读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