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图书目录
第1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 信息的概念
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1948年,数学家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在他的《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与控制问题》中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英国学者阿希贝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
1.1.2 信息的特征
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存在不同的定义,但是信息的一些基本性质还是得到了共识。 1.不完全性:
2.真伪性:
3.普遍性:只要有事物的地方,就必然的存在信息。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
4.客观性:信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人为地篡改信息,那么信息就会失去它的价值,甚至不能称之为“信息”了。
5.动态性:事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也必然的随之运动发展,其内容,形式,容量都会随时间而改变。
6.时效性:由于信息的动态性,那么一个固定的信息的使用价值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时效性实际上是与信息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如果信息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
7.识别性:人类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等方式来获取,整理,认知信息。这是人类利用信息的前提。
8.传递性:信息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在人-人,人-物,物-物等之间传递。
9.共享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显著不同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同一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个主体共有,而且还能够无限的复制、传递。
10.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11.价值性:信息有价值。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但是,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
(2)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等。
12.增值性:在加工与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统计以及其他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不同的对象或不同的领域。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人们发现。 1.稀缺性 信息是稀缺的,特别是高质量的信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稀缺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2.效用性 信息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
3.价值成本的特殊性 信息是如此的特殊,它既是一种商品,但是绝没有人愿意出同样的价钱购买第二份相同的信息。比如一个人用400人民币购买了一份天气预报,他绝不会在用400元再购买一份。
4.体验性 大部份的信息都只能在使用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评价
1.1.3 信息与数据
1.2 计算机内信息的表示与编码的基础知识
1.2.1 二进制
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基本上是二进制系统。
1.2.2 数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
1.2.3 编码
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编码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方面广泛使用。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
在计算机硬件中,编码(coding)是指用代码来表示各组数据资料,使其成为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信息。代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记号,它可以用数字、字母、特殊的符号或它们之间的组合来表示
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并能译为原数据形式。是计算机书写指令的过程,程序设计中的一部分。在地图自动制图中,按一定规则用数字与字母表示地图内容的过程,通过编码,使计算机能识别地图的各地理要素。
n位二进制数可以组合成2的n次方个不同的信息,给每个信息规定一个具体码组,这种过程也叫编码。
数字系统中常用的编码有两类,一类是二进制编码,另一类是二—十进制编码。
1.3 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
1.3.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服务至少应该包括支持信息网络安全服务的基本理论,以及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安全服务体系结构。
1.3.2 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
1.3.3 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1.3.4 信息安全的技术体系结构
1.4 计算机病毒
1.4.1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具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
1.4.2 计算机网络病毒和黑客
1.4.3 常见几种病毒
1.4.4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第2章 计算机系统应用
2.1 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2.1.1 计算机分类
2.1.2 21世纪计算机发展趋势
2.1.3 计算机应用领域
2.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3 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3.1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2.3.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4 计算机软件系统
2.4.1 系统软件
2.4.2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是用户可以使用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以及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应用程序的集合,分为应用软件包和用户程序。应用软件包是利用计算机解决某类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的集合,供多用户使用。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是为满足用户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那部分软件。 它可以拓宽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领域,放大硬件的功能。
第3章 Windows XP系统应用
3.1 Windows XP的桌面
3.2 资源管理器系统
3.3 更改中文Windows的设置
3.3.1 设置系统的日期、时间、语言和区域设置
3.3.2 设置显示屏幕
3.3.3 辅助功能选项
3.3.4 设置电源使用方案
3.3.5 设置系统声音方案
3.3.6 设置打印机和其他硬件
3.4 注册表
3.4.1 注册表的定义
3.4.2 注册表操作
3.4.3 注册表工具
第4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4.1 认识Word 2003
4.1.1 启动Word 2003
4.1.2 Word 2003的窗口组成
4.1.3 输入文本
4.1.4 设置字体、字形、字号
4.1.5 添加图形
4.1.6 设置页面属性
4.2 文档的编辑
4.2.1 文本的选定
4.2.2 文字的编辑修改
4.2.3 撤销操作和重复操作
4.2.4.查找和替换文本
4.2.5 拼写和语法检查
4.2.6 插入符号与特殊字符
4.2.7 插入日期和时间
4.2.8 插入文件
4.3 段落格式和文档版式
4.3.1 设置段落格式
4.3.2 分页和分栏
4.3.3 设置边框和底纹
4.3.4 页眉和页脚
4.3.5 项目符号和编号
4.3.6 索引和目录
4.4 表格的创建与处理
4.4.1 表格制作的一般方法
4.4.2 编辑表格
4.4.3 选择表格中的文本
4.4.4 格式化表格
4.4.5 制作复杂表格
4.4.6 文字和表格的相互转换
4.4.7 表格中数据的计算
第5章 Wdrd2 003的高级应用
5.1 图文混排及艺术字的使用
5.1.1 插入剪贴画
5.1.2 插入图形文件
5.1.3 图片的处理
5.2 样式和模板
5.2.1 应用样式统一文档格式
5.2.2 利用模板提高创建文档的效率
5.3 域和宏的应用
5.3.1 使用域在文档中添加可变内容
5.3.2 使用宏加速文档编辑进程
5.4 邮件合并
5.5 超链接的建立和编辑
第6章 Excel 2003基本操作
6.1 认识中文Excel 2003
6.1.1 Excel 2003的主界面
6.1.2 Excel 2003的新功能
6.2 工作簿基本操作
6.2.1 新建工作簿
6.2.2 打开与关闭工作簿
6.2.3 保存工作簿
6.2.4 保护与隐藏工作簿
6.2.5 共享工作簿
6.3 工作表基本操作
6.3.1 建立工作表
6.3.2 工作表之间的切换与选定
6.3.3 处理工作簿中的工作表
6.3.4 保护和隐藏工作表
6.3.5 单元格以及行、列的操作
6.3.6 输入数据
6.3.7 使用批注
6.4 设置工作表格式
6.4.1 设置字符格式
6.4.2 设置数字格式
6.4.3 设置对齐方式
6.4.4 添加边框和底纹
6.4.5 自动套用格式
6.4.6 条件格式
6.4.7 设置页面
6.5 应用图表
6.5.1 常用图表类型
6.5.2 创建图表
6.5.3 图表的基本操作
6.5.4 格式化图表
6.5.5 为数据系列添加趋势线
6.5.6 添加误差线
6.6 使用模板
6.6.1 使用模板建立工作簿文件
6.6.2 建立模板
6.7 操作实例
6.7.1 操作实例一
6.7.2 操作实例二
第7章 Excel 2003数据处理
7.1 使用公式
7.1.1 公式的基本概念
7.1.2 输入公式
7.1.3 编辑公式
7.2 使用函数
7.2.1 函数的结构
7.2.2 函数的使用
7.2.3 常用函数及应用
7.2.4 使用数组
7.3 建立和使用数据清单
7.4 数据的排序与筛选
7.4.1 数据排序
7.4.2 数据筛选
7.5 分类汇总
7.5.1 创建分类汇总
7.5.2 创建嵌套分类汇总
7.5.3 删除分类汇总
7.6 合并计算
7.7 数据透视表
7.7.1 创建数据透视表
7.7.2 使用数据透视表
7.8 用假设方法求解问题
7.8.1 单变量求解
7.8.2 模拟运算表
7.8.3 方案摘要
7.9 设置数据有效性
7.9.1 显示出错提示信息
7.9.2 指定数据的有效范围
7.9.3 提供下拉列表
7.9.4 删除单元格的有效数据设置
7.10 Excel宏操作
7.10.1 录制宏
7.10.2 运行宏
第8章 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制作
8.1 初识PowerPoint 2003
8.1.1 PowerPoint 2003启动
8.1.2 PowerPoint 2003工作界面
8.1.3 新建、打开、保存演示文稿
8.2 编辑演示文稿
8.2.1 演示文稿的制作
8.2.2 在大纲视图下创建演示文稿
8.2.3 PowerPoint 2003与其他应用软件共享信息
8.3 美化演示文稿外观
8.3.1 母版
8.3.2 应用配色方案
8.3.3 应用设计模板
8.3.4 更改背景
8.4 设置动画效果及放映方式
8.4.1 设置动画效果
8.4.2 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
8.4.3 排练计时
8.4.4 创建超级链接
8.4.5 设置放映方式
8.4.6 放映幻灯片
8.4.7 打印演示文稿
8.5 习题
第9章 FrontPage 2003网页制作
9.1 一个简单网页的制作
9.1.1 初识FrontPage2003
9.1.2 建立一个简单的网页
9.2 编辑网页
9.2.1 视图
9.2.2 网站的创建
9.2.3 网页的基本操作
9.2.4 文本的输入与格式化
9.2.5 对象的插入
9.3 使用图形
9.3.1 插入图片
9.3.2 设置图片属性
9.3.3 编辑图片
9.4.超链接
9.4.1 创建超链接
9.4.2 编辑超链接
9.4.3 创建和使用书签
9.5 使用表格
9.5.1 表格的基本操作
9.5.2 表格的属性设置
9.5.3 编辑表格
9.5.4 布局表格
9.6 组件的使用
9.6.1 Web组件的使用
9.6.2 DHTML效果的设置
9.6.3 在网页中插入多媒体文件
9.6.4 网页的过渡效果
9.6.5 AetiveX控件和Java小程序
9.7 使用框架
9.7.1 框架网页的基本操作
9.7.2 编辑框架网页
9.7.3 设置框架网页属性
9.7.4 框架网页中的超链接
9.8 网站的发布与管理
9.8.1 发布网站
9.8.2 网站的更新与管理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0.1 计算机网络分类
10.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与工作模式
10.3 网卡
10.4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10.5 集线器
10.6 路由器
10.7 路由器配置
第11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11.1 Internet的产生、发展
11.2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11.3 如何与Internet连接
11.4 漫游万维网WWW
11.5 电子邮件
11.6 网络信息下载
11.7 网络论坛
参考文献