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区别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同属于听力康复设备。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将外界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化为人体可接受的声音信号。
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可以将外界信号充分放大后,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通过中耳,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听力障碍者能够听到这种“放大”了的声音。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但由于助听器的种类、品质的不同,对声音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即对声音信号的“保真性”不同。听力障碍者听起来的感受会有差别。
人工耳蜗适合于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即应用助听器不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人。人工耳蜗分为外部装置和植入体内的装置两部分。外部装置分为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和传送装置,植入装置包括电极系列和接受刺激装置。植入体内的装置可以绕过受损的耳蜗,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获听力。
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尤其是人工耳蜗,与健全人体耳蜗结构的精细度相差很大,所以感受到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会有一些差异。要经过很长时间,语后聋者要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而语前聋者(小儿)则要经过2-3年的语言康复,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目前一个人工耳蜗的设备加手术费约需20万元左右,一个助听器价格则为1000-30000余元不等。相比之下,助听器的优势在于配戴方便,无创伤;而耳蜗得做手术,有创伤。
现在助听器技术的发展,使助听器有更大的适配范围,适合听损从轻度到重度,甚至低于一百分贝的极重度听损朋友,也在选配了超大功率的助听器后,得到了很好的帮助。
耳蜗的情况国际上规定,双耳听力都在85分贝以上,配戴助听器半年以上无效果或效果甚微,由于耳蜗部位先天后天功能下降引起的听力损失障碍才考虑施行耳蜗手术,而外耳、中耳及蜗后听神经引起的听力障碍人工耳蜗后不能有很好的预期效果,故不推荐。
在声学效果上,助听器的低频补偿更占优势,耳蜗的高频补偿更占优势。所以有些只做了耳蜗的孩子,有时会声调不好,就是上声去声分不清的,最好能在另一未做耳蜗的耳朵配戴助听器来进行低频补足,往往比只做耳蜗的孩子有更好的语言发展。
而配戴传统助听器的孩子,如果高频声音辨听不好,发不清相应的声音,可以考虑配戴移频助听器,由专业的验配师进行调试后,强化辨听声音,纠正发音,如果效果仍不好,可以考虑做人工耳蜗手术。
因为助听器与人工耳蜗都属于高端的电子技术产品,在选择时一定要听取专业的听力师的建议,无论是助听器验配师还是耳蜗调机师在给患者进行推荐时,都应充分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听力情况,给家长或其本人做有参考价值的推荐,而不应因商业目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患者的选择。
对于听力下降和耳聋患者来说,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都是不错的选择。那么,到底那种更适合帮助自己的听力恢复呢?
方法/步骤
助听器顾名思义,就是将声音放大后,帮助耳聋患者听到声音,它达到的是放大器的作用。但由于一些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患者听力损失比较严重,言语频率区的平均听阈往往超过90分贝,即使经过放大的声音也难以听到,佩带助听器后效果仍较差。这是因为内耳疾病、药物中毒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内耳感觉细胞受损,严重妨碍了听觉信息的传递,外界放大的声音尽管自然、清晰,患者的中枢听觉系统也不能感受到足够的信息。
而人工耳蜗可以将声音由方向性麦克风接受后,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言语处理器内,将声音放大、过滤,并由传送器传入到接受器,产生的电脉冲送至相应的电极,从而引起听神经纤维的兴奋,再将声音信息传入大脑,产生听觉。
3
总之,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耳蜗可以绕过受损的内耳,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纤维,使病人重获听力,而助听器却办不到
二,助听器的能量输出是依靠受话器,放出的是声音能量,仍然需要利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和耳蜗内残余毛细胞及神经通路传递。而人工耳蜗的能量输出是依靠电极,放出的是电能量,可以越过外耳道,中耳和毛细胞,直接刺激螺旋神经节。
三,佩戴气导助听器或一般的骨导助听器不需要做手术,而佩戴人工耳蜗需要做手术将电极植入耳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