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中国化工学会第38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举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特邀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形势与任务”、“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保形势与任务”、“京都议定书与二氧化碳绿色化”、“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从产业角度看化学工程学科进展”等专题报告,从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高度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 橡胶专业委员会2007年11月18~20日在湖南株洲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参会代表160人,交流论文84篇。会议主题为汽车发展与橡胶制品的创新,内容包括:橡胶制品用特色弹性体进展,释放负离子汽车内饰橡胶件开发,环保橡胶制品的监控,汽车用传动带、油封、密封条、胶管、液阻橡胶悬置的研发及进展,轨道交通减震材料、橡胶油箱弹簧、空气弹簧、橡胶隔振器的应用,特种橡胶新材料的分析方法,软质PVC阻燃、抑烟的研究进展,公路桥梁支座的失效条件和损伤机理研究,新型橡胶阻尼材料的研制,粘弹阻尼材料在振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PU塑胶跑道的研发,吸水膨胀弹性体的研发、粘合增进剂在织物芯输送带中的应用等。
会议就目前热门的两个行业——汽车和轨道交通所用的橡胶制品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了切实为中小制品企业服务,会议专设互动专场,由学会的知名专家现场回答企业提出的问题,受到普遍欢迎。为做到有的放矢,会前请代表在会议回执中预先提出问题,由专家事先准备。目前该会已成为橡胶制品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权威的技术研讨会,成为一个品牌会议。
●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硫酸学组与全国硫酸工业信息站于2007年9月18—22日在广西桂林组织召开了第27届全国硫酸工业技术交流会。来自147家硫酸生产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及74家设备、材料厂家的403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会议交流论文36篇,包括了我国硫酸行业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充分论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硫酸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内容包括:2007年我国硫酸产销现状及预测,硫酸工业的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硫酸生产过程废热回收利用与CDM项目,大型硫磺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介绍,废酸、废水及低浓度二氧化硫治理,以及有关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如大型火电厂“钠”法脱硫制硫酸、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文氏管式稀释器、电磁式漏酸检测仪等。
会上还与美国、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等国的有关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同时还组织了“矩形管束换热器、超重力高效传质新技术研讨会”,发布了新技术开发、应用信息及新设备研制情况。会议期间还专门安排了硫铁矿、冶炼烟气和硫磺制酸的专家咨询活动。硫磺制酸企业的代表对硫磺制酸水分指标的影响和控制情况以及生产过程中熔硫槽、液流储槽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专家的意见对生产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起了指导作用。硫铁矿制酸企业对解决硫铁矿渣利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意识到硫铁矿渣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搞好循环经济所必须的措施。
●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无机盐学组于10月21-24日在上海市召开了无机盐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主题为技术创新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与可持续能源发展。与会代表300余名,交流论文138篇。
我国无机盐行业长期以来主要以粗放式发展为主。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企业行业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与环境治理能力尤显不足。会议邀请数位国内权威专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行业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的新成果,如钾盐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硫化碱行业回转窑煤粉燃烧系统和蒸发工艺技术改进、轻油裂解法氰化钠和合成氨生产装置的结合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007中国无机化工品展览会》,有效地将无机化工生产企业与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联系起来,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优良的互动交流平台,收到良好效果。
●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2007年10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生物质能与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交流和发展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议紧紧围绕国家石油资源、石油能源紧缺的现状,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热点问题作为会议主题。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上13位专家就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技术进展作了报告, 15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介绍了近年来在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方面的研发成果。针对参会代表急切想了解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的方向,请国家科技部高新司主管生物质能源的谭可荣处长在会上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今后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方向,请国家能源领域863专家组成员任湘坤教授介绍了国家863十一五支持的重点。与会科技人员普遍反映,这样的报告对今后安排科研选题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还听取了十几位专家就有关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热裂解等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的报告。通过这些报告,使与会人员了解了目前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国内外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国外的差距,一致认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将近50%,严重影响能源安全。为了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同时,通过研讨明确了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对推动生物化工学科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会议针对不少企业为寻找好项目,使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安排了有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在会上介绍了50余项科研成果,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成果转化,促进了生物化工的技术进步。
● 随着饮用水净化指标的提升和废水资源化处理的要求,混凝药剂在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出,并在我国乃至亚洲的水处理药剂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高效无机混凝剂的开发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提供交流平台,进而达到提升水质净化处理质量和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18~2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00多人,交流论文42篇。会议研讨了混(絮)凝剂在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技术;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等,并举办了复合型无机混凝剂技术讲座,收到较好效果。
● 2007年8月22日~25日煤化工专业委员会与煤化工信息中心在昆明联合召开了2007年中国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市场、产业化信息交流会暨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与会人数235人,交流论文80篇,其中15篇为大会报告。这是一次煤化工盛会,国内煤化工资深专家、设计大师、拥有煤化工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全国各地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就煤化工发展的形势和企业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提供了从多方面的信息和建议。
2.主要国际、双边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典型事例)
● 由中国化工学会和德国化工技术和生物工程协会共同主办的阿赫玛亚洲展2007(第七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于2007年5月14~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5个厂商参加了展出,净展出总面积8,800平方米。中国参展商成为了本届展会的最大展团,共有237家公司参加了展出,其中超过一半的展商是外国在华合资或独资企业。本届展会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包括白色生物技术、合成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水处理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会议交流论文共90余篇,其中国外论文77篇。我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考”的重点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为本届展会的展览手册撰写序言,高度评价了阿赫玛亚洲展:阿赫玛亚洲展自1989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高度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已使阿赫玛亚洲展成为我国同类型展会中历史最长、国外参展商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效果最佳的国际展览暨会议,也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术水平最高的化工技术、生物工程和设备展览暨会议之一,在海内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被业界广泛认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工业已成为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这一进程中,阿赫玛亚洲展将为世界各国的有关企业家、商家、专家和学者搭建起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本届展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女士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设宴招待了阿赫玛亚洲展暨会议的国际参展商和专家、学者代表。
● 由我会和日本化学工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9~2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以促进化工技术进步、推动化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旨,主要议题包括与能源、资源、环境相关的化学工程问题、化工新工艺进展与新材料的开发。在全球经济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区域国际合作更加重要。本次会议增进了中日两国在化工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化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共同发展,为中日双方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会议共征集论文215篇,其中中方150篇,日方65篇。
● 为筹备第12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做了许多工作。一是会议的报批,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关系,增加了难度。几经周折及争取,终于在8月1日得到国务院领导批准(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吴仪副总理分别在7月31日和8月1日圈阅同意),会议时间和地点确定为2008年8月4~6日在大连举行,会期三天。会议规模总人数900人,其中外宾400人。二是会议网站于8月初建成并对外公布,网站内容正在逐步补充和完善。网上注册于12月1开始进行。该网址已与亚太化工联盟网站链接。三是为适应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的新趋势,重新确定了会议的分组题目,分为6大类专题,31个小题。6大类专题是:清洁能源、环保和绿色加工、材料科学和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前沿、化学工程师教育。四是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整合并充实了组织机构,补充了各委员会成员,增加了国际咨询委员会。五是根据亚太化工联盟理事会的建议,增加学生竞赛项目。六是大会附设的化工展览委托北京林达展览展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该公司按协议要求已全面开展招展活动。七是常务理事会确定了“三上目标”,即上规模,参会人数不少于1000人;上水平,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上效益,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各理事和团体会员单位采取组织措施积极参与。八是为进一步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学会总部组团参加了11月初日本东京国际化工展,12月初组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APCChE成员单位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积极参与。九是为积极贯彻韩启德副委员长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的相关指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国际会议长期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常务理事会作出决定,本届会议的大会报告采用双语形式进行,具体措施为采用3屏幕方式,正面屏幕用英文字幕,两侧用中文字幕。
● 为了促进我国丙烯酸(酯)行业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发展,解决产需予盾和市场无序竞争的关键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于2007年6月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经过交流和研讨,大家一致为: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发展迅速,属朝阳行业,全世界丙烯酸产能上升很快,丙烯酸产能已超过需求。因此,会议提出了以下建议: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产能扩充要有秩序,防止过热;台湾和大陆应紧密合作,促进丙烯酸及丙烯酸酯下游应用的发展;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达到消化过剩的产能和共荣的目的;采取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措施,降低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建议大陆将原材料丙烯的进口关税从2%降至零关税,和进口乙烯的零关税等同。
根据“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的建议,2007年7月21日,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在宜兴组织国内十个丙烯酸及两烯酸酯生产厂召开了“2007年全国丙烯酸行业发展研讨会” 会议针对大陆与台湾和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现状、发展趋势、行业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产需不平衡的市场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制定了防止大陆内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生产企业自相无序竞争的自律措施和办法;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明目前市场状况,产能已经超过需求,建议停建或缓建丙烯酸装置;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将进口丙烯关税降到0%;鉴于目前仍然存在进口,各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生产厂家应着手致力于出口业务的开拓;各厂家结合自身情况,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各厂家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环境,加大下游产品的研发力度,生产适宜的下游产品,进行出口,以长期应对市场过剩的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着手协调油田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水处理剂、髙吸水树脂等下游领域的开发力度,从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下游找到突破口。
2007年7月31日,我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向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财政部关税司、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递交了将我国丙烯进口的关税从2%降至0%的建议报告。根据此报告,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已组织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目前,正在落实过程中。
三、学术期刊
由我会与化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3个会刊,即《化工学报》(月刊)、《化工进展》(月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双月刊)始终坚持推动化工科技进步、培养化工科技人才的办刊宗旨,把提高刊物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放在首位。2007年,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三刊”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出成绩,一是内容创新,信息量增大,时效性增强,作者和读者面拓宽,努力与国际化工学科的发展保持同步;二是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同步提高;三是办刊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稿件从投稿到审稿的全程网上处理,缩短了出版各个环节的周期;四是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三刊”继续被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在国内化工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如《化工学报》,2007年继续保持被EI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结果,2007年与2006年相比,总被引频次由1188提高到1591,影响因子由0.655提高到0.6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比例达70%以上。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7年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本刊荣获第六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2007年《化工学报》和《化工进展》继续获选进入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B类和C类资助项目。
此外,我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染料染色》、《无机盐工业》、《粉末涂料与涂装》、《化工机械》、《化肥与科技进展》、《水处理信息导报》、《生物加工过程》等期刊也各具特色,在学术交流、提供行业技术信息、引导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自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 2007年共出版12期,发行量108,000册,发表论文308篇,刊登广告696版。《精细化工》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化工和轻工唯一的双重核心期刊,在化工期刊评出的41种期刊中名列第15位。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等期刊收录。2007年又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C类资助。
在图书出版方面,由IT应用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今年完成了最后两本专著——《化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编写工作,年底可以出版发行。“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是信息化最热门的专题著作,它的出版发行无疑对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的信息化、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本丛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思危副委员长任编委会荣誉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任主编。
四、科普和教育
●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委会积极落实人事部“653知识更新工程”的要求,于2007年5月14日~22日在上海为中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举办“过程控制”高级研修班。学员32人,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全部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职称。研修班介绍了当前过程控制的热点与最新的发展动态,内容包括生产计划与调度、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先进控制技术、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现场总线技术、OPC接口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等。研修班还聘请了西门子公司,爱默生公司,P+F公司等世界著名的自动化装备公司介绍其最先进的装备。研修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当今自动化程度一流的企业——赛科公司。研修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员及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领导表示,通过研修,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有些技术可以借鉴到本企业。本次研修对企业的促进很大,研修的形式将继续保持下去。
● 石油化工专委会为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和北京金隅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举办清洁生产培训班,来自企业近310名管理、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收到较好效果,培训班后颁发了由化工清洁生产中心授予的培训证书,受到企业欢迎。
五、技术咨询与服务
● 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组织科技奖励是对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于去年成立了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评估中心。一年来,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利用该中心先后办理了“1万吨/年热分解废高分子材料资源化技术”、“预硫化翻新轮胎技术与工艺装备研制”、“轮胎嫁接再生新技术”、“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大型活络模设备及工艺”、“AES树脂的工业化技术”等6项技术鉴定,大大提升了这些项目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 精细化工专委会组织专家,在对本行业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长远规划),并选定了23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组织“产学研官金”组合的科技攻关,已取得初步成效。他们组织会员单位和有关专家对原子经济反应合成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的原始创新技术进行了攻关,以为“三农”服务,为防沙固沙和灭火做贡献。经过近三年的努力,2007年6月,在天津三农金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2,000吨/年生产装置,获得一次放大成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其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都达到了100%,无三废,实现了“零”排放,从源头上把住了关,既节能,又安全,其产品还可控降解,为原子经济反应和绿色高新精细化工进行了示范,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2007年12月29日将在天津市进行技术鉴定。
● 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和专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化工新材料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他们从会员中组织一批科技层次高、信息面广、熟悉行业情况的行业专家参与了国家有关科技计划,如“小中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发明奖”、“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技术开发项目”等国家计划和奖励项目的评审工作。将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项目挑选出来推荐给国家,确保国家有限的科技经费用到优秀项目上。
继去年向国家开发行推荐了六个可供产业化的化工新材料项目以后,他们今年又推荐了 “2万吨的ACS树脂的产业化”、 “3万吨聚丙烯酰胺新品种” 二个化工新材料项目,供开发行列项选用。 对去年推荐的、国家开发行已下文由地方开发行负责进行评估的四个项目,还进行了跟踪和了解。目前“10万吨稀土功能塑料助剂”和”2万吨高模低收缩涤纶骨架材料”两个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为企业多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是提升学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江苏宜兴康泰农化有限公司拟上PC项目,将一块空置的厂房盘下来,委托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做可行性报告。他们在收集了大量数据后,组织业内人士给康泰公司提供了一份“万吨PC可行报告”,完成了对康泰农化公司的咨询工作。
江阴市润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在电子用的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的技术创新、系列产品开发和工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卓有成效。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SEMI-C8的标准,单位金属质量含量≤1PPB,颗粒指标≥0.5um,控制≤10个/mg的水平,由于宣传不够,在材料界还不能广为人知。企业拟请有关部门组织鉴定。但对鉴定程序、鉴定资料如何编写都不清楚。为此,化工新材料专委会派员深入现场,多次和企业交换意见,帮助企业列出编写提纲,提出重点,直到最近完成了全套鉴定资料的编写工作。
●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与了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生物质能产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编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参与了广西“木薯生物质能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浙江“十一五”项目“原料药中间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的论证。这些工作受到科技部和地方科委、企业的好评。对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生物技术在资源与能源领域应用动向研究》软课题项目,负责编制了其中部分内容。同时也为有关企业的发展、上项目提出了许多咨询意见。
● 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广泛联系煤化工企业,充分利用挂靠单位的专家和技术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无偿和有偿咨询活动,2007年由挂靠单位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有关煤化工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同14份,合同额231.7万元人民币。
此外,我会积极参与由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2月成立的工程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我会选派两名常务理事和一名副秘书长参加。关于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和化工工程师资格认证试点工作,我会将继续把它作为争取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重要活动加以推动,并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试点,争取做出成效来。
一年来,学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中国科协和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最主要的是为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学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学会的改革与发展能力
● 橡胶专业委员会2007年11月18~20日在湖南株洲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参会代表160人,交流论文84篇。会议主题为汽车发展与橡胶制品的创新,内容包括:橡胶制品用特色弹性体进展,释放负离子汽车内饰橡胶件开发,环保橡胶制品的监控,汽车用传动带、油封、密封条、胶管、液阻橡胶悬置的研发及进展,轨道交通减震材料、橡胶油箱弹簧、空气弹簧、橡胶隔振器的应用,特种橡胶新材料的分析方法,软质PVC阻燃、抑烟的研究进展,公路桥梁支座的失效条件和损伤机理研究,新型橡胶阻尼材料的研制,粘弹阻尼材料在振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PU塑胶跑道的研发,吸水膨胀弹性体的研发、粘合增进剂在织物芯输送带中的应用等。
会议就目前热门的两个行业——汽车和轨道交通所用的橡胶制品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了切实为中小制品企业服务,会议专设互动专场,由学会的知名专家现场回答企业提出的问题,受到普遍欢迎。为做到有的放矢,会前请代表在会议回执中预先提出问题,由专家事先准备。目前该会已成为橡胶制品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权威的技术研讨会,成为一个品牌会议。
●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硫酸学组与全国硫酸工业信息站于2007年9月18—22日在广西桂林组织召开了第27届全国硫酸工业技术交流会。来自147家硫酸生产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及74家设备、材料厂家的403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会议交流论文36篇,包括了我国硫酸行业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充分论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硫酸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内容包括:2007年我国硫酸产销现状及预测,硫酸工业的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硫酸生产过程废热回收利用与CDM项目,大型硫磺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介绍,废酸、废水及低浓度二氧化硫治理,以及有关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如大型火电厂“钠”法脱硫制硫酸、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文氏管式稀释器、电磁式漏酸检测仪等。
会上还与美国、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等国的有关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同时还组织了“矩形管束换热器、超重力高效传质新技术研讨会”,发布了新技术开发、应用信息及新设备研制情况。会议期间还专门安排了硫铁矿、冶炼烟气和硫磺制酸的专家咨询活动。硫磺制酸企业的代表对硫磺制酸水分指标的影响和控制情况以及生产过程中熔硫槽、液流储槽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专家的意见对生产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起了指导作用。硫铁矿制酸企业对解决硫铁矿渣利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意识到硫铁矿渣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搞好循环经济所必须的措施。
●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无机盐学组于10月21-24日在上海市召开了无机盐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主题为技术创新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与可持续能源发展。与会代表300余名,交流论文138篇。
我国无机盐行业长期以来主要以粗放式发展为主。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企业行业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与环境治理能力尤显不足。会议邀请数位国内权威专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行业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的新成果,如钾盐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硫化碱行业回转窑煤粉燃烧系统和蒸发工艺技术改进、轻油裂解法氰化钠和合成氨生产装置的结合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007中国无机化工品展览会》,有效地将无机化工生产企业与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联系起来,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优良的互动交流平台,收到良好效果。
●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2007年10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生物质能与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交流和发展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议紧紧围绕国家石油资源、石油能源紧缺的现状,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热点问题作为会议主题。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上13位专家就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技术进展作了报告, 15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介绍了近年来在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方面的研发成果。针对参会代表急切想了解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的方向,请国家科技部高新司主管生物质能源的谭可荣处长在会上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今后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方向,请国家能源领域863专家组成员任湘坤教授介绍了国家863十一五支持的重点。与会科技人员普遍反映,这样的报告对今后安排科研选题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还听取了十几位专家就有关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热裂解等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的报告。通过这些报告,使与会人员了解了目前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国内外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国外的差距,一致认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将近50%,严重影响能源安全。为了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同时,通过研讨明确了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对推动生物化工学科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会议针对不少企业为寻找好项目,使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安排了有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在会上介绍了50余项科研成果,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成果转化,促进了生物化工的技术进步。
● 随着饮用水净化指标的提升和废水资源化处理的要求,混凝药剂在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出,并在我国乃至亚洲的水处理药剂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高效无机混凝剂的开发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提供交流平台,进而达到提升水质净化处理质量和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18~2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00多人,交流论文42篇。会议研讨了混(絮)凝剂在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技术;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等,并举办了复合型无机混凝剂技术讲座,收到较好效果。
● 2007年8月22日~25日煤化工专业委员会与煤化工信息中心在昆明联合召开了2007年中国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市场、产业化信息交流会暨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与会人数235人,交流论文80篇,其中15篇为大会报告。这是一次煤化工盛会,国内煤化工资深专家、设计大师、拥有煤化工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全国各地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就煤化工发展的形势和企业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提供了从多方面的信息和建议。
2.主要国际、双边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典型事例)
● 由中国化工学会和德国化工技术和生物工程协会共同主办的阿赫玛亚洲展2007(第七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于2007年5月14~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5个厂商参加了展出,净展出总面积8,800平方米。中国参展商成为了本届展会的最大展团,共有237家公司参加了展出,其中超过一半的展商是外国在华合资或独资企业。本届展会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包括白色生物技术、合成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水处理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会议交流论文共90余篇,其中国外论文77篇。我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考”的重点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为本届展会的展览手册撰写序言,高度评价了阿赫玛亚洲展:阿赫玛亚洲展自1989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高度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已使阿赫玛亚洲展成为我国同类型展会中历史最长、国外参展商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效果最佳的国际展览暨会议,也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术水平最高的化工技术、生物工程和设备展览暨会议之一,在海内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被业界广泛认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工业已成为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这一进程中,阿赫玛亚洲展将为世界各国的有关企业家、商家、专家和学者搭建起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本届展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女士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设宴招待了阿赫玛亚洲展暨会议的国际参展商和专家、学者代表。
● 由我会和日本化学工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9~2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以促进化工技术进步、推动化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旨,主要议题包括与能源、资源、环境相关的化学工程问题、化工新工艺进展与新材料的开发。在全球经济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区域国际合作更加重要。本次会议增进了中日两国在化工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化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共同发展,为中日双方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会议共征集论文215篇,其中中方150篇,日方65篇。
● 为筹备第12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做了许多工作。一是会议的报批,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关系,增加了难度。几经周折及争取,终于在8月1日得到国务院领导批准(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吴仪副总理分别在7月31日和8月1日圈阅同意),会议时间和地点确定为2008年8月4~6日在大连举行,会期三天。会议规模总人数900人,其中外宾400人。二是会议网站于8月初建成并对外公布,网站内容正在逐步补充和完善。网上注册于12月1开始进行。该网址已与亚太化工联盟网站链接。三是为适应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的新趋势,重新确定了会议的分组题目,分为6大类专题,31个小题。6大类专题是:清洁能源、环保和绿色加工、材料科学和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前沿、化学工程师教育。四是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整合并充实了组织机构,补充了各委员会成员,增加了国际咨询委员会。五是根据亚太化工联盟理事会的建议,增加学生竞赛项目。六是大会附设的化工展览委托北京林达展览展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该公司按协议要求已全面开展招展活动。七是常务理事会确定了“三上目标”,即上规模,参会人数不少于1000人;上水平,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上效益,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各理事和团体会员单位采取组织措施积极参与。八是为进一步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学会总部组团参加了11月初日本东京国际化工展,12月初组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APCChE成员单位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积极参与。九是为积极贯彻韩启德副委员长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的相关指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国际会议长期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常务理事会作出决定,本届会议的大会报告采用双语形式进行,具体措施为采用3屏幕方式,正面屏幕用英文字幕,两侧用中文字幕。
● 为了促进我国丙烯酸(酯)行业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发展,解决产需予盾和市场无序竞争的关键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于2007年6月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经过交流和研讨,大家一致为: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发展迅速,属朝阳行业,全世界丙烯酸产能上升很快,丙烯酸产能已超过需求。因此,会议提出了以下建议: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产能扩充要有秩序,防止过热;台湾和大陆应紧密合作,促进丙烯酸及丙烯酸酯下游应用的发展;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达到消化过剩的产能和共荣的目的;采取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措施,降低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建议大陆将原材料丙烯的进口关税从2%降至零关税,和进口乙烯的零关税等同。
根据“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的建议,2007年7月21日,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在宜兴组织国内十个丙烯酸及两烯酸酯生产厂召开了“2007年全国丙烯酸行业发展研讨会” 会议针对大陆与台湾和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现状、发展趋势、行业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产需不平衡的市场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制定了防止大陆内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生产企业自相无序竞争的自律措施和办法;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明目前市场状况,产能已经超过需求,建议停建或缓建丙烯酸装置;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将进口丙烯关税降到0%;鉴于目前仍然存在进口,各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生产厂家应着手致力于出口业务的开拓;各厂家结合自身情况,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各厂家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环境,加大下游产品的研发力度,生产适宜的下游产品,进行出口,以长期应对市场过剩的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着手协调油田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水处理剂、髙吸水树脂等下游领域的开发力度,从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下游找到突破口。
2007年7月31日,我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向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财政部关税司、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递交了将我国丙烯进口的关税从2%降至0%的建议报告。根据此报告,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已组织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目前,正在落实过程中。
三、学术期刊
由我会与化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3个会刊,即《化工学报》(月刊)、《化工进展》(月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双月刊)始终坚持推动化工科技进步、培养化工科技人才的办刊宗旨,把提高刊物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放在首位。2007年,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三刊”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出成绩,一是内容创新,信息量增大,时效性增强,作者和读者面拓宽,努力与国际化工学科的发展保持同步;二是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同步提高;三是办刊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稿件从投稿到审稿的全程网上处理,缩短了出版各个环节的周期;四是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三刊”继续被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在国内化工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如《化工学报》,2007年继续保持被EI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结果,2007年与2006年相比,总被引频次由1188提高到1591,影响因子由0.655提高到0.6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比例达70%以上。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7年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本刊荣获第六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2007年《化工学报》和《化工进展》继续获选进入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B类和C类资助项目。
此外,我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染料染色》、《无机盐工业》、《粉末涂料与涂装》、《化工机械》、《化肥与科技进展》、《水处理信息导报》、《生物加工过程》等期刊也各具特色,在学术交流、提供行业技术信息、引导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自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 2007年共出版12期,发行量108,000册,发表论文308篇,刊登广告696版。《精细化工》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化工和轻工唯一的双重核心期刊,在化工期刊评出的41种期刊中名列第15位。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等期刊收录。2007年又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C类资助。
在图书出版方面,由IT应用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今年完成了最后两本专著——《化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编写工作,年底可以出版发行。“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是信息化最热门的专题著作,它的出版发行无疑对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的信息化、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本丛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思危副委员长任编委会荣誉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任主编。
四、科普和教育
●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委会积极落实人事部“653知识更新工程”的要求,于2007年5月14日~22日在上海为中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举办“过程控制”高级研修班。学员32人,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全部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职称。研修班介绍了当前过程控制的热点与最新的发展动态,内容包括生产计划与调度、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先进控制技术、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现场总线技术、OPC接口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等。研修班还聘请了西门子公司,爱默生公司,P+F公司等世界著名的自动化装备公司介绍其最先进的装备。研修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当今自动化程度一流的企业——赛科公司。研修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员及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领导表示,通过研修,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有些技术可以借鉴到本企业。本次研修对企业的促进很大,研修的形式将继续保持下去。
● 石油化工专委会为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和北京金隅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举办清洁生产培训班,来自企业近310名管理、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收到较好效果,培训班后颁发了由化工清洁生产中心授予的培训证书,受到企业欢迎。
五、技术咨询与服务
● 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组织科技奖励是对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于去年成立了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评估中心。一年来,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利用该中心先后办理了“1万吨/年热分解废高分子材料资源化技术”、“预硫化翻新轮胎技术与工艺装备研制”、“轮胎嫁接再生新技术”、“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大型活络模设备及工艺”、“AES树脂的工业化技术”等6项技术鉴定,大大提升了这些项目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 精细化工专委会组织专家,在对本行业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长远规划),并选定了23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组织“产学研官金”组合的科技攻关,已取得初步成效。他们组织会员单位和有关专家对原子经济反应合成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的原始创新技术进行了攻关,以为“三农”服务,为防沙固沙和灭火做贡献。经过近三年的努力,2007年6月,在天津三农金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2,000吨/年生产装置,获得一次放大成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其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都达到了100%,无三废,实现了“零”排放,从源头上把住了关,既节能,又安全,其产品还可控降解,为原子经济反应和绿色高新精细化工进行了示范,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2007年12月29日将在天津市进行技术鉴定。
● 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和专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化工新材料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他们从会员中组织一批科技层次高、信息面广、熟悉行业情况的行业专家参与了国家有关科技计划,如“小中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发明奖”、“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技术开发项目”等国家计划和奖励项目的评审工作。将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项目挑选出来推荐给国家,确保国家有限的科技经费用到优秀项目上。
继去年向国家开发行推荐了六个可供产业化的化工新材料项目以后,他们今年又推荐了 “2万吨的ACS树脂的产业化”、 “3万吨聚丙烯酰胺新品种” 二个化工新材料项目,供开发行列项选用。 对去年推荐的、国家开发行已下文由地方开发行负责进行评估的四个项目,还进行了跟踪和了解。目前“10万吨稀土功能塑料助剂”和”2万吨高模低收缩涤纶骨架材料”两个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为企业多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是提升学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江苏宜兴康泰农化有限公司拟上PC项目,将一块空置的厂房盘下来,委托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做可行性报告。他们在收集了大量数据后,组织业内人士给康泰公司提供了一份“万吨PC可行报告”,完成了对康泰农化公司的咨询工作。
江阴市润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在电子用的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的技术创新、系列产品开发和工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卓有成效。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SEMI-C8的标准,单位金属质量含量≤1PPB,颗粒指标≥0.5um,控制≤10个/mg的水平,由于宣传不够,在材料界还不能广为人知。企业拟请有关部门组织鉴定。但对鉴定程序、鉴定资料如何编写都不清楚。为此,化工新材料专委会派员深入现场,多次和企业交换意见,帮助企业列出编写提纲,提出重点,直到最近完成了全套鉴定资料的编写工作。
●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与了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生物质能产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编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参与了广西“木薯生物质能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浙江“十一五”项目“原料药中间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的论证。这些工作受到科技部和地方科委、企业的好评。对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生物技术在资源与能源领域应用动向研究》软课题项目,负责编制了其中部分内容。同时也为有关企业的发展、上项目提出了许多咨询意见。
● 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广泛联系煤化工企业,充分利用挂靠单位的专家和技术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无偿和有偿咨询活动,2007年由挂靠单位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有关煤化工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同14份,合同额231.7万元人民币。
此外,我会积极参与由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2月成立的工程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我会选派两名常务理事和一名副秘书长参加。关于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和化工工程师资格认证试点工作,我会将继续把它作为争取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重要活动加以推动,并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试点,争取做出成效来。
一年来,学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中国科协和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最主要的是为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学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学会的改革与发展能力
展开全部
我国化学工业概况:
我国一批石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且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司长李寿生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首届化工园区发展研讨会上说,目前,我国已有1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化肥、染料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纯碱、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硫酸、烧碱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合成橡胶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乙烯和五大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五位。
2000年,我国生产原油163亿吨,“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1.67%;加工原油1.76亿吨,平均增长4.6%;天然气272亿立方米,平均增长8.67%;乙烯470万吨,平均增长14.38%;合成氨3105万吨,平均增长2.34%;化肥3186万吨,平均增长4.57%;农药60万吨,平均增长7.57%;硫酸2427万吨,平均增长6.03%;纯碱834万吨,平均增长6.89%;烧碱646万吨,增长3.97%;PVC264万吨,平均增长13.45%;轮胎9980万条,平均增长4.66%。
据介绍,“九五”期间,我国石化工业先后建成了镇海、茂名、齐鲁、金陵四大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新增含硫原油加工能力3000万吨/年。完成了上海、齐鲁、大庆等乙烯一轮扩能改造。燕山石化等乙烯二轮改造和小乙烯的挖潜改造开始起步。化学工业也建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现有年产30万吨以上合成氨厂30个、60万吨以上纯碱厂5个、200万条以上轮胎厂10余个、30万吨以上硫酸厂5个、10万吨以上烧碱厂15个。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置也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装置的建成投产,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同时,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按照“品种、质量、效益和增加出口”的原则,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产品,全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从1995年到2000年,我国尿素产量由1739万吨增加到3070万吨,在氮肥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59%;高浓度磷复肥产量(以P2O5计)由7万吨增加到235万吨,在磷肥中的比例由15%增加到35.5%;离子膜烧碱产量由64万吨增加到144万吨,在烧碱中的比重由11%增加到26%;子午线轮胎产量由736万条增加到3188万条,在轮胎中的比重由12%提高到32%。此外,还较大幅度地淘汰和压缩了一批落后产品、落后工艺和落后装备。
“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还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了一批行业急需和对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提升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自主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石油化工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一些成套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石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开始从单向引进转变为有进有出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催化裂化家族工艺、重油加氢脱硫、加氢裂化、国产乙烯裂解炉、环管法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SBS等一批工业化技术开发成功,催化剂国产化率达85%以上,都标志着我国石化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有了显著进步。化学工业在万吨有机硅、80克-100克新工艺苯酐、新型多嘴对置化肥气化、大型磷石膏综合利用、反浮选-冷结晶法和兑卤脱钠法生产氯化钾、10万吨低压法甲醇、高速、低滚动阻力子午线轮胎等生产技术上都在较高水平上取得了突破。
据统计,200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5%,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289.68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的30.26%,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1135.09亿元,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的47.45%。
我国一批石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且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司长李寿生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首届化工园区发展研讨会上说,目前,我国已有1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化肥、染料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纯碱、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硫酸、烧碱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合成橡胶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乙烯和五大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五位。
2000年,我国生产原油163亿吨,“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1.67%;加工原油1.76亿吨,平均增长4.6%;天然气272亿立方米,平均增长8.67%;乙烯470万吨,平均增长14.38%;合成氨3105万吨,平均增长2.34%;化肥3186万吨,平均增长4.57%;农药60万吨,平均增长7.57%;硫酸2427万吨,平均增长6.03%;纯碱834万吨,平均增长6.89%;烧碱646万吨,增长3.97%;PVC264万吨,平均增长13.45%;轮胎9980万条,平均增长4.66%。
据介绍,“九五”期间,我国石化工业先后建成了镇海、茂名、齐鲁、金陵四大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新增含硫原油加工能力3000万吨/年。完成了上海、齐鲁、大庆等乙烯一轮扩能改造。燕山石化等乙烯二轮改造和小乙烯的挖潜改造开始起步。化学工业也建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现有年产30万吨以上合成氨厂30个、60万吨以上纯碱厂5个、200万条以上轮胎厂10余个、30万吨以上硫酸厂5个、10万吨以上烧碱厂15个。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置也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装置的建成投产,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同时,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按照“品种、质量、效益和增加出口”的原则,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产品,全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从1995年到2000年,我国尿素产量由1739万吨增加到3070万吨,在氮肥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59%;高浓度磷复肥产量(以P2O5计)由7万吨增加到235万吨,在磷肥中的比例由15%增加到35.5%;离子膜烧碱产量由64万吨增加到144万吨,在烧碱中的比重由11%增加到26%;子午线轮胎产量由736万条增加到3188万条,在轮胎中的比重由12%提高到32%。此外,还较大幅度地淘汰和压缩了一批落后产品、落后工艺和落后装备。
“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还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了一批行业急需和对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提升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自主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石油化工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一些成套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石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开始从单向引进转变为有进有出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催化裂化家族工艺、重油加氢脱硫、加氢裂化、国产乙烯裂解炉、环管法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SBS等一批工业化技术开发成功,催化剂国产化率达85%以上,都标志着我国石化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有了显著进步。化学工业在万吨有机硅、80克-100克新工艺苯酐、新型多嘴对置化肥气化、大型磷石膏综合利用、反浮选-冷结晶法和兑卤脱钠法生产氯化钾、10万吨低压法甲醇、高速、低滚动阻力子午线轮胎等生产技术上都在较高水平上取得了突破。
据统计,200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5%,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289.68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的30.26%,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1135.09亿元,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的47.45%。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