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我来答
小熊玩科技gj
高能答主

2021-01-26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61万
展开全部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对美景的赞叹,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原文如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XYYF9798
2019-04-09 · TA获得超过26.9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8万
展开全部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往事的怀念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感慨青春易逝和惜春之情。

作品原文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白话译文

其一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其二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曹文正shine
推荐于2018-02-25 · TA获得超过6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44.3万
展开全部
《如梦令》是词牌名,你说的应该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李清照年轻时家境不错,生活悠然。这首词就表现了当时的玩得尽兴、忘了回家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内心愉悦的感情。后来,靖康之变,李清照南渡,老公赵明诚死了,自己改嫁了,之后离婚,生活境况痛苦不堪,这个时期她的词就显得悲戚许多,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声声慢》。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易延2F
2019-01-12 · TA获得超过12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越,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其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请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故乡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溯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中辑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如梦令》中”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
两个争渡表现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出正确路径的心情。
《如梦令》中”醉”字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具有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写出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韦昆杰韶茗
2019-06-12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669万
展开全部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