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
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
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其二,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子路》)。这是孔子对弟子问“政”的回答,即“无倦”,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自然学习更是如此。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不厌”与“不倦”的态度,意即:对己,学习而不知满足;对人,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其中,对求学者而言,学而有恒,学而不厌,这是很难做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有执着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矣。
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
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其二,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子路》)。这是孔子对弟子问“政”的回答,即“无倦”,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自然学习更是如此。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不厌”与“不倦”的态度,意即:对己,学习而不知满足;对人,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其中,对求学者而言,学而有恒,学而不厌,这是很难做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有执着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