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牛杂、牛腩分别是牛的什么部位?
牛排:
牛排分为菲力牛排、肉眼牛排、沙朗牛排、T骨牛排。
1,菲力牛排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几乎不含肥膘。由于肉质嫩,很受爱吃瘦肉朋友的青睐。
2,肉眼牛排是牛肋上的肉,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由于含一定肥膘,这种肉煎烤味道比较香。
3,沙朗牛排是牛外脊上的肉,含一定肥油,在肉的外延带一圈呈白色的肉筋,总体口感韧度强,肉质硬,有嚼头,适合年轻人和牙口好的人吃。
4,T骨牛排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两侧一边量多一边量少,量多的是西冷,量稍小的便是菲力,中间被肋骨隔著。
牛杂:
牛杂,又称“牛杂碎”,是牛内脏的统称,是发源于老西关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据说,上古一位大王在先农坛亲耕祭祀农神时,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看到当地百姓饥馑,立即下令屠宰亲耕的牛,将其牛肉、牛肚、牛心、牛肝、牛百叶、牛肠等放入锅中。百姓食后醇正鲜美,味道甚好,至此流传下来。
牛腩:
牛腩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这只是一种统称。
扩展资料
各等级部位解说:
1、里脊。牛里脊上的肉,是牛肉的最嫩的部分。适合煎、炒、炸、牛排。
2、上脑。牛上脑是位于肩颈部靠后,脊骨两侧的牛肉。肉质细嫩多汁,脂肪杂交均匀,有好看的大理石花纹,口感绵软。适合煎制,清炒,涮牛肉火锅。
3、外脊。牛外脊是牛背部的最长肌,肉质为红色,容易有脂肪沉积,呈大理石斑纹状。适合炒、炸、涮、烤。
4、仔盖。仔盖即臀尖上的肉。肉质细嫩,宜切丁、片、丝,适于滑炒、酱爆等。
5、底板。底板肉两侧臀部上的长方形肉。上部肉质较嫩,下部连着黄瓜条,肉质较老,适于做锅包肉。
6、肋条。两肋部位,切成条状,带肉筋。牛肋条属于筋多又有肥肉的部分,肉质比较硬,一般烹饪时间都比较长,烹饪方式多采用低温慢煨。
7、胸口。牛胸肉是位于牛胸口两肢前腿中间胸脯肉,一面是脂肪,一面是红色精内,纤维粗。适于熘、扒、烧等。
8、脖头。牛脖子肉由于运动的多,所以牛脖肉较硬,爽滑而有嚼劲,肉质干实,肉纹较乱。
9、腱子。牛的四蹄上段的部位肉经精细分割后,一种为带骨牛腱子,其外观呈长圆锥形状,另一种为去骨牛腱子,其外观呈长圆锥形状。熟后有胶质感。适合卤、红烧、酱牛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牛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牛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牛腩
牛排指牛肋骨上的肉。
牛杂指牛内脏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欧洲中世纪时,猪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则是王公贵族们的高级肉品,尊贵的牛肉被他们搭配上了当时也是享有着尊贵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调,并在特殊场合中供应,以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到了18世纪,英国已经成了著名的牛肉食用大国。它是把牛排用加梨汁的肉佐料调味后﹐放在炭火上烤的韩国传统菜。代梨汁可以放猴桃汁。
牛杂源于老岭南地区,用牛肉和牛的其他内脏熬上几个小时做成的一种食品,可以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牛杂火锅,牛杂海鲜,牛杂串,牛杂碎等。制作时需以"十三香"为主要的卤水香料,缺一样味道就变了。主料包括茴香、花椒、八角、桂皮、陈皮、沙姜、豆蔻等;牛之杂有牛肚(牛有四肚均可入馔,但蜂窝肚是最好吃的)、牛膀、牛肠、牛横利和牛肺等。吃的时候来点辣椒油再加点胡椒粉,味道可口,营养价值高。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这只是一种统称。若依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国外进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条状的牛肋条为主,是取自肋骨间的去骨条状肉,瘦肉较多,脂肪较少,筋也较少,适合红烧或炖汤。另外,在里脊肉上层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状不大规则的里脊边,也可以称作牛腩,是上等的红烧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种,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来卤,不适合炖汤,更不适合红烧。
若依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牛杂,用牛肉和牛的其他内脏熬上几个小时做成的一种食品,可以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牛杂火锅,牛杂海鲜,牛杂串,牛杂碎等好。先讲牛排的取出部位:
牛排的取出部位不同,则有不用的名称及烹调方式
牛小排:牛的胸腔左右两侧,含肋骨部分。肉质鲜美,有大理石纹。适合用以烤、煎、炸、红烧。
带骨沙朗:牛的肋脊部。运动量小,肉嫩且油花均匀,可做牛排、蒸牛肉、火锅片或做铁板烧也相当适宜。
沙朗:牛的后腰脊肉,肉质嫩,含油花,适用于牛排。
腓力:牛的里肌肉(即腰内肉),运动量少,且肉质最嫩,可用以做牛排或铁板烧。
丁骨及纽约克牛排:牛的前腰脊肉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