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和发射效率
一、无后坐力炮简介
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
(一)无后坐力炮工作原理
一战期间,美国人戴维斯利用配重物平衡发射原理,发明了无坐力炮。1917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体,直接用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来进行平衡。
无后坐力炮的装填方式非常类似于传统火炮。但是在开火时,发射药产生的气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从火炮的后方溢出,从而产生一个接近于推动弹丸前进动量的反向动量。这样就使得火炮本身几乎不产生后坐力(当然发射时仍旧产生一定的后坐力)。这样就使得无后坐力炮不需要常规火炮所需的后坐缓冲装置,使无后坐力炮变得很轻便且易于使用。因此步兵也可以使用无后坐力炮发射大口径的炮弹。
下图为无后坐力炮发射原理图:
下图为我国57毫米无后坐力炮配备的炮弹:
二、火箭筒简介: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942年美国装备的由乔治·华盛顿大学研发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美军士兵因其很像一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即称它为“巴祖卡”。“巴祖卡”采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使武器无坐力。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它发射150毫米超口径破甲弹,靠发射装药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内燃烧形成的火药燃气压力,推动弹体运动,并利用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后坐。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箭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下图为我国56-1式火箭弹:
三、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区别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发展,都采用了发射药燃烧形成的火药燃气压力,推动弹体运动,并利用火药燃气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后坐李的原理。
两种的区别在于,无后坐力炮有炮的经典结构-炮闩,再填装的时候需要打开炮闩。而火箭筒则没有这个特征。
下图为无后坐力炮填装(炮闩已经打开):
下图为我国51式火箭筒填装
发射效率:火箭筒的发射效率要高于无后坐力炮。无后坐力炮质量较大,机动性差,填装不快。火箭筒,填装快速,质量轻,可以做到步兵人手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