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和黄表纸有区别吗
烧纸和黄表纸主要有以下三个区别:
一、区别在于制作过程中,黄表纸加入了姜黄粉,而烧纸则没有。黄表纸和烧纸都属于竹浆纸。烧纸又称烧纸钱,指供人焚化用于礼祭的纸钱,一般是用毛边纸打孔制作而成。
二、区别在于二者的制作流程不同:
竹浆纸是利用竹浆单独或与木浆、草浆合理配比,通过蒸煮漂洗等造纸工序生产出的纸。
黄表纸制作流程:每年端午节,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时,砍下划片打捆,挑回投入石灰塘子里揽制,使其纤维溶融。然后清洗、储藏等。
三、黄表纸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姜黄粉,所以遇到碱水会变红。烧纸则没有这个特征。
扩展资料:
烧纸又称烧纸钱,指供人焚化以敬神佛的纸钱,中国民间信俗之一。焚化纸钱等以敬神佛。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烧纸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仍在沿用。
纸钱产生之初可能并不是用来烧的, 埋葬、抛撒、悬挂等方式可能要早于焚烧 ,但由于纸钱焚烧时化作烟雾的形象能使人产生进入冥界的想象 ,故焚烧马上成为最常用的纸钱处理方式 。依此看来 ,烧纸钱由来传说产生时间的上限 ,理论上可以追溯到纸钱产生的同一时代— — —魏晋 。并在西域高昌王国旧址等佛教国家遗址出土过冥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烧纸
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原料和使用用途方面。
1、区别在于制作过程中,黄表纸加入了姜黄粉,而烧纸则没有。黄表纸和烧纸都属于竹浆纸。烧纸又称烧纸钱,指供人焚化用于礼祭的纸钱,一般是用毛边纸打孔制作而成。
2、烧纸一般都是扫墓用的,黄表纸一般是在寺庙中上香祈福所用的。
扩展资料:
1、烧纸:
烧纸起源:
据洪喜庆的 《杜诗辩证》 上说 : “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纸为纸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 。从唐人王建《寒食行》 诗中“三日无火烧纸钱 , 纸钱那得到黄泉” 之句可见一斑 。
宋人陶彀的《清异录》 上说 : 周世宗柴荣葬日, 用象征形状的金银焚化 , 纸钱的形状大似碗口, 上有印文, 黄色印的叫“泉台上宝” , 白纸的称“冥游亚宝” , 说明五代时纸钱已经用雕板印刷大量生产了 。
从魏晋开始用纸钱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烧纸钱送葬,“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
有诗云:“纸钱纸钱谁所作,人不能用鬼行乐。一丝穿络挂荒坟,梨花风起悲寒云”[1]。从埋钱转变为烧钱,可能和佛教有关。有学者认为,佛教的传入,烧钱也随之盛行。
故可知烧纸钱由来,应该是受到印度或中亚习俗的影响。印度或中亚人认为,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
2、黄表纸:
造黄表纸的技术,据说是清道光年间从江西传入的。在虎城靠山一带的长沙、大营、楚家、千丘、李垭、清滩等村,迅速传播开来。高潮时,曾有三四百槽户,两千多工人。
参考资料:
二、竹浆纸是利用竹浆单独或与木浆、草浆合理配比,通过蒸煮漂洗等造纸工序生产出的纸。
黄表纸制作流程:每年端午节,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时,砍下划片打捆,挑回投入石灰塘子里揽制,使其纤维溶融。然后清洗、储藏等。
造纸时,先把竹料从塘子里抓出来,送到槽厂,剥去竹皮,用大碓舂细,再投入踩槽里反复踩融,然后下槽——放水把纸料和匀,用一根竹棍(花槽棍)搅拌,捞去粗长纸筋,再用三爪棍细捞,然后用五爪再细捞,最后只剩下细绒的纸浆。换一次水后,就下染料(很细的姜黄粉)。染料拌匀后再放水,将拌好的纸料用耙头踏紧,以免舀纸时一下子全部浮起。
舀纸是用一张特制的“帘子”放在帘架上,帘架有两个提手,两手提着帘架,到槽子里舀纸浆水,横舀一遍,竖舀一遍,浆水能否均匀流布整个帘面,决定纸张是否厚薄均匀,是舀纸技术的关键所在。
纸舀好后,要用特制的榨子榨干水分,然后扛到焙屋里,由焙纸工一张张焙干。干透了的纸再送到割房,按规定尺寸切割,然后包装。
毛边纸制作流程:每年立夏前后的半个月砍下没开枝、没长大的嫩竹,然后放入坑塘内,加生石灰腐沤40天。之后,要洗净石灰,在坑塘内用清水再浸泡发酵30天。然后剥去青皮、竹节等,放在一种特制的工具上由人工脚踩捣烂。再用竹帘两人水中捞制。此时毛边纸基本成型,进风房,由人工刷在火墙上焙干。焙干水分的纸张一般裁剪,包装成捆后出售。
三、黄表纸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姜黄粉,所以遇到碱水会变红。烧纸则没有这个特征。
黄表纸则是专业术语,指用来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