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的原因:
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再加上当时的生产力低下。
秦,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把人分为四个等级也就是所谓的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最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这种思想被历朝历代所沿用,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为本”,在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
此后所有的统治者都继承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服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历朝历代采取这种措施,归根到底是因为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扩展资料:
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 法律的内容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当“农本商末”观念被统治者信奉以后,作为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体现的抑商之法应运而生。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参考资料:重农抑商-百度百科
农业都是立国的根本。最通俗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无论到了多会儿,民生方面“吃”是第一位的。一个国家粮食是否充裕,是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的大事。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
扩展资料:
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古代抑制商业是对私人商业行为的抑制,并土地如果集中在商人手中,他们可能不进行农业活动,而是对土地进行买卖赚取差价,这样利润才会更大,而且不费力气。
古时候,很多东西在国家不能进行使其运通的时候,商人就会进入这个领域赚取利润。他们通过控制运送渠道而掌控某些地区此货物的多少,从而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商人此时就准备牟取暴利。
私有的商业行为,利益是最终目标,为了利益什么坏事都能做;公有的商业行为,民生与社会的稳定是最终目标,并不去计较利益方面的得失。这也是重农抑商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重农抑商
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与评析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评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那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呢?
1 经济
从经济方面来看,重农抑商是维护统治的基础,满足了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要。在古代我国是以“农业立国,农为国本”的农业经济型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商”虽然是“士农工商”四大正业之一。但农业却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地租仍是国家财政最主要的来源。
2 政治
重农抑商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安定,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
《吕氏春秋》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守,不可以战”。因为在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如今这么高,农业的产量直接决定了人民的生计问题,设想,一个国家的政权如果连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这个政权的统治肯定不能长久。反之如果大力大战商业,肯定会使富裕阶层日渐壮大,这样必会导致奢侈浪费,那生产生大量奢侈品的制造业肯定会兴起,这种产业的兴起肯定会导致社会上大量人口放弃基本消费品的生产。在中国古代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灾荒和战争,农业品生产量的减少势必会威胁到国家的统治秩序。
3 思想
重农抑商的实施有利于维护“义利之辨,重义轻利”的传统和理论思想。其实这涉及了一个公私问题。
首先,“义利之辨,重义轻利”是我国两千年来的思想准则。在古代,农业是国家大业,是国家之大利。重农就是国家的重义。商是私人之利,为国家之患。在古代许多思想家看来,商业的发展会极大威胁着传统的理论思想。而且,古代的思想家们都比较喜欢谈古,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思想不能改变和废除。
如果真的鼓励发展商业,以古代的社会环境则会照成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如果大力发展商业,肯定会使“士农工商”的顺序遭到冲击,因为商人大多数是穷苦出身,都曾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让他们掌握大量的财富之后,势必会用其钱财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样就会严重威胁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
第二 自古我国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大量商业活动的产生势必会照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局面,这种严重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势必会冲击喜欢均平,寡欲,安于现状的农民生活。
第三 很多人都认为,商人奸诈,农民淳朴。俗话说“无奸不商”,商人通过期满和垄断的手段来获取巨额的利益,这会刺激农民追求财富,败坏农民纯朴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